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印象系列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yigesh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信息量的过度密集和超级局域网化的宏观背景下,以微博、微信传播为表征的“微时代”已导致“自媒体”想象的终结,“微传播”成为应用程序终端(APP)主导的传播,媒介成为消费和服务供应。从“微社交”到APP,是一个数字语义空间的实体化进程。智能应用节点对互联网社区的互渗形成自组织的分形“微空间”。微空间的并置互渗或“互空间性”造成了多元互渗与分享的美学,意味着后现代主体间性转向后—后现代“互空间性”的介入与分享关系。
在我国博物馆研究中,由于政府及专业话语强调非盈利性质,市场因素对博物馆展陈的影响长期不受重视。但是,一方面,博物馆建设必然关涉经济因素,另一方面,博物馆为了争取观众而不得不卷入公共视觉空间的注意力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观众视觉经验模式直接影响当代博物馆建设。对此,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提供了一个巧妙视角。由此出发,我们可以触及以往被忽视的博物馆非盈利公共服务与其市场策略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关系背后的形象转义策略。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恶梦。这部庚辰本《石头记》,是我在“文化大革命”最高潮时秘密抄成的。1966年6月,“文革”爆发,在中国人民大学,我与胡华是最早被批斗的对象。我的“罪名”是“刘少奇的黑线人物”、“中宣部阎王殿的黑干将”、“吴晗、邓拓、廖沫沙三家村的人物”、“反动学术权威”等等。我当时如在梦里,弄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被三次抄家,除第一次我在家外,其他两次,家里只有两个小女孩,一个五岁,一个十一岁,我被关押在西郊,我夫人在外语学院。他们都是破门而入,抄走了哪些东西,我一点也不知道。
我在序言里说过,我抄这部庚辰本《石头记》,是在深夜抄的,白天我仍要到系里接受造反派的批斗。 现在我把“文革”中白天所受的折磨略举一二,以便读者了解“文革”中我的遭遇。“文革”历时十年,我不断地挨斗,就是1970年到了江西干校,也不断地挨斗。我这里只能略举我身经的几件事,以概其大略。其他我十年中身经的磨难,书不尽书,无法一一细诉。
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中的文才尊奉观念主要体现为:尽管先天素质与后天修养皆为文艺创作不可或缺,但诚如刘勰所云“才为盟主”,对于非普及性的、具有艺术品位的创作而言,所有人力的参助、补救以及润饰,都必须以具备文才为前提;文才相对于其他才能而言有着不可复制的独到性与不可通约性,严羽将其命日“诗有别才”。作为以上美学内涵的意义呈现,禀赋文才在艺术评量与世俗价值认定之中作用非凡,它对文士与文体都能够实现价值的升华,因此这种意义呈现也成为文才尊奉的表现形态之一。而文才之所以受到如此尊奉,根本原因有二:文才为主体性中所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