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统治,到了乾隆时,已是政权稳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号称“盛世”。乾隆是一位骄奢豪纵的人,在位61年之久,当长治久安后便开始六下江南,表面上是体察民情,实际上是吃喝玩乐,但乾隆南巡无意中也促进了江浙菜系的发展,使江南各地的各菜名点有了自己的特点,随即形成了南京、扬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帮派,造就许多名菜,影响了中国的美食,下面就与您一起回味那些与乾隆有关的美味。
龙井虾仁 传说,一次乾隆下江南游杭州,他身着便服,遨游西湖。时值清明,当他来到龙井茶乡时,天忽降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让座泡茶。茶用新采的龙井,用炭火烧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饮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带一点回去品尝,可又不好开口,更不愿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于便服内的龙袍里。待雨过天晴告别村姑,继续游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肠饥,在西湖边一家小酒肆入座,点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炒虾仁。点好菜后乾隆忽然想起带来的龙井茶叶,便想泡来解渴。于是他一边叫店小二,一边撩起便服取茶。小二接茶时见乾隆的龙袍,吓了一跳,赶紧跑进厨房面告掌勺的店主。店主正在炒虾仁,一听圣上驾到,极为恐慌,忙中出错,竟将小二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谁知这盘菜端到乾隆面前,清香扑鼻,尝了一口,顿觉鲜嫩可口,再看盘中之菜,只见龙井翠绿欲滴,虾仁白嫩晶莹,禁不住连声称赞,“好菜!好菜!” 从此这盘忙中出错的菜,经数代烹调高手不断总结完善,正式定名为龙井虾仁,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馔佳肴。
佛公饼 当年,乾隆皇帝及其干儿子周日清,为真正体察民情偷偷从皇宫出发,为掩人耳目。这次也是微服出巡,匆忙中忘记带银两(因皇帝自出娘胎,从不用花钱),也不想惊动地方官府。 一天,来到中国四大名镇之一——佛山,看到又是一番新景象。大街上,车水马龙,民风热情好客,各地商贾云集,居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乾隆皇帝真正领略到江南地区的富足,心情也随之开朗。正巧走到一寺院门前,见一店铺上书“佛公地”。人头涌涌,生意极好,所售为饼。乾隆突有一灵感,何不趁机一试江南的风气。即下旨周日清扮作乞丐,前去乞讨,店主见状,马上赠予饼食和茶水,一片怜悯之心。于是乾隆皇帝开口品尝。该饼有甘、香、酥、脆的特点,比皇宫里的佳肴美点更可口。难怪市民踊跃购买,乾隆皇帝下旨周日清打点文房四宝,亲手写下三个大字——“佛公饼”赐给店主。
鲫鱼汤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一天他与随从走散了,又迷了路,加之天很热,又饿又渴,径直来到一条河边,没有了去路。正在焦急时,看见不远处停了一条渔船,乾隆就走了过去,船上有一对渔家夫妇,忽见有一过路人要求歇歇,便请客人上船。此刻正是吃午饭的时间,渔夫就从船头里抓了一条鲜活的鲫鱼。船上无油、姜及葱等佐料,只放了点盐花,片刻工夫,就煮了一碗乳白的鱼汤给乾隆:“渔家无好吃的招待,请客人将就喝点鱼汤解解疲劳。”乾隆闻到一股鱼腥味,想拒绝,但肚子不争气,已饿得眼睛发花,顺手接过碗,另一手捂住鼻子,喝到口中后,顿觉得其味赛过宫中的美味佳肴。乾隆连声称赞道:“不错,不错,真鲜美。”并问这是什么鱼汤。老渔夫答道:“这是鲫鱼煮的汤。”乾隆喝饱鱼汤,感觉疲劳消除,精神也格外地爽了,就问清返程方向,告辞而去。
乾隆回到宫中,天天山珍海味吃腻了,总觉无味,而且还精神萎靡。这天他忽然想起那老渔夫煮的鲫鱼汤,就命御厨烧鲫鱼汤来。御厨从没听说过鲫鱼汤,脑子一动,买了几十尾鲫鱼洗净,煮汤后盛了一碗端去。乾隆接过一闻,腥味冲脑,只差一点没吐出来,大骂御厨混蛋。御厨吓得要死,但他凭经验当即往锅里多下了一点香油,将鲫鱼在烧热的油中煎了一会,加水又煮了一碗无腥的鱼汤送去。乾隆一尝,感到虽不及老渔夫烧煮的鱼汤可口,但还清香,精神也真的爽了。
后来,鲫鱼汤在渔民中间流传开来,或是疲劳解乏或是招待客人,人们总喜欢煮一碗鲫鱼汤来品尝。不仅可以合理调配饮食,大饱口福,而且能强身健体。
龙舟活鱼 相传,清乾隆皇帝一次南巡私访,在随身太监陪同下,来到苏州淞江岸边,发现停放着一只金黄色的龙船,乾隆顿生游兴,正欲起步上船,却被船家尚良阻止说:“此舟专为天子而备,庶人无福享用。”乾隆在笑谈中无意露出了贴身黄龙衬衣,尚良见状惊跪在地,口呼“请万岁上船,小人罪该万死!”乾隆道:“不知不怪,何罪之有?”于是解索离岸,泛舟江上。时过中午,乾隆饥饿令传膳。正巧,船家尚良善烹鱼肴,他从江中捞起活鱼,烹制了一道“金水渡舟”。只见诺大的鱼盘中,金黄色汤汁里浮动着一条用鱼做的“龙舟”。乾隆品味后极为赞赏,即更名为“龙舟活鱼”选入宫中,自此便成为宫廷御膳名肴。
鱼头豆腐 乾隆到杭州巡游,微服出访到吴山,半山腰逢大雨,淋成落汤鸡。他饥饿交加,便走进一独居人家找一些食品充饥。屋主王润兴(人称王小二)是一个经营小吃的小贩,见来人如此模样,顿生同情心,可是家徒四壁,便把没卖出去的一个鱼头和一块豆腐加一些味料放进一个破砂锅中炖好给乾隆吃。这时的乾隆便觉得这菜比宫殿中的山珍海味还好吃。乾隆回到京城,曾多次让御膳房做这道菜,但不管御厨怎么下工夫,就是做不出王小二做的味道。乾隆再次到吴山,他没忘记这位王姓小贩,又去这间破屋子,对王说:你手艺这么好怎不开一个饭铺,王说:我自个都吃不饱哪有钱开店。乾隆就赏赐他五百两银子,还提笔写下“皇饭儿”三个大字,落笔竟是“乾隆”二字。王润兴这才知道他遇上了当今皇帝,惊得长跪不起。于是,王小二便开起饭馆来,并把“皇饭儿”之匾高悬店内,这就是杭州城的“王润兴饭馆”。这事儿—传开,人们争相来饭馆就餐。王小二又在鱼头豆腐这个起家菜上狠下功夫,不久便誉满杭城,生意越来越兴隆。其他菜馆一见,也争相学习烹制鱼头豆腐。于是,此菜越做越精,最后成了—道杭州名菜。
石锅鱼 石锅鱼是石锅系列菜肴的代表作,在民间流传已久。其制作方法很是独特:用一块大的花岗岩凿成的石锅,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文火慢炖的过程中,矿物质等营养渗透到鱼汤中,不仅味道鲜美,关键是有益于人体健康,所以这个石锅并非只是好看。据传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至三江口,一日江边赏景,河风袭来,阵阵香味扑鼻,乾隆循香望去,见百米之外江边有一老者,正在用石锅煮鱼,顿生好奇,近至,愈觉其香,顿生食欲,即嘱侍从讨得一碗。三口下肚,意犹未尽。又嘱侍从讨其做法,老者笑而不答,弃灶而去,乾隆百思不解。回京后下诏书查寻老者,江边老渔翁告之,老者乃巴渝一名士也,失官流落至此,石锅鱼因此传说而得名。 富贵鸡 京菜有一道名菜,其菜名很有趣,叫“叫化鸡”,又名“富贵鸡”,用截然不同的贫富两极词汇来命名这道菜是有来由的。“叫化鸡”原出于浙江杭州,是一些穷苦难民即“叫化子”,用偷或讨来的鸡,外面裹上泥巴,烧制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街头菜。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江南,不小心弄得破衣烂衫流落街头。有一天,一个叫化子头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化鸡”送给他吃,乾隆因饥困交加,当时觉得这鸡简直是人间美味,急问其名,叫化头不好意思说这鸡叫“叫化鸡”,便胡吹这叫“富贵鸡”,乾隆就说这“富贵鸡”好吃。事后人们才知道这个流浪汉就是当今皇上,这“叫化鸡”也因为皇上金口一开成了“富贵鸡”这道名菜。
贴饽饽小鱼 说乾隆皇帝便装下江南,途经天津时,被一农舍家透鼻的清香勾住了腮帮子,顿时饥肠刮肚。乾隆可是个吃过山珍海味、飞禽走兽的美食家,但从未闻到过这样的香味,停住脚,往农舍里张望。奴才最会理解主子的心意,敲门说明了来意。朴实的农家夫妇热情地招待了皇帝老儿。此时,乾隆忘记了皇家的身份,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越吃越爱吃,越吃越觉味鲜美,最后连鱼汤也喝干净。从江南返回紫禁宫,乾隆想起了在农家的那顿美餐,就命令御厨制作。但是,乾隆只看见饭菜是从一个锅里端出来的,说不出贴饽饽熬小鱼的具体名称,嚷着喊着吃“一锅熟”。这可难坏了手艺高超的御厨们,翻遍宫里珍藏的所有菜谱,也找不到"一锅熟"的名字。有一位久居京城的京官,问明情况,悟出其中的秘密,于是呈上贴饽饽熬小鱼,博得龙颜大悦,加官封爵自然不在话下。这大概是一则笑话,可见贴饽饽小鱼久有盛名,其味道可与山珍海味媲美。
吉祥团圆菜 相传,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子,而是陈阁老的孩子。当时,雍正挖空心思想继承皇位,而他的皇妃偏偏为他生了个公主。说来凑巧,陈阁老却添了个公子,与公主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生。这事传到雍正耳朵里,于是雍正想出了一条调包之计将陈阁老的儿换去了。陈阁老把公主抱回来,左思右想,越想越害怕,万一走漏风声,就会掉脑袋。于是,他奏过皇上,告老还江南,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乾隆登基后,得知自己的亲生父母在江南,就六次下江南省亲。这一次,他巡游到杭州,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母子见面,分外高兴,但不能相认,母亲就给乾隆做了一样味美意深的菜,以表母子之情。乾隆望着这“鸟蛋反哺”菜感激的泪水润湿了眼睛,为感谢母亲的生育之恩,为表达亲人团聚的喜悦心情,他当即封这菜为“吉祥团圆菜”。
雏凤明珠 相传乾隆下江南,沿着富春江旅游观光,一路上吟诗作画,沉醉在江南的清山秀水之中,到富春江镇的钓台时,忽然觉得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这时天色已晚,附近又无人居。忽见半山腰上一间茅屋,炊烟袅袅,乾隆赶到,只见屋内住着一位老婆婆,乾隆向老婆婆要些东西果腹。老婆婆不知他是皇上,一时家里又拿不出什么好吃的东西招待贵客,便从鸡窝里拿了一些已孵一二十天的胎蛋来,烧给他们吃,乾隆吃了赞不绝口,觉得这东西不仅味道鲜美,风格独具,而且益智健体,对身体大有好处。乾隆爷当年在富春江上吃到的胎蛋,应该就是我们现在不难买到的毛鸡蛋,乾隆爷给了它一个很是文雅的名字——雏凤明珠。这里皱凤是未出壳的小鸡,明珠就是人们俗称的毛鸡蛋,也就是胎蛋了。后来,这道菜成了当地的传统菜肴,和这则传说一道流传至今,又经过厨师们的精心烹制和不断改进,成了一道色、香、味、营养俱佳的传统名菜。您如果有雅兴的话,不妨尝试一下,好在现在的市场上很丰富,无论是生的还是加工好的都不难买到.
虾仁锅巴 据传,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曾在无锡某地的一家小饭店用膳。店家用家常锅巴,经油炸酥,再精心选用虾仁、熟鸡丝、鸡汤熬制成卤汁。送上餐桌时将卤汁浇在锅巴上,顿时“哗—”、“吱吱—”声响,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据说乾隆皇帝被这响声吓了一大跳,问:“这叫什么菜?”厨师回答:“春雷惊龙!”乾隆品尝后,觉得此菜又香又酥,鲜美异常,便称赞说:“此菜可称天下第一。”其实,用锅巴制菜,我国在唐宋时就有,不过那时作为一般民间小吃,并无美名。没想到数百年后,这种平常之物的锅巴,经店家厨师的巧妙烹调,尤其是让乾隆皇帝品尝以后,竟然身价百倍,赢得“天下第一名菜”之美誉。
龙井虾仁 传说,一次乾隆下江南游杭州,他身着便服,遨游西湖。时值清明,当他来到龙井茶乡时,天忽降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让座泡茶。茶用新采的龙井,用炭火烧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饮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带一点回去品尝,可又不好开口,更不愿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于便服内的龙袍里。待雨过天晴告别村姑,继续游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肠饥,在西湖边一家小酒肆入座,点了几个菜,其中一个是炒虾仁。点好菜后乾隆忽然想起带来的龙井茶叶,便想泡来解渴。于是他一边叫店小二,一边撩起便服取茶。小二接茶时见乾隆的龙袍,吓了一跳,赶紧跑进厨房面告掌勺的店主。店主正在炒虾仁,一听圣上驾到,极为恐慌,忙中出错,竟将小二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谁知这盘菜端到乾隆面前,清香扑鼻,尝了一口,顿觉鲜嫩可口,再看盘中之菜,只见龙井翠绿欲滴,虾仁白嫩晶莹,禁不住连声称赞,“好菜!好菜!” 从此这盘忙中出错的菜,经数代烹调高手不断总结完善,正式定名为龙井虾仁,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馔佳肴。
佛公饼 当年,乾隆皇帝及其干儿子周日清,为真正体察民情偷偷从皇宫出发,为掩人耳目。这次也是微服出巡,匆忙中忘记带银两(因皇帝自出娘胎,从不用花钱),也不想惊动地方官府。 一天,来到中国四大名镇之一——佛山,看到又是一番新景象。大街上,车水马龙,民风热情好客,各地商贾云集,居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乾隆皇帝真正领略到江南地区的富足,心情也随之开朗。正巧走到一寺院门前,见一店铺上书“佛公地”。人头涌涌,生意极好,所售为饼。乾隆突有一灵感,何不趁机一试江南的风气。即下旨周日清扮作乞丐,前去乞讨,店主见状,马上赠予饼食和茶水,一片怜悯之心。于是乾隆皇帝开口品尝。该饼有甘、香、酥、脆的特点,比皇宫里的佳肴美点更可口。难怪市民踊跃购买,乾隆皇帝下旨周日清打点文房四宝,亲手写下三个大字——“佛公饼”赐给店主。
鲫鱼汤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一天他与随从走散了,又迷了路,加之天很热,又饿又渴,径直来到一条河边,没有了去路。正在焦急时,看见不远处停了一条渔船,乾隆就走了过去,船上有一对渔家夫妇,忽见有一过路人要求歇歇,便请客人上船。此刻正是吃午饭的时间,渔夫就从船头里抓了一条鲜活的鲫鱼。船上无油、姜及葱等佐料,只放了点盐花,片刻工夫,就煮了一碗乳白的鱼汤给乾隆:“渔家无好吃的招待,请客人将就喝点鱼汤解解疲劳。”乾隆闻到一股鱼腥味,想拒绝,但肚子不争气,已饿得眼睛发花,顺手接过碗,另一手捂住鼻子,喝到口中后,顿觉得其味赛过宫中的美味佳肴。乾隆连声称赞道:“不错,不错,真鲜美。”并问这是什么鱼汤。老渔夫答道:“这是鲫鱼煮的汤。”乾隆喝饱鱼汤,感觉疲劳消除,精神也格外地爽了,就问清返程方向,告辞而去。
乾隆回到宫中,天天山珍海味吃腻了,总觉无味,而且还精神萎靡。这天他忽然想起那老渔夫煮的鲫鱼汤,就命御厨烧鲫鱼汤来。御厨从没听说过鲫鱼汤,脑子一动,买了几十尾鲫鱼洗净,煮汤后盛了一碗端去。乾隆接过一闻,腥味冲脑,只差一点没吐出来,大骂御厨混蛋。御厨吓得要死,但他凭经验当即往锅里多下了一点香油,将鲫鱼在烧热的油中煎了一会,加水又煮了一碗无腥的鱼汤送去。乾隆一尝,感到虽不及老渔夫烧煮的鱼汤可口,但还清香,精神也真的爽了。
后来,鲫鱼汤在渔民中间流传开来,或是疲劳解乏或是招待客人,人们总喜欢煮一碗鲫鱼汤来品尝。不仅可以合理调配饮食,大饱口福,而且能强身健体。
龙舟活鱼 相传,清乾隆皇帝一次南巡私访,在随身太监陪同下,来到苏州淞江岸边,发现停放着一只金黄色的龙船,乾隆顿生游兴,正欲起步上船,却被船家尚良阻止说:“此舟专为天子而备,庶人无福享用。”乾隆在笑谈中无意露出了贴身黄龙衬衣,尚良见状惊跪在地,口呼“请万岁上船,小人罪该万死!”乾隆道:“不知不怪,何罪之有?”于是解索离岸,泛舟江上。时过中午,乾隆饥饿令传膳。正巧,船家尚良善烹鱼肴,他从江中捞起活鱼,烹制了一道“金水渡舟”。只见诺大的鱼盘中,金黄色汤汁里浮动着一条用鱼做的“龙舟”。乾隆品味后极为赞赏,即更名为“龙舟活鱼”选入宫中,自此便成为宫廷御膳名肴。
鱼头豆腐 乾隆到杭州巡游,微服出访到吴山,半山腰逢大雨,淋成落汤鸡。他饥饿交加,便走进一独居人家找一些食品充饥。屋主王润兴(人称王小二)是一个经营小吃的小贩,见来人如此模样,顿生同情心,可是家徒四壁,便把没卖出去的一个鱼头和一块豆腐加一些味料放进一个破砂锅中炖好给乾隆吃。这时的乾隆便觉得这菜比宫殿中的山珍海味还好吃。乾隆回到京城,曾多次让御膳房做这道菜,但不管御厨怎么下工夫,就是做不出王小二做的味道。乾隆再次到吴山,他没忘记这位王姓小贩,又去这间破屋子,对王说:你手艺这么好怎不开一个饭铺,王说:我自个都吃不饱哪有钱开店。乾隆就赏赐他五百两银子,还提笔写下“皇饭儿”三个大字,落笔竟是“乾隆”二字。王润兴这才知道他遇上了当今皇帝,惊得长跪不起。于是,王小二便开起饭馆来,并把“皇饭儿”之匾高悬店内,这就是杭州城的“王润兴饭馆”。这事儿—传开,人们争相来饭馆就餐。王小二又在鱼头豆腐这个起家菜上狠下功夫,不久便誉满杭城,生意越来越兴隆。其他菜馆一见,也争相学习烹制鱼头豆腐。于是,此菜越做越精,最后成了—道杭州名菜。
石锅鱼 石锅鱼是石锅系列菜肴的代表作,在民间流传已久。其制作方法很是独特:用一块大的花岗岩凿成的石锅,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文火慢炖的过程中,矿物质等营养渗透到鱼汤中,不仅味道鲜美,关键是有益于人体健康,所以这个石锅并非只是好看。据传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至三江口,一日江边赏景,河风袭来,阵阵香味扑鼻,乾隆循香望去,见百米之外江边有一老者,正在用石锅煮鱼,顿生好奇,近至,愈觉其香,顿生食欲,即嘱侍从讨得一碗。三口下肚,意犹未尽。又嘱侍从讨其做法,老者笑而不答,弃灶而去,乾隆百思不解。回京后下诏书查寻老者,江边老渔翁告之,老者乃巴渝一名士也,失官流落至此,石锅鱼因此传说而得名。 富贵鸡 京菜有一道名菜,其菜名很有趣,叫“叫化鸡”,又名“富贵鸡”,用截然不同的贫富两极词汇来命名这道菜是有来由的。“叫化鸡”原出于浙江杭州,是一些穷苦难民即“叫化子”,用偷或讨来的鸡,外面裹上泥巴,烧制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街头菜。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江南,不小心弄得破衣烂衫流落街头。有一天,一个叫化子头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化鸡”送给他吃,乾隆因饥困交加,当时觉得这鸡简直是人间美味,急问其名,叫化头不好意思说这鸡叫“叫化鸡”,便胡吹这叫“富贵鸡”,乾隆就说这“富贵鸡”好吃。事后人们才知道这个流浪汉就是当今皇上,这“叫化鸡”也因为皇上金口一开成了“富贵鸡”这道名菜。
贴饽饽小鱼 说乾隆皇帝便装下江南,途经天津时,被一农舍家透鼻的清香勾住了腮帮子,顿时饥肠刮肚。乾隆可是个吃过山珍海味、飞禽走兽的美食家,但从未闻到过这样的香味,停住脚,往农舍里张望。奴才最会理解主子的心意,敲门说明了来意。朴实的农家夫妇热情地招待了皇帝老儿。此时,乾隆忘记了皇家的身份,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越吃越爱吃,越吃越觉味鲜美,最后连鱼汤也喝干净。从江南返回紫禁宫,乾隆想起了在农家的那顿美餐,就命令御厨制作。但是,乾隆只看见饭菜是从一个锅里端出来的,说不出贴饽饽熬小鱼的具体名称,嚷着喊着吃“一锅熟”。这可难坏了手艺高超的御厨们,翻遍宫里珍藏的所有菜谱,也找不到"一锅熟"的名字。有一位久居京城的京官,问明情况,悟出其中的秘密,于是呈上贴饽饽熬小鱼,博得龙颜大悦,加官封爵自然不在话下。这大概是一则笑话,可见贴饽饽小鱼久有盛名,其味道可与山珍海味媲美。
吉祥团圆菜 相传,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子,而是陈阁老的孩子。当时,雍正挖空心思想继承皇位,而他的皇妃偏偏为他生了个公主。说来凑巧,陈阁老却添了个公子,与公主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生。这事传到雍正耳朵里,于是雍正想出了一条调包之计将陈阁老的儿换去了。陈阁老把公主抱回来,左思右想,越想越害怕,万一走漏风声,就会掉脑袋。于是,他奏过皇上,告老还江南,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乾隆登基后,得知自己的亲生父母在江南,就六次下江南省亲。这一次,他巡游到杭州,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母子见面,分外高兴,但不能相认,母亲就给乾隆做了一样味美意深的菜,以表母子之情。乾隆望着这“鸟蛋反哺”菜感激的泪水润湿了眼睛,为感谢母亲的生育之恩,为表达亲人团聚的喜悦心情,他当即封这菜为“吉祥团圆菜”。
雏凤明珠 相传乾隆下江南,沿着富春江旅游观光,一路上吟诗作画,沉醉在江南的清山秀水之中,到富春江镇的钓台时,忽然觉得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这时天色已晚,附近又无人居。忽见半山腰上一间茅屋,炊烟袅袅,乾隆赶到,只见屋内住着一位老婆婆,乾隆向老婆婆要些东西果腹。老婆婆不知他是皇上,一时家里又拿不出什么好吃的东西招待贵客,便从鸡窝里拿了一些已孵一二十天的胎蛋来,烧给他们吃,乾隆吃了赞不绝口,觉得这东西不仅味道鲜美,风格独具,而且益智健体,对身体大有好处。乾隆爷当年在富春江上吃到的胎蛋,应该就是我们现在不难买到的毛鸡蛋,乾隆爷给了它一个很是文雅的名字——雏凤明珠。这里皱凤是未出壳的小鸡,明珠就是人们俗称的毛鸡蛋,也就是胎蛋了。后来,这道菜成了当地的传统菜肴,和这则传说一道流传至今,又经过厨师们的精心烹制和不断改进,成了一道色、香、味、营养俱佳的传统名菜。您如果有雅兴的话,不妨尝试一下,好在现在的市场上很丰富,无论是生的还是加工好的都不难买到.
虾仁锅巴 据传,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曾在无锡某地的一家小饭店用膳。店家用家常锅巴,经油炸酥,再精心选用虾仁、熟鸡丝、鸡汤熬制成卤汁。送上餐桌时将卤汁浇在锅巴上,顿时“哗—”、“吱吱—”声响,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据说乾隆皇帝被这响声吓了一大跳,问:“这叫什么菜?”厨师回答:“春雷惊龙!”乾隆品尝后,觉得此菜又香又酥,鲜美异常,便称赞说:“此菜可称天下第一。”其实,用锅巴制菜,我国在唐宋时就有,不过那时作为一般民间小吃,并无美名。没想到数百年后,这种平常之物的锅巴,经店家厨师的巧妙烹调,尤其是让乾隆皇帝品尝以后,竟然身价百倍,赢得“天下第一名菜”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