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评议权真实地还给学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pi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基础教育”进入课堂实践和语文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逐步转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并在实践层面不断体会开放和重心下移。所以,在日常课堂中,教师把主动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评议权还给学生。但如何真实实现生生之间的评议,让评议不成为简单的形式,成为许多一线教师渴望又难以企及的目标。作者最近听了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课《狼和鹿》,心里有所触动。
  关键词: 语文 新课程 评价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对比图,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并相机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合作的读课文活动。这一学习活动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读,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以下是学生围绕四个自然段展开的评议。
  生1:声音很响亮,他的停顿比较准确。
  生2:声音很响亮,读得流畅些就更好了。
  生3:我想提建议,这里的轻声应该读得轻一点。
  生4:声音响亮。
  生5:声音响亮。但把“哀嚎”读成“ao’hao”了。
  生6:读得流畅。
  生7:声音很优美。
  生8:添了一个字。
  生9:读得有点疙瘩,声音响亮。
  生10:声音响亮。
  从课堂学生状态来看,学生已经有了评价自觉,并且有了评价基本方法:表扬和建议兼顾。但纵观十位学生的评价,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评价中的问题:十位学生的评价基本雷同,将关注重点落在同伴声音的高低和是否读正确上;表扬、肯定基本是通用语言,表述方式基本相同;学生评价的兴奋点基本聚焦于同伴朗读中的问题。
  那么,如何真正把“评议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中持续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单位学习质量呢?
  一、评价有基本方法,但应基于学习活动内容展开
  “我来评一评”、“我有补充”、“我有不同建议”,这些都是学生评议中常用的表达语。发现同伴的亮点进行表扬,发现同伴的不足表达自己的建议,这是学生在评议中惯用的方法,但学生往往会游离于学习内容之外开展评议。例如,以上案例中,学生在肯定同学亮点的同时,基本都是统一语言:“声音响亮”,这一评价基本成为课堂评价通用语,用多了,对于被评价学生和评价学生而言,价值甚小。因为做出这一评价,学生只需凭借大致感觉就可以,这对于培养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都无益处。为了引导学生展开评议学习活动,学生的评议应基于学习活动内容展开。如上面案例中,学生应该高度关注同伴朗读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小节,关注同伴朗读中哪些字词读得特别准确,哪些语句在朗读中表达了准确的感情,跟自己对比,整段朗读中,同伴突出的亮点在哪些方面。然后可以在评议中,把同伴的亮点找出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学着同伴的朗读,自己试一试;或者可以邀请同伴带领全班同学读一读;甚至可以邀请跟自己一起读一读。给同伴提建议,同样要结合具体内容展开。这样的评议才可能不泛化,贯穿真实的学习活动中。
  二、评价不能成为形式,它应该是学生持续的学习活动
  组织生生之间的评议是课堂重心下移的有效策略。在诸多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生生之间的相互评议,一些学生已经形成了评议基本话语系统。但课堂评议不能泛化为一种形式,它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延续。例如,语文课堂中学生交流读后的评议,应该是学生学习生字词,练习读难度的句子,练习读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练习读整段语段的平台。教学在评议这个环节应该有明显的推进感,学生的思维应该基于同伴朗读和自身朗读展开,并在不断碰撞中进一步开展学习、讨论。例如,学生评价关注词语的读音:“提防”读正确了,我想说“提”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ti”。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同学的正确朗读,又拓展了词的相关知识。再如,学生读“当地居民恨透了狼”这句时,学生的评价可以围绕词句理解:“透”字重读了,突出当地居民对狼的深恶痛绝,反衬出对鹿的怜惜之情。这样基于文本的评价,既推进了朗读,又在相互点评中推进了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之间思维的火花。
  三、评价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
  把评议权还给学生,学生是评议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之间展开评议,生生之间开展评议时,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师要在倾听评议的过程中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围绕活动目标展开评议,提炼学生评议方法,点评学生评议,鼓励学生参与评议,在适当的时候参与评议……例如,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诗句想象画面。以“黑云翻墨未遮山”为例,学生的点评总是围绕想到了什么,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此时老师应该介入指导。生:黑色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没来得及遮住山峰。在学生回答中,教师可以抓住这样几个点:1.“黑色的乌云”,你通过关键词关注了颜色;2.“打翻的墨汁”,打翻的墨汁是怎样的情形呢?——打翻的墨汁慢慢向周围渗透(向四周扩散)。你通过关键词,联系生活想到了乌云运动的状态。在此,教师应强调的是透过关键词想到什么:颜色、形状、动作……这样的点评才能让学生在自己想象时知道从何处着手,与学生的点评相得益彰。
  课堂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用那稍嫌稚嫩的思想体系讨论、启发、补充、纠偏、估评,老师适时点拨,就会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群体学习优势,挖掘生成性资源,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将课堂评价权真正还给学生,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思维,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实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其他文献
生物学概念较为抽象,构建模型的教学方式形式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立体式交流也较为直接,可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性,展示学生的多元智能,
美国的卫勤保障领域机器人研究项目具体由远程医学和高技术研究中心(TATRC)、国防高级研究项目署(DARPA)2个机构负责。TATRC、DARPA于1999年展开协作,推动名为“机器人用于伤
黑花生新品种赣花9号(原名赣9004),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96032(紫衣)作母本、粤油256作父本,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特色黑花生新品种。具有高产、早熟、品质优(粗脂肪
在人教版教材中,小孔成像实验成实像较模糊,学生难以总结出成像规律.对此,可以创新设计一种可调移位式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该装置发光稳定,光源、小孔、光屏3者位置可以调节,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29个广西高中生物实验创新比赛案例,说明了当前广西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发展现
摘 要: 任何教学活动的本质都是以学生发展为主的价值取向,语文阅读教学也应本着“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运用恰当的方法引领学生发现自我、成就自我。让学生深入文本,潜心思考,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和心灵上的深层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本文以“关注生本对话”为中心,从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开放独立对话的空间、营造共享心得的学习氛围、组织有内涵的话题讨论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期刊
1.快乐轻松的氛围更能激发情趣、挖掘潜能  快乐的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构建愉悦的课堂,快乐的语文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舒适,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个好的老师能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激活快乐分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丰富思
期刊
在北京版化学教材中“水的净化”演示实验采用过滤、吸附两步净化,实验耗时长,效果不明显.改进实验装置可实现水的过滤、吸附连续净化,效果明显.同时,可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
摘 要: 我国之前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一门心思应付各种考试,严重影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及全面发展的需要。如今,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全面实施新大纲,切实加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本文从各方面谈论一下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应用能力 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素质
期刊
在苏教版生物学教材中,“模拟血型鉴定”实验由于材料选择有难度,在初中阶段开展实验困难重重.通过反复测试,采用碘液、橙汁分别模拟A型、B型标准血清,并采用豆浆、淀粉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