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谁?且以深情至白头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看到于永正老师的这本《我的教育故事》时,吸引我的是浅色牛皮纸封面上那一高大又模糊的人物倒影。继续看过去,写在书名右侧的一句“我自以为我的教育不空虚,因为我有情,我的情无处不在”,顷刻间击中了我的心怀。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冥思、时而落泪、时而大笑,所有的文字都化作了一股气息在我心中弥漫。概而论之,我阅读本书的体悟可表达为以下三个方面。
  写作,让教育更有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界的教学名师,于永正老师除进行教研教学外,还非常热爱写作。因为他还想再留给教师们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读到这本书以及他的一系列文集。
  该书的代序中,吴非老师这样写道:在病榻上,于老师仍然怀着一颗童心,诉说着对教学和课堂真诚的爱,他能记得那么多小事,因为那些小事,学生得到了精神的滋养,于永正也成为于永正。后记《让生命在文字里延续》中,于然老师(于永正老师的女儿)也提到爸爸曾对她说:“然然,我的生命在我的文字中延续。以后想爸爸的时候,就在我留给你的书中寻找爸爸吧。”原来,文字还可以作为一种念想留给我们的后代,以免他们日后思人无物。
  斯人已去,时不待我。于老师的生命长在语文教育里,也必将在语文教育里延续。无疑,写作为于老师的教育生涯更添了一份精神色彩与教学意义。我们阅读此书,就是在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思想精华,就是在继续他对语文、对教育无尽的爱。作为教师,虽然我们没有于老师的才学与博识,但我们也可以从日常教学故事、教学随笔开始,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写下些什么。
  教语文,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关于学语文、教语文,于老师在书中提到:字写得好,书读得多,文写得棒,怎么会考不好语文?确实,语文的真谛如此。而教儿童学语文都是些很实在的事,必须实打实地教,手把手地教。
  关于读书,尤其是开口朗读,于老师不仅提倡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朗读课外书。多读,成诵,并记在心里。他总是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作参照,作示范,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渐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而每一个人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无一不紧紧依赖于这种敏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皆为如此。
  关于写字,他说:写好字,是“儿童的语文”的应有之义,家长把孩子交给我,六年下来,如果连字都写不成样,我这个老师不问心有愧吗?正是怀揣着这份责任与意识,于老师终生都在不断地精进自己的书法造诣,并将其无私地教授给学生。书中还有许多关于他指导学生习字、练字以及学生因为他教的一手好字而在人生中大获裨益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关于作文,不论口头与书面,于老师常采用的是:亲身示范、写下水文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写作契机。
  比如,《钓鱼的故事》一文描述,他带着学生去钓鱼,然后组织学生将钓来的鱼拿来慰问五保户。他将“慰问”看成是一次现实的口语交际。“去前,我对两班学生做了以下交代:一、进门要先打招呼,再由组长说明来意,即慰问的原因,接着把鱼送上;二、询问‘五保’老人的生活情况;三、分别时说说祝愿的话并道别。总的要求是:热情大方,注意倾听。”
  又比如,《赏菊的故事》一文所写,他带着学生一起去赏菊。活动前他不布置作文任务,只管让学生尽兴地投身活动中,师生现场为菊花取名,赏花、议花不亦乐乎。回来后他又组织学生大谈感受,出示写作要求,学生“情动而辞发”,师生共写,其乐融融。因为他知道:让学生“多看美的东西”,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旦行诸文字,则是对美的回味与凝练,会让美融于血脉。
  关于家庭作业,于老师非常反对题海战术。他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有选择地做练习册上的题;不久,干脆把练习册废了,一题不做;再不久,把写日记改为写周记——一周写一篇;再不久,把周记也废了,只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家庭作业只有三样:练字、练琴、读课外书。只是每次考试临近了,才指导学生做几张练习卷,让学生熟悉熟悉题型。
  “学生字写得越好越喜欢写字,课文朗读得越好越喜欢朗读,作文写得越好越喜欢写作文,这才是语文教学成功的规律。”因为成功而喜悦,因为喜悦而追求更高的成功。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
  育人,智慧要与爱同行
  教育为谁?怎样才能把学生教育好?于老师告诉我们:除了爱,一个教师还需要更多的教育智慧。
  在《不让地里长草,就种上庄稼》一文中,面对故意挑战老师耐心与智慧的愣头青,于老师化窘迫为笑话,在幽默中成功化解尴尬且还俘获了学生的心。该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差,为了让“地里不长草”,于老师就努力给他在朗读上“找事干”。不仅在课堂上格外指导,还特意要求他回家后朗读课外书。学生有了任务驱动,再也没心思捣乱了。“一个人对读书有了兴趣,就有了希望。学生的兴趣越广泛,爱好越多,他地里野草的生长空间就越狭小。”
  还有诸如《粉笔头的故事》《中庸的智慧》《雪中送炭》《规矩》《“老班长”》等等篇章都是在写一件件教学中的小事,而于老师的智慧也都在这些小事中尽显,留给我们的既是经验也是财富。
  透过这些故事,我也领略到了于老师饱读诗书的学识。不论是智斗调皮鬼,还是校园之外与学生相处,他总能将《论语》《中庸》的核心思想灵活运用,唐宋詩词、名篇名句更是在课堂上信手拈来。甚至生活中的俗语、谚语也都被他巧妙移植于教学与育人中,润物无声,不露痕迹。
  于老师尊重儿童身心,亲近儿童,俯身倾听儿童,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通过组织学生游泳、钓鱼、参观军营、与其他学校联盟通信、一起参观当地景色,以及家访、放学路上与学生聊天等,他让自己妥妥地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心里。而当满腔的爱意与满腹的智慧相交,教育便创造了传奇。他的弟子遍布全国,他的爱洒满大地。
  掩卷深思,我认为于永正老师的故事将成为每一个为人师者最好的激励,因为那是独属他自己身上天然的教育魅力。吴非老师在序言中说:教育的魅力,常常就在于教师的恒心与智慧。上好一节课未必有多难,可要想让每节课都能保证职业品质,一节一节地上,目送一届一届学生走出校门,让课堂、学校和教师像画面、像雕像一样,成为他们一生“精神底子”的一部分,则要像于老师那样去做。
  是的,像于老师那样去做。为教育坚守,且以深情至白头。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其他文献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两场香港教师的学术活动,让我更深入对香港教师认真的职业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有了一些了解。  提携与传承  2018年7月15日,我们一行人参加了香港科技大学师生声乐作品音乐会,地点就在湾仔的香港演艺学院。晚上七点出发前,突如其来的暴雨影响了行程。最后大家顶着伞,紧赶慢赶地踩着时间点到了。每个人排队领到一张票,免费进场,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一份歌词(全英文),七点半时间一到,虽然到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强调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融合,使课堂教学回归以简约化为基础的本质。“简洁是智慧的灵魂”,把莎士比亚的名言借鉴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简简单单地教“语”习“文”,追求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渗透理念,还原简约的教学目标  构建简约课堂教学目标,还原小学语文课堂的书香气息与文化韵味,让学生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与教师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基础。教师要引领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词语的内在涵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在体验中理解词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言语品位。  一、唤醒表象,触摸词语温度  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是直观形象思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往往取决于生活表象的積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故而表象积累不厚,不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受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而汉
期刊
《呼风唤雨的世纪》原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现编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发生如下变化。  一、文本教学解读  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路甬祥用不到600字的篇幅介绍了20世纪100年的科学成就,其语言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首先,语言高度概括。作者通过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概括科学成就多、发展快的现象,引人遐想;还通过典型的例子以点带面,从天地、大小等角
期刊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对语文课程而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都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摆脱传统的唯教材、唯教师的课程资源观,而且要纠正“开发课程资源就是编校本教材”的错误认识,要结合当前新教育技术与理念,综合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与管理经验,笔者认为,要着重对教材资源、生活资源、信息技术
期刊
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民族诞生了无数的艺术文化瑰宝,篆刻艺术便是其一。在小学美术课中开展篆刻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的艺术文化体验,这是落实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由于篆刻艺术对小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教学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理论传递变得具有趣味性,确保学生在接触篆刻的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其次,围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落实技巧指
期刊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最受关注的热点。我们不仅要在观念上进一步提升、理解核心素养的理念,更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践行。然而,纵观小学英语课堂,许多教师对于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融合核心素养理念做得还很不到位。因此,本文以李若涵老师执教的闽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6 Weather Part B一课为例,具体剖析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一、关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期刊
【摘 要】教案是教師教学准备结果的物化表现形态,集中体现了教师对特定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有机融合的深度理解,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图,既对教学过程起着导航作用,又是评价和反思教学效果的参照坐标。在教案撰写中,有效处理预设期待与生成空间的关系,并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运用好现代媒体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明确课标要求、教材意图与学生实际,作为安排预设期待的依据,要充分预见学生的学习困
期刊
2018年秋季,我们有幸赴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研修学习。在为期十天的研修过程中,我们走进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的几所高校,听取了教授们的专题讲座,了解到对方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走进了当地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走进了当地的教育局,了解了当地教育管理的方式。十天时间,讲座、交流等公务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在繁忙的活动中,我们脚步匆匆,同时也受益匪浅
期刊
许多中小学疲于应对繁重的“进校园”任务,其实不妨试试把“进校园”任务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也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试以“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为例,呈现综合实践活动与“政策法规进校园”二者融通的意义及其实现的路径。  一、融通综合实践活动与“政策法规进校园”的意义  (一)二者融通之于“政策法规进校园”的意义  开展“政策法规进校园”,其目的之一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认同相关的政策法规,并转化为自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