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选取国内外14个网络教育游戏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教育性和游戏性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网络教育游戏用户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大多数的网络教育游戏界面设计较好,游戏类型以即时战略类为主。游戏主要为学科教育服务,主要采用的是诊断性的教育模式,适用于课前、课后的课外学习活动中。目前缺少教育目标明确、能在课堂内教学活动中应用的网络教育游戏。
关键词 网络教育游戏;游戏性;教育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4-0142-03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游戏逐渐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目前的部分网络游戏存在着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而这些内容必然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为改变这种情况,一些研究者和游戏公司希望开发适应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并且能够集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益智、健康的网络教育游戏。
下面就网络教育游戏的各项分析指标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1.1 游戏性游戏性维度主要考虑教育游戏的界面设计、游戏的类型、游戏的交互性以及帮助功能等方面。选取的分析变量见表1。
1.2 教育性教学模式、教育目的、学习过程以及反馈和评价机制等方面体现了游戏的教育性,选取以下变量进行分析,见表2。
2 网络教育游戏案例分析
2.1 样本选取以确立的分析框架为依据,对国内外网络教育游戏进行内容分析。使用网络信息检索和浏览功能,作为普通用户浏览教育游戏网站内容。由于搜索和浏览内容会受到带宽、网络质量、资费等因素影响,最终有效案例数量以实际有效登陆站点数量为准。
利用信息检索网站(百度、谷歌、雅虎)的搜索引擎完成案例查找。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Computer Game”以及相近的关键字,查找到了36个有效的相关网站,最后选取了能够为本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14个国内外教育游戏网站作为本研究的案例。
2.2 结果分析
1)游戏性。
①界面设计。游戏网站主要涉及到的界面设计元素有视觉元素(如图片、图解、示意图、增加吸引力的小图标等)、语言元素(文字讲解与提示),以及动画、视频等。在考察游戏网站的界面设计时,除了考虑单个元素外,还需要考虑整体效果,例如,元素的排列是否有利于阅读、风格上是否一致、色彩是否和谐、色彩是否符合游戏者年龄阶段的喜好、文字是否清晰易于阅读、动画和声音是否能够增加游戏的吸引力以及所有这些元素是否为游戏内容服务等。
从分析的案例来看,在考察单个元素时,大部分网站都做得比较好。在考虑各元素之间的布局以及关系时,个别的游戏网站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部分图片、文字与游戏内容不搭配,看不出两者之间的联系。根据迈耶对多媒体学习基本规律的研究,他提出“一致性原则”,认为“当在多媒体呈现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语词和画面时,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2]。因此,网络教育游戏由于同时具有游戏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因此,也应保证各元素与游戏内容之间的一致性。
②游戏类型。所调查的网络教育游戏中均为即时战略游戏,可随时进入教育游戏的网站,开始游戏与学习,一般是通过玩多个小游戏,来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PRG游戏(角色扮演游戏)具有生动的卡通形象和一系列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比较符合小学生以及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但在选取的案例中并没有这类游戏,可能的原因是这类游戏的情节设置复杂,开发难度高。
③交互性:统计发现,13个网络教育游戏网站均采用的是“玩家与信息内容的交互方式”(如点击、拖拽目标,利用方向键移动游戏对象等),而没有玩家之间的交互。在网络教育游戏中,尤其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好的游戏者来说,能与他人开展竞争和合作性的交互方式显然更能激发游戏者的兴趣,同时对于促进游戏者的社会化也是非常有利的。
④帮助功能。游戏网站的帮助功能对于玩家非常重要,他们能促进玩家更高效地了解和进行游戏[3]。分析表明:11个网络教育游戏具有游戏使用帮助,国内有2个需要下载客户端进行游戏的网络教育游戏提供了技术帮助,还有1个教育游戏网站没有任何帮助和操作提示。
⑤用户群体:从调查来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对网络教育游戏的开发上偏重在少儿教育游戏,而面向小学生的网络教育游戏比重更大,为高年级学生设计的教育游戏几乎没有。对于思维水平日渐成熟、知识积累不断增加的这些人群,如何开发出适合他们学习的网络教育游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教育性。
①教育模式:样本中网络教育游戏的教育模式还是比较单一的,超过一半的国内外教育游戏采用了诊断式的模式。当然,诊断性的教育模式与针对少年儿童的用户也有关系。
②教育目的:每个网络教育游戏都会有自己的教育目的,从整体上来看一半以上的网络教育游戏注重的是学科教育,为学生玩家提供在游戏中学习、巩固课堂知识的乐趣。少数的教育游戏网站选择开发玩家智力、提高空间能力等益智类或是综合性的教育游戏。这也说明学科教育游戏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游戏开发商较偏爱的一种教育游戏的形式。
③学习过程。游戏的过程可以说既是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由于游戏类型的不同,学习目标的呈现会有所不同,学习者的体验过程也会有差异。益智教育游戏和综合教育游戏的学习目标体现得不明显,一般以培养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增长他们的知识为出发点。
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游戏本身让学习者体验学习过程的手段主要有自主性和引导性两种。近一半的网络教育游戏案例是让玩家进行自由的体验,运用自己原本具有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游戏,获得评价。只有少数的教育游戏采用了引导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些教育游戏中,通过提问、问题解决等方式,引导学习者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
④学习方式:教育模式的不同、学习过程的差异,网络教育游戏所表现的学习方式也会有不同。可以看到,大部分游戏采用的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差异较大。因此可以说,网络教育游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
⑤反馈和评价机制。反馈和评价显然是网络游戏中吸引游戏者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例如,一些游戏者想获得更高的积分以获取更多的“权限”。网络教育游戏也利用反馈信息来增强游戏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采用一定的形式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进行评判。很显然,反馈和评价也是网络教育游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从分析来看,大多数的教育游戏在学习者进行游戏时,提供了即时的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这些反馈信息在无形中能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游戏的规则,调整游戏策略。同时,会采用积分、生命力消减或者奖励物品等方式激励学生。但是也可以看到案例中几乎所有的教育游戏都不具有总结性的反馈,尤其缺乏针对游戏中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方面的指导性反馈。
3 研究结论
3.1 现状从所分析的国内外网络教育游戏可以看出,网络教育游戏面向的主要群体是少年儿童,因此界面设计都比较生动活泼、色彩艳丽,主要采用红色、粉色、黄色和橙色等色彩,颜色明亮,饱和度高。以即时战略类游戏类型、诊断式的教育模式为主,采用比较简单的交互形式。这一类的网络教育游戏由于其操作简单,而且比较容易和学科知识、百科知识等相结合,一直是当前网络教育游戏的首选。但是游戏内容简单,往往适合锻炼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以及反应的敏捷性等,例如加减法的练习、英文单词的拼写等。而要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学习知识却并不合适。
整体上看,具有明确教育目标的网络教育游戏相对较少,且目前的网络教育游戏主要是应用于“课前”和“课后”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很多教师希望能够将网络教育游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开展电脑游戏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但由于课堂涉及到的学科、教学策略以及技术环境等因素,因此实现起来较复杂。正是受网络教育游戏发展的制约,而限制了电脑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2 建议
1)增强与课堂教学的联系。网络教育游戏由于其丰富的形式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教学阶段,例如,诊断式的教育游戏模式特别适合应用在课堂练习或课堂复习环节,小学阶段的英语单词记忆,数学中的计算题等可以采用这种游戏模式,避免了学习者反复练习中的枯燥,增强了学习乐趣。而任务探索式的教育游戏,由于通常会呈现一个任务情境,游戏者肩负着一定的“使命”,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回归”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游戏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网络游戏中的评价和反馈机制,能够极大地吸引学习者不断、反复的再次进入游戏,从而使学习得到反复强化。因此,需要考虑开发和选择一些适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网络教育游戏。
2)扩大网络教育游戏的年龄层。从案例分析中可以了解到目前网络教育游戏主要面向的对象还是低龄学习者,游戏规则比较简单,进程变化少,具有很大局限性。而游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调节和平衡“伊特”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游戏中获得的[4]。因此,无论是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需要游戏。网络教育游戏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事物、把握环境的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样需要适合各种年龄层次的综合性网络教育游戏,使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均能在游戏中获得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3)关注角色扮演类游戏。角色扮演类游戏是目前最流行的游戏之一,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多种不可预知性引起了很多青少年的兴趣。随着年龄群体的扩大,需要更多地关注能让学习者体验情境、与伙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更高挑战性的角色扮演类游戏。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目前国内外网络教育游戏的一些基本情况,由此总结网络教育游戏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通过实际案例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游戏设计者提供一些切实的参考,丰富教育游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研究中由于对网络教育游戏的分析受到个人喜好以及网速、样本数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余英,赵呈领,邓涛.教育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教育潜质的价值体验[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40-42
[2]理查德
关键词 网络教育游戏;游戏性;教育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4-0142-03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游戏逐渐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目前的部分网络游戏存在着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而这些内容必然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为改变这种情况,一些研究者和游戏公司希望开发适应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并且能够集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益智、健康的网络教育游戏。

下面就网络教育游戏的各项分析指标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1.1 游戏性游戏性维度主要考虑教育游戏的界面设计、游戏的类型、游戏的交互性以及帮助功能等方面。选取的分析变量见表1。

1.2 教育性教学模式、教育目的、学习过程以及反馈和评价机制等方面体现了游戏的教育性,选取以下变量进行分析,见表2。
2 网络教育游戏案例分析
2.1 样本选取以确立的分析框架为依据,对国内外网络教育游戏进行内容分析。使用网络信息检索和浏览功能,作为普通用户浏览教育游戏网站内容。由于搜索和浏览内容会受到带宽、网络质量、资费等因素影响,最终有效案例数量以实际有效登陆站点数量为准。
利用信息检索网站(百度、谷歌、雅虎)的搜索引擎完成案例查找。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Computer Game”以及相近的关键字,查找到了36个有效的相关网站,最后选取了能够为本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14个国内外教育游戏网站作为本研究的案例。
2.2 结果分析
1)游戏性。
①界面设计。游戏网站主要涉及到的界面设计元素有视觉元素(如图片、图解、示意图、增加吸引力的小图标等)、语言元素(文字讲解与提示),以及动画、视频等。在考察游戏网站的界面设计时,除了考虑单个元素外,还需要考虑整体效果,例如,元素的排列是否有利于阅读、风格上是否一致、色彩是否和谐、色彩是否符合游戏者年龄阶段的喜好、文字是否清晰易于阅读、动画和声音是否能够增加游戏的吸引力以及所有这些元素是否为游戏内容服务等。
从分析的案例来看,在考察单个元素时,大部分网站都做得比较好。在考虑各元素之间的布局以及关系时,个别的游戏网站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部分图片、文字与游戏内容不搭配,看不出两者之间的联系。根据迈耶对多媒体学习基本规律的研究,他提出“一致性原则”,认为“当在多媒体呈现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语词和画面时,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2]。因此,网络教育游戏由于同时具有游戏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因此,也应保证各元素与游戏内容之间的一致性。
②游戏类型。所调查的网络教育游戏中均为即时战略游戏,可随时进入教育游戏的网站,开始游戏与学习,一般是通过玩多个小游戏,来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PRG游戏(角色扮演游戏)具有生动的卡通形象和一系列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比较符合小学生以及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但在选取的案例中并没有这类游戏,可能的原因是这类游戏的情节设置复杂,开发难度高。
③交互性:统计发现,13个网络教育游戏网站均采用的是“玩家与信息内容的交互方式”(如点击、拖拽目标,利用方向键移动游戏对象等),而没有玩家之间的交互。在网络教育游戏中,尤其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好的游戏者来说,能与他人开展竞争和合作性的交互方式显然更能激发游戏者的兴趣,同时对于促进游戏者的社会化也是非常有利的。
④帮助功能。游戏网站的帮助功能对于玩家非常重要,他们能促进玩家更高效地了解和进行游戏[3]。分析表明:11个网络教育游戏具有游戏使用帮助,国内有2个需要下载客户端进行游戏的网络教育游戏提供了技术帮助,还有1个教育游戏网站没有任何帮助和操作提示。
⑤用户群体:从调查来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对网络教育游戏的开发上偏重在少儿教育游戏,而面向小学生的网络教育游戏比重更大,为高年级学生设计的教育游戏几乎没有。对于思维水平日渐成熟、知识积累不断增加的这些人群,如何开发出适合他们学习的网络教育游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教育性。
①教育模式:样本中网络教育游戏的教育模式还是比较单一的,超过一半的国内外教育游戏采用了诊断式的模式。当然,诊断性的教育模式与针对少年儿童的用户也有关系。
②教育目的:每个网络教育游戏都会有自己的教育目的,从整体上来看一半以上的网络教育游戏注重的是学科教育,为学生玩家提供在游戏中学习、巩固课堂知识的乐趣。少数的教育游戏网站选择开发玩家智力、提高空间能力等益智类或是综合性的教育游戏。这也说明学科教育游戏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是游戏开发商较偏爱的一种教育游戏的形式。
③学习过程。游戏的过程可以说既是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由于游戏类型的不同,学习目标的呈现会有所不同,学习者的体验过程也会有差异。益智教育游戏和综合教育游戏的学习目标体现得不明显,一般以培养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增长他们的知识为出发点。
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游戏本身让学习者体验学习过程的手段主要有自主性和引导性两种。近一半的网络教育游戏案例是让玩家进行自由的体验,运用自己原本具有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游戏,获得评价。只有少数的教育游戏采用了引导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些教育游戏中,通过提问、问题解决等方式,引导学习者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
④学习方式:教育模式的不同、学习过程的差异,网络教育游戏所表现的学习方式也会有不同。可以看到,大部分游戏采用的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差异较大。因此可以说,网络教育游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
⑤反馈和评价机制。反馈和评价显然是网络游戏中吸引游戏者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例如,一些游戏者想获得更高的积分以获取更多的“权限”。网络教育游戏也利用反馈信息来增强游戏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采用一定的形式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进行评判。很显然,反馈和评价也是网络教育游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从分析来看,大多数的教育游戏在学习者进行游戏时,提供了即时的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这些反馈信息在无形中能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游戏的规则,调整游戏策略。同时,会采用积分、生命力消减或者奖励物品等方式激励学生。但是也可以看到案例中几乎所有的教育游戏都不具有总结性的反馈,尤其缺乏针对游戏中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方面的指导性反馈。
3 研究结论
3.1 现状从所分析的国内外网络教育游戏可以看出,网络教育游戏面向的主要群体是少年儿童,因此界面设计都比较生动活泼、色彩艳丽,主要采用红色、粉色、黄色和橙色等色彩,颜色明亮,饱和度高。以即时战略类游戏类型、诊断式的教育模式为主,采用比较简单的交互形式。这一类的网络教育游戏由于其操作简单,而且比较容易和学科知识、百科知识等相结合,一直是当前网络教育游戏的首选。但是游戏内容简单,往往适合锻炼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以及反应的敏捷性等,例如加减法的练习、英文单词的拼写等。而要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学习知识却并不合适。
整体上看,具有明确教育目标的网络教育游戏相对较少,且目前的网络教育游戏主要是应用于“课前”和“课后”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很多教师希望能够将网络教育游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开展电脑游戏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但由于课堂涉及到的学科、教学策略以及技术环境等因素,因此实现起来较复杂。正是受网络教育游戏发展的制约,而限制了电脑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2 建议
1)增强与课堂教学的联系。网络教育游戏由于其丰富的形式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教学阶段,例如,诊断式的教育游戏模式特别适合应用在课堂练习或课堂复习环节,小学阶段的英语单词记忆,数学中的计算题等可以采用这种游戏模式,避免了学习者反复练习中的枯燥,增强了学习乐趣。而任务探索式的教育游戏,由于通常会呈现一个任务情境,游戏者肩负着一定的“使命”,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回归”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游戏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网络游戏中的评价和反馈机制,能够极大地吸引学习者不断、反复的再次进入游戏,从而使学习得到反复强化。因此,需要考虑开发和选择一些适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网络教育游戏。
2)扩大网络教育游戏的年龄层。从案例分析中可以了解到目前网络教育游戏主要面向的对象还是低龄学习者,游戏规则比较简单,进程变化少,具有很大局限性。而游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调节和平衡“伊特”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游戏中获得的[4]。因此,无论是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需要游戏。网络教育游戏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事物、把握环境的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样需要适合各种年龄层次的综合性网络教育游戏,使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均能在游戏中获得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3)关注角色扮演类游戏。角色扮演类游戏是目前最流行的游戏之一,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多种不可预知性引起了很多青少年的兴趣。随着年龄群体的扩大,需要更多地关注能让学习者体验情境、与伙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更高挑战性的角色扮演类游戏。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目前国内外网络教育游戏的一些基本情况,由此总结网络教育游戏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通过实际案例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游戏设计者提供一些切实的参考,丰富教育游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研究中由于对网络教育游戏的分析受到个人喜好以及网速、样本数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余英,赵呈领,邓涛.教育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教育潜质的价值体验[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40-42
[2]理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