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政治教学中问题生成与疑难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binw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课中探究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自身状况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提升能力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是政治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中的核心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是转变学生以往的政治学习方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疑难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基于问题的教学,关键在于要设置有效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焦点所在。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就大声疾呼:“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后,一旦教师创设了疑难情境,他们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对于创造性较高的学生来说,一旦发现了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在强烈的创造动机的驱使下,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励他们进行积极自主的思考和创造,直到解决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对此,教师要注意两点:
  (一)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要让学生知道,有价值的问题应是独特的、有个性的。问题既要“预设”,但更多的应该是“生成”。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思维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循着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思路进行探究。如果这样,那就不是设置问题,而是设置陷阱;那也不是引导探究,而是“引人上当”。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提出问题,按照学生的思路引导探究。
  (二)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政治课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政治行为与言论都具有地域性、时代性等特点,因此要理解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力求“条条道路通罗马”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服务,这是政治学科所达到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力求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问题,设置出课堂问题的大致流程。并要引导学生及时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把政治理论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步做到知行统一。唯此,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做到教书育人,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问题意识,创设疑难情境
  探究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探究。“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学习的核心。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到的疑难和问题。思维本身就“是探究、调查、熟思、探索和钻探,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总之,思维就是疑问”。
  但是,由于受政治主流的影响,学生对书本过于顶礼膜拜,对教师敬而远之,这种观念和心态促使他们不敢怀疑,也不会怀疑,因而就认为没有问题了;同时,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对此,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培养问题意识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敢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让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从而冲破权威的约束,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书本和权威,达到发现问题的目的。
  (二)创设疑难情境
  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存在的,也在一定的情境中突现出来,离开一定的情境,这问题就存在不了,也就无法突现出来。布鲁纳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以问题为思维中心,造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扩展。”建构主义教学观特别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 华东师大出版社.
  [2]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物理学的进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杜威著,姜文闵译. 我们怎样思维. 验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 北师大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强调科学和生活间的联系,注重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是高中生物教学落实新课改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本文中就情境教学法总结了创设情境三个原则,探讨和归纳了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学习 情境教学法 高中生物教学 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带给学生体验以更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多源
Based on a modified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model,we calculate the neutron-proton ratio and the nuclear stopping of reaction systems with different symmetry
【摘 要】 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过的知识形成体系,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自己对高考考点的认识,谈谈高考生物备考复习的策略。  【关键词】 高考 生物 备考策略    高考复习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过的知识形成体系,并进一步融会贯通,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自己对高考考点的认识,谈谈高考生
【摘 要】 生物科学史是人类探究生命奥秘的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逐步形成的,体现了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系统的知识结构,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应用生物科学史开展教学能对生物学难点的突破起到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科学史 初中生物教学 突破难点    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彰显,把科学史的有关内容纳入科学课程中以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已成为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minerals are important in geological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of rocks and minerals may be inferred based on their id
采用DSC、XRD和TEM等手段研究了喷射电沉积制备的5.1 nm纳米晶Co78Ni22合金的热稳定性,并对其热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该纳米Co-Ni合金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以1
《密度》这节课是一节典型的物理概念课。这节课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  一、密度概念的引出;  二、密度的公式、单位;  三、密度的应用。  其中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以往上这节课,我一般都是利用课本上的引入方法,首先用“想想议议”中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使学生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然后,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实验后,通过图像的方法找出
东辽县委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常态,努力适应新常态,做到在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加快推动东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突
【世界核新闻网站2015年11月13日报道】2015年11月12日,在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对英国进行为期三天访问的首日,英印两国签署民用核合作协议。莫迪在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会谈后
采用数值模拟试验和物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DP780双相高强钢板无凸缘圆筒件拉深系数的变化规律。数值模拟试验基于Dynaform5.9平台进行,采用不同的网格划分方式对DP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