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美育因素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a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起着维护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大课题。当前有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的科研比较多。下面从美育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视角,展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美育因素的研究。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材美育因素的发掘,并对其产生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形成思政教育和美育的有机结合,最终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美育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56-02
  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这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水平,增强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当前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无一不被当代的思想浪潮影响。在多种社会思潮的碰撞下,仍可以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脉络,结合美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将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所蕴含的美育因素的维度进行研究,尝试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存在的美育因素的开发与研究,揭开高校思政教材中美育这层“美丽的面纱”,提升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美育效果,将美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做到以美促德、以美立德。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美育因素发掘
  本文在此对思想政治课教材美育因素下一个定义:它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材运用过程中,教材中存在的一切能够利用美育加以补充和美化,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从而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教材核心理念的欣赏并由此产生认同感,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可利用的教材资源的总和。本文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作为研究的范例,在这里把它的美育因素划分为内容和形式的美、教材内容的特征美、教材的美育功能。
  (一)教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思修》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美一則体现在教材呈现方式人性化,颜色排版显美感。《思修》一书在封面处采用黄色与橙色作为主色调,简单的设计辅之以橙黄的明亮色调,在设计上既简约又不显单调,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者的阅读兴趣;章节导读部分用不同颜色方框直观地将导读内容与正文内容有效区别开来;在文字颜色上也是颇下工夫,每章节的标题用橙色字体标注,既与全书的主色调相互呼应,不同颜色的字体也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感观度和舒适性,让阅读者更为准确清晰地理解知识点的内涵;章、节、点的排版亦是错落有致,文字布局长短相宜。总体上,教材基本遵循了阅读者的认知规律与审美心理规律,读来舒适。二则体现在《思修》教材内容美:全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要线索,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修养、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教材章节、知识逻辑结构上较为分明,主题内容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大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由于思想政治教材总体上偏于抽象和概括,但本书遣词造句较平实易懂,利于学生理解。
  (二)教材的特征美
  《思修》教材的编排兼具政治性、德育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教材是教育内容、价值、目标的载体。《思修》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进行编排,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体现了《思修》教材的政治性。《思修》教材汇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身,同时它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德育功效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回答了学生做什么人和怎么做人的问题,这体现了教材的德育性。《思修》教材的科学性体现于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内容是时代的精华。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本色不变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采用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教育学生。时代性则体现在教材的与时俱进,这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的重要特征之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依据时势政治的变化、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断的修订和更新过程中。这种修订既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严谨性,凝聚着无数教师长期以来的教育智慧与教育经验,同时也赋予了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截然不同的美。
  (三)教材的美育功能
  《思修》教材的美育功能主要有:一是教材阐述的观点和选取的内容都是经过严格精选,适于当代大学生发展特点,特别是涉及人生价值观的主题,能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的美感体验求真、向善和立美,最终净化情感,引领高尚人生。二是教材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美育的理论知识,具备了美育的功能。在《思修》教材中,教材本身已包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中国精神及其价值、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三是用价值观和美的情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高级的审美情趣。《思修》教材中,强调了高尚道德、高尚的审美情操和正面的价值观对人的作用,这有利于扫除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人们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美育因素的教育教学效果分析
  (一)有助于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的美育因素,用美感增强教育效果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对教育教学承担着基础性的作用,教师以教材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依据和根本。为了更好地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及呈现教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教材的设计和编撰是按照一定的教学逻辑进行的,承载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它在教材的设计和编撰中更加注重其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营造学科固有的内在逻辑美。但这仍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要。因此,需要我们在教材原有的逻辑上,将教材中存在的美育内容进一步提炼出来,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加工”,唤起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在影响力。使教学内容得以完善和丰富,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且富有美感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当学生的审美意识逐渐培养起来后又可积极地反作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将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有效的审美互动和审美交流。由此可以引起学生的认同与共鸣,增强教学的效果。   (二)幫助学生更好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出现,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因此,展示和发挥教材里的美育因素便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以《思修》为例,教材第三章明确指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价值”,第二章所提及的“培养中国精神”等都无一例外地对大学生进行着人格美的渗透和启发,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材内容中渗透的美与大学生内心的情感和人格美产生共鸣与契合,从而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相应转化。在教材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全面的讲述、对理想信念的有效引导以及对中国梦的高度凝练,培养大学生对中国和世界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教材中,以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激发大学生追求卓越、追求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生活的指南,通过教材中美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受人生更大的乐趣与美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有利于引起学生共鸣,助力培育完整的道德人格
  “人的道德行为,发源于内心的指令,一切法律规范,只有当其成为人们内心的追求和信仰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思修》教材中美育正是依靠教材中美的因素来打动学生,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思修》教材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对道德的起源本质直至道德的弘扬、建设和实践有着一系列系统的阐述,这些内容的阐述过程也是传播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被逐步影响及升华。同时,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包含着深厚的人格美育内容,它能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人格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完美姿态对大学生人格境界的提升起着深刻的熏陶作用。如《思修》教材中所提及“当代大学生都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同学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投身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无悔青春。”这样的教材内容,通过美感化、引导和激励学生,促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交流共鸣,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学生追求人格的更高境界。
  (四)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思政教学所蕴含的价值和理念的传播、渗透。《礼记·学记》有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由此可见,“教”与“学”蕴含着丰富的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因此,教师对教材中美育因素进行研究和发掘,并将其更好地运用于教学时,不仅要做到对学生和学校发展负责,更要做到对自己负责,帮助学生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因为美育的因素,思政教师对教育教学有全新的领悟和体会,在具体教学环节和开展师生互动时更能做到有的放矢,进而增强自身的教学魅力,最终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丁萍.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意义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78-79.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受到重视,并不断进行着研究和探讨。根据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对“旺工淡学”的价值判断和结合海南省度假旅游的现实意义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旺工淡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
期刊
[摘 要] 为贯彻执行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实做细,结合高校现行的扶贫资助政策,找出当前高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探讨性地加强对“精准扶贫”学生的教育管理,构建大学生涯指导、情商智商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系统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培养精准扶贫学生的主体人格,提高“精准扶贫”学生的能力。  [关 键 词] 精准扶贫;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帮扶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期刊
[摘 要]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在传承与创新瑶族刺绣这一中华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当前瑶绣传承方面面临的文化生态环境、传承机制、市场经济发展和审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希望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善瑶绣的发展现状。  [关 键 词] 大学生;瑶族刺绣;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 J52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通过网络技术,能够构建网络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动画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中加入动画的元素或动画制作的视频,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动画专业教学实际情况,探究动画技术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整合与应用。  [关 键 词] 动画技术;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整
期刊
[摘 要] 新加坡作为一个人口密度大,地域面积小的国度,如何将资料收藏达到的效益最大化是其面临的问题。亲临实地进行调研,了解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及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中心(ISEAS)的资料收藏情况及电子化情况,也从中对自己单位的图书馆今后发展方向产生了一些新思路。  [关 键 词] 新加坡;数字化;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期刊
[摘 要] 《阿基拉和拼字比赛》这部影片中的小女孩在教授的帮助下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到了自己的学习现状,从明确自身的目标开始,完成了自己的学习进程,从而认识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通过及时的调整,完善了自身的词汇储存量。而对元认知的理解,可以通过这部电影作为蓝本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英语词汇;《阿基拉和拼字比赛》;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
期刊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我国与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受到国际瞩目。大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成为当前我国大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大学文学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以此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并同时促进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关 键 词] 大学教育;文学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
期刊
[摘 要] 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随着大规模定制和网络协同的发展,新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经济的人才培养的需求,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提出了建立“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人才的概念。本“专业群”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方向”方式建设,“1+1.5+0.5”模式运行,信息工程系通过一系列改革,人才质量得到大规模提高。  [关 键
期刊
[摘 要] 项目教学法是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模式,让学生融入完整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下面结合专业教学对项目教学法的项目选择及教学流程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 键 词] 项目化教学;项目引导;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153-01  项目教学法是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
期刊
[摘 要] 下面主要分析职业教育实施美育实践的重要性,阐述了开设《茶文化与茶艺》课程的必要性和该课程的美育内涵,总结了美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了专业课与美育相融合的现实意义,指出开设综合性的美育实践课程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茶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拓宽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酒店专业;美育;茶文化与茶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