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一曲专属西峒的传奇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ital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小河丁丁的文章,是《爱喝糊粮酒的倔老头》,惊异于作品遗世独立的气质,让人联想到对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评价———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位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在一个充满现代性的文学时代里,小河丁丁转而以一种“瞻后”的姿态,率性地抒写带有鲜明“个体”印记的乡土旧事。“小河丁丁少年西峒系列”就这样毫无杀气地现身,却接二连三入围好书榜,斩获奖项。新作《唢呐王》2017年甫一面世,便再度入选中国好书榜。
  与该系列的前两部相比,《唢呐王》首先从书名上显示出差异,前两部《水獭男孩》和《绿头发女孩》,以“男孩”“女孩”为题,重在讲述小男孩丁丁的心灵成长与家庭故事,更贴近童年与个体。这部则明显拓开去,以具有传奇色彩的“唢呐王”命名,虽然仍是以“丁丁”的视角描述生活,也仍是处于父亲母亲姐姐哥哥的环绕之中,但这部作品显然更加他人化,不但细描了邻里众生,还将重心放在了山间隐士,民族大义。灵魂人物———唢呐王“盘小吹”的贯穿,让西峒生民走向前台,“丁丁”形象退而为叙事者。这种跳脱个体之后的开阔,让我们忽然发现,属于西峒的记忆,真的还有好多好多。诚如责任编辑田俊的预言:这位来自西峒的“山鲁佐德”,会为中国孩子讲满一千零一夜。
  小河丁丁绵延不绝的旧事抒写,源自心底。他的心中,有一个珍藏的故乡———西峒。小河丁丁的文字,是浓浓乡情的使者。《唢呐王》一开篇,丁丁便打定主意讲一个很“西峒”的故事。一大段西峒官话的介紹,扑面而来的新异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独属于西峒的鲜活蓬勃的生命气息:老木头墩子叫“墩公”,小石子叫“石头崽崽”,雏鸟干脆连呼三崽叫“鸟崽崽崽”,皮鞋走路阔阔响就叫它“阔阔鞋”,渔鼓敲起来乒乓响就叫它“渔鼓乓乓”……生动而自带“童趣”的方言俚语,展现出西峒人本真而明媚的生活态度。身处阳明山中的西峒,像欢快的“小人崽崽”(孩子)一样,蹦着跳着,来到了我们面前。
  “只有一个心灵没有杂质的人,才能经常发现日常生活的美。”小河丁丁是一位永怀“赤子之心”的作家,西峒的生活,西峒的美好,在作家心中鲜活如初。一座小小的山城,“像好大一丛菌子生长在崇山峻岭”,虽是“只有一条街的城”,但一路的“世景悠悠,人间万象”。《小人崽崽赶闹子》一章,堪比《社戏》,逍遥自在的小人崽崽,热闹非凡的“闹子”,一副欢快热烈的世俗生活相;还有西峒美好的夏夜,家家户户在街边屋后“透凉”,看星星月亮,看萤火虫,谈古论今;还有西峒的美食,酿豆腐、吸螺蛳、雷公屎、血鸭,再配上西峒的美酒,糊粮酒、烧酒、拖缸酒;更有西峒那段温馨的童年,躺在爸爸妈妈中间,一个摇扇子,一个讲“古音”,美妙赛神仙。
  在小河丁丁心中,西峒的美还远不止于此。故乡的“最美”,是淳朴侠义的民心人性。《唢呐王》以民间唢呐手盘小吹的传奇故事贯穿。首章北路唢呐王“吹破天”霸气现身,让父亲忆起西峒唢呐王盘小吹,他十五六岁时一把唢呐吓退日本兵,二十出头与零陵唢呐王比试,比得惊天动地,名气传遍永州,却从此销声匿迹。原来盘小吹与人争胜违了师门规矩,严守师训再不吹唢呐,后投奔抗日队伍,做了司号员。尾声部分,两位唢呐王惺惺相惜,再得相见。零陵唢呐王收盘小吹之孙“响响”为徒,立誓还西峒一个唢呐王。这便是“小河丁丁少年西峒系列”的《唢呐王》,以孩童“丁丁”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充满义气,豪气与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小河丁丁深信:传奇就在生活中,生活本身就是传奇。除却主要人物,围绕在“丁丁”周围的其他人物也个个透着侠气:身怀医技的唐国师,生活困窘,却邋遢自在,济公一样的人物;打鱼骨乓乓的人,实为云游隐士,教给唐国师医方,却嘱他不得以此赚钱、出名。人们对古事如数家珍,丁丁的爸爸会说悠远的人生道理,懂得墨子“兼爱”的古义,巧手木匠周师傅会拿朱元璋的故事说事儿,做得一手好菜的聋子爷爷会讲诸葛孔明的空城计,爱读书、习书画的姨夫更能一气讲到“二战”主战场,让我们深感西峒民间的卧虎藏龙。他们虽然深居西峒,却在精神世界上天高地阔;虽是乡野众生,却个个深明大义,相互帮扶,赤诚相待。朋友之间待客吃饭,热情淳朴,大方爽气,仿似豪气冲天的“群英会”。即便是一些小的生活细节,如宴席上吃鸡,奶崽们吃霸腿,女崽们吃翅膀,老人家吃鸡肝,尊老爱幼,这都是“老规矩”。瑶人“盘爷爷”的出场,更是尽显山里人的义气,“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帮我一时,我念人一世”。常常惊异于看似安静的小河丁丁文字内里的热血豪情与侠义情结,在他的西峒抒写中找到了答案。属于西峒的生活,就像一部评书、一部传奇,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中,自有一股历代沿袭、深入骨髓的侠义精神。
  儿童文学的纯净内里与小河丁丁的性情有着天然的共通,这使得小河丁丁的文风与沈从文、汪曾祺一脉相承又和而不同,既有乡村文化小说的味道又散发着专属于他的气息。一种与时代绝缘的淡远宁静与童心视角的恣意想象,使他对于美的感知与抒写显现出独特的韵味。一个充满奇思妙想、自在游走的孩子,以独特的通感能力,借助各种感官的移借叠加,描摹出西峒独具的美。山间的景色美得“叫人心神恍惚”;青苍苍芦苇中飞起的白鹭,“轻盈地挥动着水袖一样的长翅”;盘小吹的军号一响,“山山岭岭寂静地肃立”;兴奋的“丁丁”觉得山路都在脚下“一弹一弹”的……厚实的文字功底和轻快的驾驭能力,像平日里丁丁的讲述,娓娓的,静静的,便抓住了人心。作品中多次写到吹号、吹唢呐的情景,但段段不重样、段段令人心旌激荡、两位唢呐王以唢呐在山间应和的那段描写,“高亢华丽的音符像凤鸣一样直冲九霄,似乎连苍穹也变得富丽堂皇了,草木在山风中摇动应和,各种鸟崽乱纷纷地飞,卖力地叫好”,将民间器乐的美写到了极致,真个是余音绕梁,如在耳畔。丁丁的作品,有一种“气”灌注其间。他默默地、静静地运气,让那股气游走于故事中,静静地、缓缓地推动,迂回往复,几经回荡,终于掀动高潮,却又戛然而止,那股子平静外表之下的侠肝义胆的气韵便忽地现出身形,抓住了人的心魄。这种气韵,恰如唢呐奏响,高亢激昂,穿越青山。
  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相通,小河丁丁同样“以精致的语言器皿,盛放了一个乡土世界”。更为相通的是,沈从文期待“造希腊小庙”以奉“人性之美”,小河丁丁也是如此,以追忆精神故乡讲述“人格之美”。西峒的美,美在“云腾雾绕,百鸟出没”的自然山水,美在童年记忆的存放栖息,更美在乡人淳厚侠义的精神气韵。小河丁丁借助自己的西峒抒写,讲义、讲信、讲忠、讲孝、讲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讲这些熠熠生辉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这些散发着原生而恒久气息的美,充满了丁丁的胸襟,令他念念不忘,也充满了丁丁的文字,令人流连忘返。
其他文献
勒内·韦勒克与奥斯丁·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把作家研究、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不属于文学本身的研究统统归于“外部研究”,把文学自身的,诸如叙述性作品的性质与存在方式、类型、文体学以及韵律、节奏、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形式因素的研究划入文学的“内部研究”。其实,“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1],无
期刊
Keane,M.(2007).CreatedinChina:Thegreatnewleapforward.Routledge.  Moore,T.G.(2002).Chinaintheworldmarket:Chineseindustryandinternational sourcesofreforminthepostMaoera.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Pang,L
期刊
一  把“新文化派”与诸如林纾、辜鸿铭、严复、章士钊以及《学衡》派等“守旧派”之间或直接或间接的论争视为“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斗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史”的传统写法,而铺垫这一历史叙事传统的正是“新文化派”自己,尤其是其中热衷于写史而且往往把文化运动史写成个人自叙传的胡适。这样一部高度基于“新文化派”的角度或者立场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史”将“新文化派”视为“新文化”的绝对代表,而他们的反对者或
期刊
如果爱父母  就带他到这里来  那繁茂的土地里  有青春的回忆  如果爱子女  就带他到这里来  那自然给予的  我们同样给予他们  河边的白杨洒下斑駁的荫凉  不远处的青山是无声的挚友  洒下的汗珠结成香甜的果实  真切地感觉  我们是地球的孩子  这是小毛驴市民农园桃花源41号地主平骁妈妈写的一首诗———《大地之子》。每次读到这首诗,都觉得很欣慰,我们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小毛驴的存在,对北京这
期刊
2007年,美国投机性抵押贷款和衍生债券泡沫破灭,引发了震惊世界的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拉开了大衰退的序幕。各国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以拯救“太大而不能倒”的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衰退的加深,然而主权债务危机却作为新的主角出现在经济衰退的图景中,而以核心与边缘这一制度安排为主要特征的欧元帝国主义加剧了危机。最终,2009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拉开了欧债危机的
期刊
对于《庄子》这样一部仪态万方的经典而言,任何解读方式都如飘风吹过众窍,所发之声响无不具备某种天然的合理性,从而在不同维度或层次上呈现着庄子哲学的某种特质。当然,这种说法强调的只是庄子哲学的多元性与开放性,绝不意味着所有的解读方式都是等效的。如果我们承认《庄子》有着深湛而卓越的思想品质,那么,我们就必须再度承认,某些解读方式可以“游刃有余”地凸显这种品质,另一些则因“拙于用大”而对此无计可施,甚至会
期刊
近日,北京出版社寄赠我一本最近出版的傅熹年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它是“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种。傅先生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著名专家,从事这项研究已有六十余年,是目前中国工程院在中国建筑历史方面唯一的一位院士,所以这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写的小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征,因而它在世界建筑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特征做了
期刊
一口气读完刘玉栋的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丫头》,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久久挥之不去。这是一个从泥土里刨出来的故事,带着粗黑的生活本色,就像一块直接从灶膛里扒出来的烤红薯,有一股香气撩人的甜滋滋的本真味道。全书没有一条明显的故事主线,片断化的故事,是男孩丫头童年记忆的钩沉,既然能被从记忆深处打捞出来,自然是在作者心中最深刻、最闪光、最有分量的东西。全书十六章,一章一个故事,一章刻画一个重点人物,在结构上
期刊
无论国家也好,各种社会组织机构也罢,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都会孕育出一种独有的精神。若这种精神是有益的,必然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反之,则会阻碍进步。同样,对于世界上任何知名大学而言,也有某种无形的文化或者大学精神作为牵引。大学精神不单是大学的专属,同样会影响社会文化与大众价值观念的形成。有关大学精神方面的著作,无论是理論研究层面的,或是文学书写方面的,可谓汗牛充栋。而《大学的精神》这本著作,兼
期刊
穿越历史长河,人类文明以文物的形式传载记录。作为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实用性器皿,还是观赏性物件,都积淀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丰富着人类文明的形态。南京博物院收藏了42万件文物藏品,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意识形态。为了更好地与世人分享文化珍宝,南京博物院组织编辑《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并付梓出版。丛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南京博物院的院藏文物,将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物集中起来,以专题形式呈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