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装置艺术形态的审美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88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动装置艺术作为一门借助新媒介发展而来的新型艺术,它一边来源于科技,另一边来源于艺术。交互性是互动装置艺术的主要特点,但是受传统艺术禁锢的新媒介艺术作品,交互性是较差的,表现形式也是较单一的,不能达到其该有的艺术效果。新媒介作为载体无疑贴近了装置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保持和发扬了装置艺术独有的超越性和批判性。不断向我们演绎新媒体时代以及数字化与设计共存的图景,同时不停的促成观念的更新。新的美学语言使互动装置艺术栖息于新媒介下的数字时代。
  【关键词】:互动装置艺术;新媒介;交互性;审美感受
  一、新媒介带来的新艺术体验
  互动装置艺术借助新媒介完成设计,个人电脑,立体投影,光感器,LED等新技术都属于新媒介的范畴,主要包括随着高科技手段的进步而出现的新兴的传播媒介的方式。这些新技术有助于将设计思想更好的传播出去,信息的高速传播和互联网的进步给设计领域创造不一样的空间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出现了新媒体装置艺术、网页设计、多媒体设计、游戏界面设计等涵盖不同表现方式的设计领域。新媒介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并在设计领域的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新媒介也丰富了设计作品的感官效果。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体化、全球化的世界,特别是面对数字化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新媒介在当代艺术中被广泛运用在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中,数字化技术颠覆了自然以及艺术的关系,数字化创作带给观者“实在”与“虚构”、“真实”与“想象”的思考。一方面,新媒体艺术运用“声、光、电”的结合吸引着观者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大部分观者对于新媒体艺术作品因缺少认知经验变得无法适从。事实上,任何“新“事物,它的关键都是大众对待事物的观念、看法上的改变,以及大众对旧有习惯和认识的转变,这些转变都充分见证者不同时代的不同观念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数字技术的更新推动着新媒体艺术语境的多样化,装置艺术的语境的表现慢慢从感性的雕塑感转变为理智的空间感,旧有的感官语言在更新与取舍后形成了让观者为之困惑的熟悉却陌生的形式。
  二、互动的审美体验
  伴随数字技术的进步,新媒介也在不断扩充自身的含义。来自Harvard的相关分析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以及视觉83%。如今设计师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介创造出新颖的感官世界,观者的感官体会同样因新媒体的加盟产生着革命性转变。国际新媒体艺术之父Roy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你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以及你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会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互动装置艺术不会模仿或重复观者经常看到的东西,它旨在给观者新的视觉体验,换句话说不只是单纯的视觉体验,而是来自全身的体验,它让观者们意识到:设计是能参与的。
  (一)视听参与
  交互性的数字装置艺术《霾》在2015年的广州设计周上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展位由广州共生形态设计集团制作,作品由几个向心透明屋子相连,观众依次从入口进入后,可以看到玻璃和地上被投影投射的画面,若干LED屏幕被安置在屋子的尽头,观众可以透过玻璃屋子看到外面的世界,可以原路返回但是怎么也走出这个透明的空间。渐变玻璃的制作工艺让人们有了虚无飘渺的感觉,身处这件作品就像置身于正在中国大部分城市中游荡的霾,雾霾让彼此感受不到对方。对互动装置艺术而言,他带来新体验“参与”与“互动”。“观看者也是这个过程的一员,观众的作用是对这个开放文本作出一些反馈。”
  人类的生活少不了听觉,人从早到晚都接收者听觉信号,通过听,人类能感知互相情感,听觉是只次于视觉感受的第二大感官系统。日本设计师山口崇司的互动作品将把声波输入转出为视觉图形。设计师在空间中安排2只面对面的鼓,其中一个参与者打鼓时,装置底部的格子会有细微的调节。若两名参与者一起敲打乐曲,底部格子的的色彩就会有韵律的改变。这样一来声音可以被观众看到了,这种声波和图像的转变,一定会给观众一个难忘的记忆,从而使设计者达到创作目的。
  (二)未完成的作品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并没有交互的说法,只有一对一的符号传递,设计师只需设计媒介使之成为特定状态;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也不会受观众参与互动令作品发生改变,同样也得不到观者的反馈;传统媒介的艺术作品中,作品与人之间是非主动的交流关系,但是新媒介艺术作品给人与作品之间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新媒体作品的交互主要包括观者的行动、姿势、言语、触感等,视觉媒介的交互是用观众的行动和肢体语言以及对装置按压的快慢轻重;听觉媒介的交互主要用观众和装置发出的声音进行交互,或者是参与者的的行动、姿势牵动装置的声音输出。互动的审美体验让互动装置艺术成为一个过程,换句话说是它是永远不停止的创作过程。因为参与者不断地参与到作品当中,于是作品就是常新的。参与者每一次进入装置里面都能因此改变此设计的内部结构,从而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审美感受结果。
  一个画家可以称为他画作的独有创作者,但互动装置艺术设计师们仅仅是为设计提供设计思路的人。日本设计工作室Teamlab的装置作品“floatingflowergarden”在日本展出后,也在今年巴黎的maison et objet展会上二次展出。观众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睛的是诱人的欧洲兰花被安置在屋顶,当观众踏入花丛中,花丛会随观众的脚步移动,从而分出空间成为道路。据设计师介绍该作品还参考了禅宗花园,禅意悠然,园子里的花不断成长。Teamlab工作室的作品即新媒体融合数字科技而生成的触觉感受,也带动着观者的嗅觉体验,这种数字技术是利用数据和装备从而做到移动,此类型的数字装置艺术具有相对强的互动性。
  数字装置作品《雨屋》由RandomInternational创作这件作品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天花板上由水、注塑贴砖、电磁调节阀、定制软件、3D追踪摄像头、钢梁、水处理系统、格栅地板组成的装置,能瞬间感知观众的行为,观众所到之处,大雨便戛然而止。数字装置艺术《雨屋》使观者在和雨的交互中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同时也让人们深思人和数字技术的距离以及人与自然的反思。根据创作团队介绍其设计原理,装置空间中观众越多,降水量就越少,也就是说观众的行为也改变着作品的形态。
  交互性是互动装置艺术的主要特点,受传统艺术禁锢的新媒介艺术作品,交互性是较差的,表现形式也是较单一的,不能达到其该有的艺术效果。新媒介作为载体无疑贴近了装置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保持和发扬了装置艺术独有的超越性和批判性。不断向我们演绎新媒体时代以及数字化与设计共存的图景,同时不停的促成观念的更新。新的美学语言使互动装置艺术栖息于新媒介下的数字时代。
  参考文献:
  【1】叶米兰《扩增人与产品的交互方式》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
  【2】RoyAscott的新媒体艺术专栏来自人民艺术网
  【3】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
  【4】关明新.《如何在图像时代中解读艺术作品》
  【3】解放网“大型装置《雨屋》登陆余德耀美术馆花150元淋10分钟雨去吗?”
其他文献
【摘要】:《恨是高山仇似海》是歌剧《白毛女》中的重要选段,是剧中主人公喜儿演唱的咏叹调,它突出了歌剧的主题从而成为全剧的高潮段落。本文以《恨是高山仇似海》的音乐和歌词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它的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以期更深层次地把握其精彩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歌剧艺术;演唱技巧;艺术表现  歌剧《白毛女》是在中国歌剧最初发展时期产生的一部中国歌剧作品,它深入刻画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表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自然,随性、舒适的传统土织布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传统织造工艺及生产者的局限性,土织布产品的色彩及图案始终无法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范畴,使传统土织布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传统工艺的研究,来解决传统土织布外观色彩及图案设计的缺陷,使土织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更多年轻消费群体所接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心理、消费文化的不断改变,传统的、建立在工业大发展基础之上的标志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略显不足,新时代呼唤新设计方法的出现,多形态标志作为新媒介、新技术,在其普及与应用下产生的全新设计方法打破了以往标志设计理念中图形的不可变性,成为一种现代标志发展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多形态标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相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期刊
【摘要】:装饰画作为一种新颖奇特的绘画种类,它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装饰画的出现美化了我们的生活。随着装饰画不断的普及和发展,装饰画的风格也越来越丰富和充实。本文对装饰画构图、色彩、材料技法等方面展开研究,并且对装饰画创作进行了一些探析与思考。  【关键词】:装饰画;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艺术领域也变得越来越广阔,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的提高,由
期刊
【摘要】:基督教约2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以后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南北美洲及世界大部分地区,从而成为西方2~17世纪美术的主流。耶稣像作为基督教艺术的代表,是西方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题材。本文主要从早期基督教壁画和中世纪基督教艺术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之后的近现代有代表性的耶稣受难题材绘画作品的研究为基础,简单谈谈耶稣受难图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基督教;耶稣受难;人文精神  一、早期中世纪耶稣受难像  
期刊
民间剪纸艺术是在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劳作中逐渐产生的,积聚着民众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山西剪纸艺术保存着大量蕴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图腾形象,不仅超越文字记载、历史传说,也将民间剪纸艺术活生生地展现出来,对研究民间剪纸艺术具有重要作用。  丹纳认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民间剪纸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地的风土民情息息相关,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剪纸本身,成为了
期刊
【摘要】:中国诗歌多用典故,尤其是揭露政治现实的讽谏诗,“托古以讽今”既能委婉地表达对统治者昏庸的不满,又能“借古”使讽谏更为辛辣。本文以钱谦益“丁丑狱案”期间所作诗《狱中杂诗三十首》之十一为例,以互文性理论分析本诗的用典艺术。目前学界并无对钱谦益在狱中所作诗歌的详细研究,可以说在“丁丑狱案”期间对钱牧斋的研究形成断层。本文试图开辟新视角,以西方理论研究中国诗歌中传统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用典。 
期刊
【摘要】:草编工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积累,不仅有着自己的工艺技术,还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草编的梳理和归纳,探讨了一下草编艺术在不同领域的的表现形式,以此发掘草编更深层次的应用空间"  【关键词】:草编艺术;设计;表现形式  1、概述  草编是民间流行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是指利用各地所产的草,经手工结、辫、搓、捻、拧、缠、勾、编、等
期刊
【摘要】:《琐事》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苏珊·格拉斯贝尔写于一九一六年的一部独幕剧,是一部巧妙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二十世纪早期美国社会与家庭中的两性关系与妇女权利等问题的优秀作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作品中“脚步声”、“果酱瓶”、“鸟笼与鸟”的象征,探索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米妮·赖特的人物性格,以及最终命案发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琐事》;象征;人物性格;女性意识觉醒  引言  美国女剧作家剧
期刊
【摘要】:扎哈·哈迪德与安东尼·高迪两位是西方具有创新思想的代表性建筑师,他们的建筑作品以惊人的想象力,大胆激进的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他们的创新思想,是建立在融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城市文化的动态历史发展观知识之上的,开启了一个时代新的建筑语汇,为中国的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创意;扎哈·哈迪德;安东尼·高迪  全球化的挑战无疑是当代建筑创新的动力源泉之所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