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斑点征\”指导治疗无助于控制脑出血患者的血肿体积
【出 处】
: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发表日期】
:
2017年25期
其他文献
第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TZ)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主要通过竞争性结合蛋白酶体β5亚基、抑制蛋白酶体功能来干扰细胞内蛋白质降解过程,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自2000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BTZ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以来,MM患者的缓解率及长期生存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在疾病终末期多数患者仍面临耐药复发的问题。因此,探讨BTZ耐药机制、寻找克服BTZ耐药的用药策略是MM治
新药的应用使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但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单克隆抗体治疗MM作为一种新方案,可使部分患者获益。文章对单克隆抗体治疗M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信号通路在多种实体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异常,与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相关,并直接参与肿瘤免疫逃逸,从而成为新近关注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PD-1/PD-L1信号通路在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逐渐受到关注,该通路不仅与淋巴瘤的恶性程度、进展、复发及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并且极有可能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文章对PD-1和PD-L
大剂量美法仑(Mel)是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最肯定的预处理方案。全身放疗(TBI)联合Mel的疗效不优于单用Mel,但不良反应增加。在年轻患者中Mel 200 mg/m2疗效优于Mel 100~140 mg/m2。MelBU、TBC、BCV、MET、MTC、MelBCNU、VMel、MTC以及含有苯达莫司汀的预处理方案可获得同大剂量Mel类似的治疗效果。新预处理方案的效果需要更多临床试验证实。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的影响脑组织微动脉、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一组病理学过程。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导致CSVD相关性改变的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望成为深入了解CSVD的重要手段。CSVD导致脑组织功能障碍的驱动因素以及血管病变和原发性神经变性改变在导致CSVD过程中所起的相对作用尚不清楚。反映
目的探讨高频(10 Hz)、低频(1 Hz)以及θ短阵快速脉冲模式(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低频(18例)、高频(18例)、TBS(1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是指颅内小血管病变所致临床、认知、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的综合征。由于CSVD发病隐匿、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短期预后较好,因此易被忽视,造成误诊、漏诊和不规范的诊疗。文章就CSV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分化抑制因子2(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 2, Id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亚低温组给予低温处理[肛温(33±1)℃,鼓膜温度(31±1)℃]。分别在缺血再灌注6、12、24和72 h时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循环CD133+/KDR+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水平与转归的关系。方法纳入发病24 h内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以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KDR+EPCs水平。在发病后90 d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临床转归,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