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回忆:阿富汗战争内幕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红星报》记者彼什科夫曾在9年前“嵌入”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作为战地记者亲历了处于胶着状态的阿富汗战争。他在《红星报》上发表战地回忆,讲述了此前未曾披露的战争内幕。
   美国的许多军事行动其实都是政治的延伸。9年前,我在异国他乡与美军签下“生死状”,深入阿富汗战场采访,那似乎是我人生的一场赌博。我感觉,当时的美国政府也是在赌博……
   “欢迎记者来采访!”
   2009年12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万。那个时候,阿富汗战争已经打了整整9年,但国际社会不太知晓这场战争的实际情况,也从来没有俄罗斯人能近距离目睹美国军队在阿富汗作战的真实情形。我冒出一个念头:申请随驻阿富汗美军地面部队进行嵌入式采访,报道这场战争的真实情况。于是,我开始寻找机会。
   2010年9月1日,驻伊拉克美军正式举行了结束在伊拉克战斗任务的仪式。从那以后,阿富汗成为美国全球反恐战争的唯一主战场,美军、北约部队和阿富汗国民军正摩拳擦掌。另外,美国表示有意提高反恐战争的透明度,让外界知晓美军和北约部队所做出的努力——我意识到机会来了。
   然而,我们对申请作为随军记者的流程一无所知。为了一探究竟,我来到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北约驻阿联军总部,结果连门都没进去。不过,一位热心的德国士兵给了我很重要的线索:“驻阿联军的官方网站在这方面有了调整,你们可以上去看看,应该已经有了国际媒体申请随军报道的全套流程。”
   此时,有消息称,美军计划对坎大哈——塔利班的发源地发动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由此看来,奥巴马总统雄心勃勃,阿富汗战争局势可能突然激化。我们更加坚定了奔赴前线采访的决心。
   回到莫斯科后,我们开始按照北约驻阿联军官网上的要求准备全套资料,并通过邮件发送到驻阿联军专用的电子邮箱。虽然期间仍有一些不顺,但最终我们还是收到了美军回复的邮件:9月,有一个随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在坎大哈参加作战行动的采访机会,你们愿意参加吗?
   这是经过美国五角大楼、北约总部、美军中央司令部、驻阿美军司令部、北约驻阿联军司令部和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师部一致同意的决定,我们当然愿意!
   除了行程通知以外,我们还要跟美军签下一份长达10页的“生死状”,实际上就是美军的免责条款。美军还明确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下允许采访,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发布,以及哪些信息绝对不能公之于众,等等。
   有人问我,当战地记者都需要什么条件?这很难回答,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要有出色的身体素质,因为你要带着四五十千克重的设备到处跑。临行前,我们决定带几瓶伏特加,希望这样可以尽快和美国大兵交上朋友。于是,我们带着8瓶伏特加来到了阿富汗。但是,在随美军去坎大哈的前一天,重温“生死状”时,我们发现文件中明确规定不能携带任何酒精饮品。我们考虑再三,最终放弃了伏特加。
   2010年9月3日19时,经过两天零两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后,我们终于登上了加拿大皇家空军向美军提供的CH-47支奴干重型运输直升机,飞往坎大哈西北部第101空中突击师第2旅旅部威尔逊基地。乘坐直升机摸黑在阿富汗最危险的坎大哈上空飞行,着实让每个人都异常紧张。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暮色中,直升机要盲起盲降——除驾驶舱内的一点绿色荧光和乘员的手表夜光指针外,不见一丝多余的光亮。為避免遭到塔利班的导弹和火箭弹的袭击,直升机起飞和降落阶段都要倾斜机身做“Z”字形运动,我们被颠得晕头转向。同时,机舱内的3名机枪手不敢有丝毫懈怠,通过红外夜视仪紧盯着地面。
   半小时后,我们终于降落了。“欢迎記者来采访!”第101空中突击师的拉里·波特尔少校乐呵呵地说:“我们以为五角大楼根本不会让俄罗斯记者来,你们真是碰上好机会了。你们不是想报道战争吗?我们决定把你们派到战斗任务最重的部队,具体地点是阿根达布河谷的恰科巴前线。”
   美军歧视阿富汗军警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们不是唯一被批准进行战地报道的记者团队,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都有记者前来。不过,我们是唯一的俄罗斯媒体团队,这显示出美国和北约“提高战争透明度”的诚意,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难得的机会。另外,我们和西方媒体记者关注的东西不一样。
   路透社记者、波兰裔小伙子彼得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因为他拍到了一段美军中尉托德·威佛尔被炸身亡的画面,就被取消了随军报道的资格,当即遣返喀布尔。我们很珍惜这次机会,从申请嵌入式采访的那天起,我们就仔细研究了《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媒体战地规则》,其种种限制对于媒体记者来说就如同一道道枷锁。幸运的是,美军团以下的单位都没有配备公共事务官,也就是说,没有人盯着我们的采访活动,美军作战部队对我们几乎是完全开放的。直到随军报道任务结束的前一天,第101空中突击师才发现这是个漏洞。因此,我们当时可以说是看到了美军作战部队最真实的一面。
   波特尔少校一直强调:“我们与阿富汗国民军肩并肩,同吃同住同作战。我们向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绝大部分西方媒体也都是这样报道的:美军和北约部队致力于增强阿富汗国民军的能力,从训练到协同作战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但我们看到的事实不是这样。美军与阿富汗国民军双方很少交流,更谈不上协同作战了。一旦有作战任务,美军往往都是自己行动。另外,美军对阿富汗军人和警察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我们曾遇到一件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的事:在威尔逊基地,医疗、食堂和健身活动区附近有6个便携式洗澡间,其中4个洗澡间的门上贴着“仅供北美、欧洲士兵使用”的字样,其余两间的门上贴着“阿富汗翻译、国民军士兵和其他工作人员专用”。
   奥斯卡奖影片不真实
   在去阿富汗之前,我反复看了几遍《拆弹部队》这部影片。该片于2009年7月在美国上映,讲述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伊拉克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该影片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6项大奖。    但我可以告诉观众,这部影片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不真实的,至少在阿富汗战场上的美军不是这样拆弹的。拆弹专家不顾个人安危前去拆除炸弹的情况完全不可能发生,因为美军战地拆弹小组根本不允许拆弹专家手动拆弹,而只能由机器人代劳。一旦机器人无法拆除炸弹,那么就直接引爆。
   我们所在部队的拆弹小组成员谈到《拆弹部队》的真实性时笑称:“如果电影拍的全是真的,那我们早就没命了。要知道,你们能看到的影片,塔利班的人也能看到。如果让他们看出破绽的话,那我们就完了。所以,电影里面除了英雄主义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我首次见识投掷无人机参加实战,是在第2旅第320野战炮兵团第1营A连。一天下午,我正坐在房间外长廊上的公共办公桌前写报道,基地外突然响起剧烈的爆炸声和AK-47突击步枪的射击声。我手忙脚乱地穿戴起头盔和防弹衣。
   一名美军士兵拎着一个盒子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从连部作战室飞奔出来。只见他熟练地打开盒子,取出一架无人机,在两分钟内安装好机翼,装上微型相机,并用电脑调试好。然后,他抓起无人机直奔房顶,朝空中一掷,无人机就悄无声息地飞走了。这名士兵奔回到电脑前面,我瞥了一眼:基地四周的情况一目了然,这是无人机传回来的画面。没等我看第二眼,那位士兵就带着电脑回作战室了,那里是“无关人员”的禁区。不过,我已经认出那架无人机——RQ-11“渡鸦”。
   后来,A连的连长托马斯上尉无意中向我透露,美军的新型無人机——“灰鹰”确定于2012年装备到美国陆军的每一个连级作战单位,这意味着无人机操作员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一场苦苦支撑的战争
   说这场战争打得艰难,其实是比较保守的,准确地说,美国和北约部队完全是在苦苦支撐。
   2010年9月5日上午,我所在的部队刚刚用机器人解决了敌方由迫击炮弹改装而成的自制炸弹,在前进了不到15米后,“啪”地一声枪响,战斗就这么突然打响了。突如其来的枪声把大家都吓坏了,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趴下隐蔽。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有几个美军士兵连滚带爬地跌进路边的污水沟里,还有人翻到矮墙后面急促地喘息。当时没有人会注意形象,也没有人会笑话别人。10分钟后,A连连长托马斯上尉才判断出对方只有两人,但美军的10支M16A2突击步枪和一挺M249班用机枪,居然压不住对方的两把AK-47突击步枪。直到美军的两架OH-58侦察直升机和一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赶过来,局面才有所改观,对方的两人撤退了。
   托马斯在返程的路上解释说,当时他知道塔利班的部队就在旁边的葡萄园内,所以不敢造次。那个葡萄园地形复杂,还可能埋有炸弹。而且,如果对方有一名狙击手,那么就能干掉我们所有人。
   2010100513153394762130,这组数据是驻阿富汗各国联军截至2010年10月5日的死亡人数,具体代表的是到2010年10月5日止,驻阿美军阵亡1315人,驻阿英军阵亡339人,其他国家军人阵亡476人,各国联军总计阵亡2130人。
   北约部队的一名法籍士兵告诉我,媒体只关注死了多少人,而忽略真正的伤亡人数。“我在阿富汗的6个月,法国部队死了5个人,伤者至少有30人。在5月初的一次为期3天的行动中,法军有12人受伤,8人被送回国,但在媒体上根本看不到任何消息,因为死亡人数为零。”虽然阵亡很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眼球,但士兵受伤,也会对士气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会造成战斗减员。
   对于塔利班来说,最佳的作战季节是夏季,树木都绿了,好隐蔽。他们在美军对面50米的地方,都不一定会被发现。塔利班的骨干冬季都藏到山里训练,夏季再出来作战。当然,北约驻阿联军很早就意识到游击战术的厉害,所以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应对。副连长巴伯科克中尉透露:“部署到阿富汗的美军军官,都必须研究游击战。我们甚至要系统地学习中国军队的游击战理论。”
   无论是美军第101师第2旅的高级军官,还是营连级基层军官,都无一例外地表示:这场战争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塔利班在阿富汗民众中的影响力。虽然有一些人反对塔利班,但也有不少民众支持它,他们为这支武装提供了与美军和北约部队对抗的资源。
   作为获得美国国防部和北约批准随军采访的俄罗斯媒体,鉴于当时的美俄两国关系,《红星报》在9年前没有报道我们的所有见闻。如今,美国政府终于考虑从这场战争中抽身,我们也想把战争的更多细节公诸于世。
其他文献
编者按:文楼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也是位社会活动家,他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为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同时,文楼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多年,为内地艺术人才的培养贡献良多。文楼先生的个人作品展即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的前夕,本刊特别邀请了几位著名的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来共同解析文先生的“探索之旅”,与读者共同走进文先生以钢铁构筑的精彩世界,并预祝展览成功。          披戴
如你所知,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已有45亿年历史,但是,生命最原始的细胞却是在此后近8亿年进化后,才在海洋诞生。原始藻类繁殖的光合作用为生命的进化提供了前提,潮汐现象使得海洋生物登陆成为可能。海洋,因而有了生命起源的美名,也孕育出绚美、神奇的“海底花园”。  海底奇葩——珊瑚   在这个迷人的“海底花园”盛开的“花朵”是美丽的珊瑚。因为它们的外貌太像花了,俗称“海石花”。在18世纪40年代,珊瑚
命案连发,少女殒命。破案过程,一波三折。最终......   1983年11月21日,早晨寒冷,风大天黑。15岁的琳达离家上学之前,遵照妈妈嘱咐穿得很暖和:贴身衬衣,厚毛衣,粗棉布牛仔裤,白袜子,黑色网球鞋。在出家门之前,她还穿上了夹克,并且把一條羊毛围巾塞进衣服口袋里。   琳达住在纳博罗村,这里距离英国莱斯特市中心大约10千米。琳达的妈妈凯塞林说,纳博罗村是一个“典型的英国村庄”。她一生中
完美公司董事长古润金7次荣获“中华慈善奖”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第六届完美公益影像节现场,《祖国不会忘记》的歌声响起,应和着一个个平凡而伟大、“向光而行”的善行者故事,轻轻叩响现场每一个人的心扉。  古润金的一头银发,在会场中很是显眼。  怀抱梦想,向光而行。一个人、一家企业,可以撬动多少公益力量?在舞台上接受颁奖的善行者各有答案,作为这一公益活动的组织
2007年6月19日,高达4800cm的青铜巨雕《钱江龙》在杭州钱塘江畔落成揭幕。杭州媒体纷纷报道称,这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巨龙雕塑,是杭城滨江区标志城市景观。而这座巨雕也仅仅是射潮广场巨型群雕《钱王射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却也让人感受到杭州的气度和胸怀,精神和风采。    一、“龙”起钱塘源起“钱王射潮”的历史神话传说    巨雕《钱江龙》是由我国著名艺术家、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主要设计者
自20世纪初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作品问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讨论太空农业系统。这个概念的核心是通过光合生物和光产生氧气和食物。该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之后,俄罗斯、日本、加拿大、中国也相继展开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太空农业与地表受控环境农业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前者得益于后者,并对后者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贡献。  太空农业发展史  1880年,小说家珀西·格雷格写了一个去往火星的太空旅行者的故事,
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花卉协会主办的“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由国际园艺者协会(AIPH)批准,沈阳市人民政府承办。这是沈阳近年建设史上的重大项目之一,也是建设生态城市、打造国际水准的世界级旅游景观和沈阳标志性旅游资源的园艺盛会。“世园会”西临世界文化遗产“一宫两陵”的东陵,南临浑河,北依风景秀美的棋盘山,作为长白山
在中国汉语词典中,凡带“术”的单词,如“技术”、“美术”、“医术”“武术”“算术”等,是指通过训练后取得的技艺,就像俗语所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样,只有熟练掌握技艺,方能熟能生巧。今年4月,我随中国雕塑家代表团应邀赴英国参加《第五届国际当代铸铁艺术大会》,体会最深的就是雕塑作品创作过程的完整,从过程凸现出个性,从过程透视出观念,使我品味到艺术技能的奥妙,感悟到动手能力的
加拿大东部新斯科舍省南岸奥克岛(橡树岛),素来流传着被诅咒的财宝的传说,以及“只有牺牲7条人命才能一窥宝藏全貌”的传说。   传说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1795年,居住在岛上的三名少年,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坑洞。从外观上看这仅仅是一个低洼的凹坑,向下挖掘却发现其内部深度超乎想象。   不论怎么挖似乎都看不到底部。他们继续向下挖掘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每隔3米就铺着橡木质地的圆木,像是什么东西的盖
愛是妈妈创作的原动力。35岁的Laleh Mohmedi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为了让孩子的饮食健康,这位妈妈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食品艺术大师。Laleh把品种多样、色泽鲜艳的普通食材,变成了孩子们最爱的卡通造型。从唐老鸭水果奶昔到用葡萄打造的青蛙卡米特,Laleh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每一盘都精致到让人挪不开眼。据Laleh介绍,通过努力,她再也不担心两个孩子不好好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