聚焦时代变迁的“红墙记者”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oolno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卫兵, 一看这名字,就知道他是文革时代出生的人。刘卫兵生在文革年代,可谓没赶上好时候,还好上学时又迎来了改革开放,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他后来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新闻摄影系的本科生。1989年毕业后,刘卫兵被分配到国家权威的新闻单位——新华通讯社任摄影部记者。
  新华社记者——对于当时和时下许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可人生之路从来不会平坦,刚工作的卫兵就被分到大西北锻炼,生活在条件极艰苦的地方。卫兵属马,性格也像马,只要认准的路, 不论路上如何荆棘坎坷, 他都会肩负起来并执着地前行。上中学时,在全年级近200名的同学中, 他是第一批入团的,当过团干部、班长、体育委员,并一直担任宣传委员。画黑板报、写稿子, 卫兵自幼就显示出宣传的才能。 高中毕业时,慧眼识人的学校党支部书记说:“卫兵适合考人大新闻系,以后搞宣传工作。”
  如今,刚过不惑之年的卫兵,他那原本浓密的头发开始稀疏,饱经风霜的容颜也出现了刀刻般的细纹。他总说自己显老,弄得小孩子叫他“爷爷”。其实,这沧桑的背后饱含着他20年来经历的沟沟壑壑。从90年代中期至今,他从事了十多年的中央新闻采访工作,参加过党和国家重要的国事活动、外事活动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国内考察、国外访问。参加了党的十六大, 十七大,以及十多次的全国“两会”, 从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到今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盛典等。 他不仅成为了 “无冕之王” , 更是众多的记者队伍中寥如晨星的“红墙摄影师”、“中南海摄影师”。天天和中央领导人近距离接触,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求的梦想。
  话说咱们的“红墙摄影师”,那年大学刚毕业就被分到大西北——甘肃锻炼一年,练就了不怕吃苦的劲头。后孑然回京,专门从事社会新闻采访,天天骑着自行车满大街扫新闻。作为新华社最早一批快速反应记者,卫兵参与了不少突发事件和灾难事件的采访报道。1996年,内蒙古发生森林大火, 他主动请缨,连夜奔赴大兴安岭森林火场,并强烈要求跟着森警部队冲上火场第一线, 和战士一起鏖战火场,因为勇猛异常,被指导员拉着大声斥责:“刘记者,你出了问题,我们担负不起啊!”
  1998年南北特大洪水肆虐, 他再次请求奔赴抗洪前线。在抗洪的采访中,他站在经不起风浪的小船上拍摄,弄得小船摇曳不已,船夫不停地叨咕:“刘记者再拍,船就翻了!”这话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卫兵竟然让船夫抱住他的双腿坚持拍摄,还说:“对、对,这样拍出来的效果更好一点儿。”
  2001年9·11事件后,新华社派卫兵赴阿富汗前线采访,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面对危险,他坦言心里真的害怕,但战地记者又是他心中的梦想。 他和同事坚守前线,在战争进行得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他采访了许多前线的新闻,包括十分珍贵的独家新闻,刘卫兵也因此被授予了新华社通令嘉奖。
  2003年10月, 卫兵第一次随温家宝到国内考察,就拍摄发表了《总理为农民讨工钱》的新闻照片。上百家媒体纷纷转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也引发一场经久不息的全国性清欠风暴,同时也引起了全社会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刘卫兵为此获得了第1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跑社会新闻出身的卫兵,有着朴素、平民化的拍摄视角。在他工作的20年, 正是社会和百姓生活变化最快的20年,像上世纪90年代时,粮票退出历史舞台、冬储大白菜的终结、中洋快餐大战、当铺重现、秀水街的变迁、北京胡同的消失……从北京交通的飞速发展到贯穿南北的大京九铁路; 从中关村日升月往地蜕变到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从第一个试管婴儿到小县城兴办的国际盛会……都定格在他的画面里, 成为历史永恒的投影。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影像画面,卫兵将改革开放以后百姓生活的变化和细节, 永远定格在了时光的河流里,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正如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文澜所说: “他报道国家大事, 看别人看不到的; 他拍摄凡人小事, 拍别人拍不到的。 在见证中国变革的20年里, 他是捍卫真实的卫兵。”
  作为摄影记者, 在完成繁重摄影工作的同时,卫兵一手拿相机,一手拿笔,记录照片之外的故事和感悟。在亲历阿富汗战争时,他在繁忙的采访和编辑工作之余,抽空写下了近十万字的日记,后来秉笔成书,从事写作工作, 写出了描绘阿富汗战场的14万字的报告文学《奔波在战争前线》。作品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反响, 时任外交部部长的李肇星看完此书后赞赏他是:“一位勇敢年轻的新闻战士!”
  2005年, 卫兵有幸随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首访大陆, 用相机记录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此后,他又跟随连战访问大陆长达半个月之久。2007年年底,卫兵再次出版《随访连战的日子》这一长篇纪实文学。 书中他不但将国共领导人的亲切交谈、现场氛围做了生动的描绘; 而且将连战整个的行程, 民众的反响都细致淋漓地介绍了一番;并且还穿插有许多连战生平的简介。 这是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的专著,连战先生为此书题词:“记录两岸和平交流史, 祈福两岸人民幸福情。”著名作家梁衡对此书评价道:“当我们看到‘胡连会’这样的大场面的同时, 也看到了一个记者的大形象——中国新一代记者的形象…… 不能作历史事件的主人, 就作记录历史的主笔。 这是记者的光荣。”
  秋末,一场大雪过后,京城气温骤降。一个寒冷的傍晚,卫兵带着寒风来到我家,送上他的新书《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我展卷方知,这是一部记录国家、社会和个人20年变迁的大著作。他用相机和笔, 记录下一件件国家大事, 一场场社会巨变。客观地说,卫兵的书并不华丽,也不像当下许多图书那般猎奇或追求名利。为文即为人,“踏踏实实做事, 实实在在做人”是卫兵20年来做事做人的准则。 他在书的后记中说:“作为记者采访, 这些照片、文字不仅仅是自己的, 也是国家、社会和读者的。 我不敢奢望对国家和社会有多大贡献, 只希望拿着相机和笔,勤勤恳恳地干活儿, 真实地记录时代的变迁, 为历史留下一些真实的图片和文字。这是记者的责任。”该书将他亲历的那些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 一段段镌刻着时代烙印的社会变迁, 一个个充满理想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让现代人认知和感悟, 给后来人以启迪和展望。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在本书序中说:“没有卫兵的勤奋与刻苦、执着与追求、思索与感悟, 是不可能有如此成果的。对新闻记者来说, 其使命不仅在于记录历史, 更重要的在于推动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总编辑眼中的卫兵是好样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卫兵会越走越好。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其他文献
期刊
这些老艺人从旧社会走进新中国,他们单纯可爱。“跟随组织,完成组织派遣的任务”就是工作、生活的坐标。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杂技团的老艺人对新中国的贡献值得他们骄傲终身。他们到前苏联参访,去朝鲜慰问志愿军,在国内募捐飞机大炮,赴法国、比利时等十几个未建交的国家担当外交先行官……周总理说他们是国家的宝贝。    从旧社会走进新中国  1947年,解放前,缤纷如“上海大世界”的武汉民众乐园里每天轮番上
期刊
吕雯,24岁,EQ唱片公司音乐制作总监,唱片界最年轻的音乐制作人。    南瓜马车,18岁驶来  吕雯说,如果不是在18岁那年遇到了秦天老师,她不知道自己现在会在做什么。  2004年春天,吕雯快要从浙江省艺术学校毕业了,妈妈带着18岁的她来到北京报考军艺。前三轮面试都很顺利,一位好心的老师悄悄告诉她们,“找找学校的老师吧,我看这个孩子条件不错。”妈妈急地不停地打电话,吕雯却穿着仔裤和拖鞋在住处悠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虹影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诗人。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1962年生于重庆。18岁当天知晓了自己的私生女身份,之后浪迹四方,于国际文坛声名鹊起。现居北京和伦敦两地。代表作:《k》《女子有行》《饥饿的女儿》《伦敦,危险的幽会》等。  2009年新作《好儿女花》面世,是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的后续。    虹影母亲的小名“小桃红”,俗称指甲花,也称好儿女花,是最易生长、生命力强,但也是最卑微的花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西藏,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我对那里的一切一无所知,但不知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我心生向往。刚好出现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便不顾一切地朝那里奔去。我总觉得,心在哪里,人就应该在哪里。北京,是我的故乡,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  “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从我知道有这么件事儿起,就盼着去支援西部,所以,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报了名。等了很久,我以为这事儿就这么黄了。结果在接收单位给我转正的第一周,接到了
1.下车后,当我看到夕阳下金色耀眼的胡杨林时,顿时来了精神,马上奔向达来库布镇外200米远的额济纳河第一条支流。过了一道桥就是一大片生长在沙漠之中的胡杨林,茂密的胡杨百态千姿,苍劲的枝干扭曲着向上伸展。特别是在晚霞余辉的映照下,金光灿灿,火红耀眼,极为美丽壮观。第二天一大早,在四道桥,我有幸碰到了好大一群羊,逆光勾勒出它们美丽的轮廓,在一片金黄色的胡杨树下穿过,扬起的阵阵尘烟渲染了画面。    早
1.1月3日,北京市冬泳俱乐部在昆玉河的滨角码头举办了第三十一届亲近自然科学冬泳表演大会。这一天,大雪在凛冽寒风的裹挟下,如约降临北京,古老的京城再度披上厚厚的银装。北京当日的最高温度只有零下7度,人刚一出水,立马结满冰碴儿。    2.冬泳队员近来都会带上捞冰的笊篱和凿冰工具,谁先到了谁就负责清理湖面。他们还会装上一罐温水,下水前在岸上冲洗身体,一来促进血液循环,二来不让自己成为湖水的“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