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校外实践基地教育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正确处理校内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关系对于保持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分析和阐述了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需要注意的若干关键问题,如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组织形式、培养目标和实施形式等,为高校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校外实践基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侯霞(1976-),女,天津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副教授;郝保水(1976-),男,河北衡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1年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1JGYB19)、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项目(项目编号:PHR2011082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89-02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不能仅重视理论知识,而需要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很多高等院校都在致力于实践教学的改革活动。目前不少高校都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来加强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联系、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1,2]
如何正确处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与实践基地培养的关系至关重要。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偏离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不能一切以企业需要的实际技能为最终要求,而完全忽略大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结合专业的课程体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在不降低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本文将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软件测试方向为例,分析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以此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相关问题
1.校内培养体系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关系
通过企业实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课程体系不能偏离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不能一切以企业需要的实际技能为最终要求,而完全忽略大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的培养。如果过分强调实践能力的锻炼而轻理论知识的学习,则会导致学生只会做特定岗位的工作,而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致使后期发展受限。这种一味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方式将丧失本科教育的先进性,进而抹杀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区别。
因此,本科教育中专业能力的培养应以校内培养体系为主,校外实践基地教育为辅,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校内培养体系为大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可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为校内课程内容改进提供及时的信息来源。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结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在不降低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校外实践教学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目标
校外实践基地教育是校内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以为专业培养体系服务为目的。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和在基地进行各种活动时,需要始终围绕这一目的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
(1)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单纯理论教学的一大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例如测试课程中会讲很多的“测试模型”。但是实际使用中,企业很少完全按照某一种模型去指导整个测试过程,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将多种测试模型的思想融合后,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测试过程。因此,不同测试企业所遵循的测试项目实施过程和采用技术会存在不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没有真正的实践环节,这种思想在课堂上即使提及,学生也是很难理解和体会的。而让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体会测试管理和工作的真正过程,反过来再思考“测试模型”的实际应用,则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更容易将理论转换为实践能力。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因此,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形式。
(2)课程内容改进的重要参考。纯理论知识的发展与实际的市场需求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如果课堂知识的传授只重理论而不考虑实际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则必然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只会背书而工作中不会灵活应用的问题。因此,课程知识中应该及时地体现实际的应用需求,体现应用技术的发展动态和趋势。高校通过企业实践基地,可以为教师和企业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机制,使高校随时了解企业和市场对技术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进而为课程内容优化和改进提供客观依据,使课程内容在重视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更好地体现行业的新技术、进展和需求。例如,在测试课程中,可以通过介绍实践基地的实际测试过程和测试模型的异同,来分析纯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关系;可以了解实践基地在实际中应用哪些测试工具与平台,并将这些内容作为课程内容改进的依据,这样有利于培养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测试行业人才,从而在课堂中更实时地体现技术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效性。
3.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目前,高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时间长短不同,实践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学生群体存在差异,特别是在专业素质方面。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单一的校外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为了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组织形式更能让学生从不同层面深入企业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接受能力。
典型地,校外实践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可将实践活动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实践三类。 短期实践:一般以一周为期。主要以参观企业工作环境、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内涵、参与简单的企业实际工作为主。此类活动适合于两类学生:一是前期专业基础不是太好,需要花大量时间参加校内课程学习的学生;二是准备考研,需要花大量时间复习学业的学生。
中期实践:以6-10周为宜。除了熟悉企业环境之外,学生切实地参与到企业的基础实际工作中,对于加深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有所帮助,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很难参与具体项目的全过程。此类实践适合于有一定专业基础和能力,在学校还有少量课程需要学习的学生。
长期实践:时间可以贯穿一个学期。学生可以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和机会真正地深入实践基地参与实际项目,在实际项目中学以致用。在项目的压力下,有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文档编写、团队沟通与交流等。如果学生能真正地参加实际项目,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这是一种高校、学生、企业三方面共赢的模式。但是,需要学生在校已经良好地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4.校外实践基地培养目标和实施形式
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和组织学生真正到校外基地学习的过程中,制定合理的实践基地培养方案有助于更切实地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方案一定要围绕两条原则:一是本科教学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不能喧宾夺主;二是实践基地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
在此,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测试方向为例,说明校外实践基地的培养方案和校内课程的关系。
文献[3]中阐述了测试方向的课程设置,三门课程覆盖了测试的具体技术、测试的常用工具与平台和测试管理及实施过程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实践基地培养过程中并不需要再系统地学习测试的专业课程,而是以阐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区别,让学生通过实际工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形式可采取技术培训和岗位实训两种主要形式。
(1)技术培训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不是为了将课上所授知识再重复一遍,而是主要以介绍企业实际采用的技术和工作过程为主,让学生体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是存在偏差的,但成熟的实践工作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
(2)岗位实训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让学生以某种方式参与或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岗位所需技能,找到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体会如何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企业在进行技术培训和岗位实训时需要考虑到学生具体能力和实践时间,针对不同情况执行不同培养目标和实施形式。
二、总结与展望
为了更好地配合专业的实践教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积极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已经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5研究所等多家企业和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软件工程系的测试方向与多家测试单位和部门紧密合作,每年带领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习和实践活动,有效地将校内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帮助;同时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对该专业的测试课程内容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可以较快地反映测试行业的新需求和新技术。
短期实践中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融入实际工作,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还会发生一定的资源消耗。因此,企业配合高校进行短期实践实际是一种社会贡献。因此,我们期待通过建设校外实践基地,高校能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合格的行业人才,真正创建一种学生、企业和高校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小川,凃飞,等.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3,(16):1-4.
[2]王业社,王放银,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68-170.
[3]侯霞,刘建宾,等.测试方向课程体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68-69.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校外实践基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侯霞(1976-),女,天津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副教授;郝保水(1976-),男,河北衡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1年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1JGYB19)、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项目(项目编号:PHR2011082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89-02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不能仅重视理论知识,而需要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很多高等院校都在致力于实践教学的改革活动。目前不少高校都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来加强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联系、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1,2]
如何正确处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与实践基地培养的关系至关重要。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偏离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不能一切以企业需要的实际技能为最终要求,而完全忽略大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结合专业的课程体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在不降低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本文将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软件测试方向为例,分析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以此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相关问题
1.校内培养体系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关系
通过企业实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课程体系不能偏离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不能一切以企业需要的实际技能为最终要求,而完全忽略大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的培养。如果过分强调实践能力的锻炼而轻理论知识的学习,则会导致学生只会做特定岗位的工作,而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致使后期发展受限。这种一味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方式将丧失本科教育的先进性,进而抹杀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区别。
因此,本科教育中专业能力的培养应以校内培养体系为主,校外实践基地教育为辅,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校内培养体系为大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可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为校内课程内容改进提供及时的信息来源。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结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在不降低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校外实践教学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目标
校外实践基地教育是校内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以为专业培养体系服务为目的。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和在基地进行各种活动时,需要始终围绕这一目的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
(1)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单纯理论教学的一大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例如测试课程中会讲很多的“测试模型”。但是实际使用中,企业很少完全按照某一种模型去指导整个测试过程,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将多种测试模型的思想融合后,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测试过程。因此,不同测试企业所遵循的测试项目实施过程和采用技术会存在不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没有真正的实践环节,这种思想在课堂上即使提及,学生也是很难理解和体会的。而让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体会测试管理和工作的真正过程,反过来再思考“测试模型”的实际应用,则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更容易将理论转换为实践能力。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因此,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形式。
(2)课程内容改进的重要参考。纯理论知识的发展与实际的市场需求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如果课堂知识的传授只重理论而不考虑实际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则必然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只会背书而工作中不会灵活应用的问题。因此,课程知识中应该及时地体现实际的应用需求,体现应用技术的发展动态和趋势。高校通过企业实践基地,可以为教师和企业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机制,使高校随时了解企业和市场对技术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进而为课程内容优化和改进提供客观依据,使课程内容在重视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更好地体现行业的新技术、进展和需求。例如,在测试课程中,可以通过介绍实践基地的实际测试过程和测试模型的异同,来分析纯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关系;可以了解实践基地在实际中应用哪些测试工具与平台,并将这些内容作为课程内容改进的依据,这样有利于培养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测试行业人才,从而在课堂中更实时地体现技术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效性。
3.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目前,高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时间长短不同,实践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学生群体存在差异,特别是在专业素质方面。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单一的校外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为了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组织形式更能让学生从不同层面深入企业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接受能力。
典型地,校外实践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可将实践活动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实践三类。 短期实践:一般以一周为期。主要以参观企业工作环境、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内涵、参与简单的企业实际工作为主。此类活动适合于两类学生:一是前期专业基础不是太好,需要花大量时间参加校内课程学习的学生;二是准备考研,需要花大量时间复习学业的学生。
中期实践:以6-10周为宜。除了熟悉企业环境之外,学生切实地参与到企业的基础实际工作中,对于加深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有所帮助,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很难参与具体项目的全过程。此类实践适合于有一定专业基础和能力,在学校还有少量课程需要学习的学生。
长期实践:时间可以贯穿一个学期。学生可以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和机会真正地深入实践基地参与实际项目,在实际项目中学以致用。在项目的压力下,有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文档编写、团队沟通与交流等。如果学生能真正地参加实际项目,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这是一种高校、学生、企业三方面共赢的模式。但是,需要学生在校已经良好地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4.校外实践基地培养目标和实施形式
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和组织学生真正到校外基地学习的过程中,制定合理的实践基地培养方案有助于更切实地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方案一定要围绕两条原则:一是本科教学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不能喧宾夺主;二是实践基地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
在此,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测试方向为例,说明校外实践基地的培养方案和校内课程的关系。
文献[3]中阐述了测试方向的课程设置,三门课程覆盖了测试的具体技术、测试的常用工具与平台和测试管理及实施过程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实践基地培养过程中并不需要再系统地学习测试的专业课程,而是以阐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区别,让学生通过实际工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形式可采取技术培训和岗位实训两种主要形式。
(1)技术培训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不是为了将课上所授知识再重复一遍,而是主要以介绍企业实际采用的技术和工作过程为主,让学生体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是存在偏差的,但成熟的实践工作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
(2)岗位实训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让学生以某种方式参与或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岗位所需技能,找到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体会如何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企业在进行技术培训和岗位实训时需要考虑到学生具体能力和实践时间,针对不同情况执行不同培养目标和实施形式。
二、总结与展望
为了更好地配合专业的实践教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积极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已经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5研究所等多家企业和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软件工程系的测试方向与多家测试单位和部门紧密合作,每年带领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习和实践活动,有效地将校内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帮助;同时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对该专业的测试课程内容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可以较快地反映测试行业的新需求和新技术。
短期实践中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融入实际工作,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还会发生一定的资源消耗。因此,企业配合高校进行短期实践实际是一种社会贡献。因此,我们期待通过建设校外实践基地,高校能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合格的行业人才,真正创建一种学生、企业和高校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小川,凃飞,等.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3,(16):1-4.
[2]王业社,王放银,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68-170.
[3]侯霞,刘建宾,等.测试方向课程体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68-69.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