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手机拥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让新闻变得更加快速与新鲜,开始了与纸质媒体分割市场的剧烈竞争。人们逐渐习惯利用手机与互联网对“碎片新闻”进行“速读”,在各类媒体多元发展的新时期,纸质媒体面临巨大的挑战,深度报道内容整合,可以让“速读”的读者去“深读”,为纸媒增加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深度报道 纸媒 竞争力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和手机开始普及,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与互联网开始三网融合,手机也逐渐由3G进入4G,新媒介的兴起与媒介间的相互融合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互联网与手机带来更加快速新鲜的信息,在无形中与传统媒体争夺市场,报纸媒体的阅读群体日益萎缩,发展迅猛的新媒体留给报纸媒体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报纸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几近夹缝。纸质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如何与新媒体抗衡是其目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纸媒的生存危机
在《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报纸有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1969.4亿印张。与前一年相比,种数下降0.31%,平均期印数下降1.5%,总印数下降0.86%,总印张增长2.01%。由此可见,除去总印张数有所增长以外,其他数据均处于下降趋势。传统报纸的发行量正在下降,影响力正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联合央视市场研究(CTR)监测60个城市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1年,仅仅1年的时间,报纸读者流失了350万。更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渐渐离开了报纸。监测显示,35岁以下人群读报的比例2005年为47.6%,2011年下降到了31.3%。其间,“50后”、“60后”的读报比例几乎没变,“70后”下降一点点,而显著下降的是“80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
在网络上阅读新闻的方式与读报纸新闻有很大不同,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和丰富的超链接会分散受众的阅读注意力,受众很难进行深入阅读,在打开网页时被各类其他信息吸引而散漫。网络新闻阅读方式的:“碎片化”严重影响了读者“深度”阅读习惯的改变。在消费时代,人们的心态变得更加浮躁,阅读的功利性加强,也是纸媒读者流失的重要原因。
三、深度报道是核心竞争力
其实在国内近几年兴起的报业核心竞争力讨论中,关于报刊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主要集中在两点看法:第一,把报业核心竞争力是为报业产业价值某个环节的独特能力,主要是报纸的内容生产能力;第二种,就是认为等多种能力与资源的整合,或者说是资源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的多维结合。
深度报道在当今日益“碎片化”的大众传媒环境下体现出强大的整合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新闻事实的整合。深度报道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它通过次要事实突出主要事實,通过边缘事实充实核心试事实,通过背景事实说明前景事实,通过非事件性事实补充事件性事实,通过深层事实深化表象事实。所以,在一篇深度报道中,往往有大量的事实材料通过各种事实的整合,使得深度报道为读者提供一个尽可能丰满完全的故事,对新闻事件起到阐明、解释、揭露、呈现或预测作用,体现其思想深度。
深度报道的原创、深刻、权威是纸媒安身立命之本。在目前网络媒体等新媒体没有获得新闻采访权之前,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原创性是无可替代的。传统媒体以其悠久而完备的新闻专业机构和人员,在操作难度较大的深度报道时,能够用专业的采编手段和职业精神保证深度报道的原创性。深度报道的记者一般都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功底和整体意识。在“浅阅读”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存在着许多需要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和现象,这就是“深阅读”巨大的市场。新媒体的致命缺陷在于其权威性不高,容易成为谣言、假新闻和小道消息滋生和传播的土壤,对于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也远不及传统媒体长久以来在公众心中树立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新闻报道具有追求正义的天然倾向,而深度报道对正义价值观的理解和诠释比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更加深刻、明确。深度报道具有正义的价值内涵,包括正当性、客观性和效率性三个基本因素。正义的深度报道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是有力的,在结合功利主义、性恶论和权利的相对性的批判论述中,理论上构成了具有正义价值观的深度报道对大众传媒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超越。
今天的深度报道,开始对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不仅关注批判的题材,更用全局的眼光客观评析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城市交通、环境污染、住房困难、贫富差距等。这些社会问题不同于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他们的存在虽然也有工作失误、官僚主义等主观原因,但更主要是客观性问题,他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如早期的《南方周末》将自己定位为一份敢于揭黑、敢于批判、敢为天下言的媒介,今天的《南方周末》则提出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已责 ,更加注重关注社会发展的难点、焦点,对环保、食品卫生、教育、医疗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大量、及时的报道。
四、纸媒进行深度报道的优势
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迁,深度报道也由印刷媒体的专宠逐渐转战电子媒体、网络与手机媒体,被广泛使用。但纸质媒体是深度报道的主战场。纸质媒体集合了刊载深度报道的最适宜条件和最佳受众群,譬如版面文字的线性叙述、阅读时间的自主支配、受众群体的相对耐心和理性等特点,是深度报道的主战场。由于阅读深度报道需要读者思维的逻辑性、注意力集中、理解和思考,而新媒体的超文本阅读以“跳跃性”为特征,所以,印刷体的文本更适合承载深度报道与生俱来的连贯性和深刻性。
参考文献:
[1]崔保国.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10.
[2]刘年辉.报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案例[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辜秋菊,费丽君.传媒消费主义热潮的冷思考[J].新闻界,2007.
[5]郝振省,2010-2011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关键词】深度报道 纸媒 竞争力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和手机开始普及,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与互联网开始三网融合,手机也逐渐由3G进入4G,新媒介的兴起与媒介间的相互融合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互联网与手机带来更加快速新鲜的信息,在无形中与传统媒体争夺市场,报纸媒体的阅读群体日益萎缩,发展迅猛的新媒体留给报纸媒体的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报纸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几近夹缝。纸质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如何与新媒体抗衡是其目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纸媒的生存危机
在《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报纸有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1969.4亿印张。与前一年相比,种数下降0.31%,平均期印数下降1.5%,总印数下降0.86%,总印张增长2.01%。由此可见,除去总印张数有所增长以外,其他数据均处于下降趋势。传统报纸的发行量正在下降,影响力正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联合央视市场研究(CTR)监测60个城市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1年,仅仅1年的时间,报纸读者流失了350万。更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渐渐离开了报纸。监测显示,35岁以下人群读报的比例2005年为47.6%,2011年下降到了31.3%。其间,“50后”、“60后”的读报比例几乎没变,“70后”下降一点点,而显著下降的是“80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
在网络上阅读新闻的方式与读报纸新闻有很大不同,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和丰富的超链接会分散受众的阅读注意力,受众很难进行深入阅读,在打开网页时被各类其他信息吸引而散漫。网络新闻阅读方式的:“碎片化”严重影响了读者“深度”阅读习惯的改变。在消费时代,人们的心态变得更加浮躁,阅读的功利性加强,也是纸媒读者流失的重要原因。
三、深度报道是核心竞争力
其实在国内近几年兴起的报业核心竞争力讨论中,关于报刊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主要集中在两点看法:第一,把报业核心竞争力是为报业产业价值某个环节的独特能力,主要是报纸的内容生产能力;第二种,就是认为等多种能力与资源的整合,或者说是资源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的多维结合。
深度报道在当今日益“碎片化”的大众传媒环境下体现出强大的整合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新闻事实的整合。深度报道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它通过次要事实突出主要事實,通过边缘事实充实核心试事实,通过背景事实说明前景事实,通过非事件性事实补充事件性事实,通过深层事实深化表象事实。所以,在一篇深度报道中,往往有大量的事实材料通过各种事实的整合,使得深度报道为读者提供一个尽可能丰满完全的故事,对新闻事件起到阐明、解释、揭露、呈现或预测作用,体现其思想深度。
深度报道的原创、深刻、权威是纸媒安身立命之本。在目前网络媒体等新媒体没有获得新闻采访权之前,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原创性是无可替代的。传统媒体以其悠久而完备的新闻专业机构和人员,在操作难度较大的深度报道时,能够用专业的采编手段和职业精神保证深度报道的原创性。深度报道的记者一般都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功底和整体意识。在“浅阅读”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存在着许多需要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和现象,这就是“深阅读”巨大的市场。新媒体的致命缺陷在于其权威性不高,容易成为谣言、假新闻和小道消息滋生和传播的土壤,对于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也远不及传统媒体长久以来在公众心中树立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新闻报道具有追求正义的天然倾向,而深度报道对正义价值观的理解和诠释比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更加深刻、明确。深度报道具有正义的价值内涵,包括正当性、客观性和效率性三个基本因素。正义的深度报道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是有力的,在结合功利主义、性恶论和权利的相对性的批判论述中,理论上构成了具有正义价值观的深度报道对大众传媒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超越。
今天的深度报道,开始对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不仅关注批判的题材,更用全局的眼光客观评析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城市交通、环境污染、住房困难、贫富差距等。这些社会问题不同于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他们的存在虽然也有工作失误、官僚主义等主观原因,但更主要是客观性问题,他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如早期的《南方周末》将自己定位为一份敢于揭黑、敢于批判、敢为天下言的媒介,今天的《南方周末》则提出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已责 ,更加注重关注社会发展的难点、焦点,对环保、食品卫生、教育、医疗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大量、及时的报道。
四、纸媒进行深度报道的优势
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迁,深度报道也由印刷媒体的专宠逐渐转战电子媒体、网络与手机媒体,被广泛使用。但纸质媒体是深度报道的主战场。纸质媒体集合了刊载深度报道的最适宜条件和最佳受众群,譬如版面文字的线性叙述、阅读时间的自主支配、受众群体的相对耐心和理性等特点,是深度报道的主战场。由于阅读深度报道需要读者思维的逻辑性、注意力集中、理解和思考,而新媒体的超文本阅读以“跳跃性”为特征,所以,印刷体的文本更适合承载深度报道与生俱来的连贯性和深刻性。
参考文献:
[1]崔保国.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10.
[2]刘年辉.报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案例[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辜秋菊,费丽君.传媒消费主义热潮的冷思考[J].新闻界,2007.
[5]郝振省,2010-2011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