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四象限法的高校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

来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高效地管理高校设备是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关键,本文应用时间管理的理论设计了一套基于时间四象限法的设备管理系统,该系统将设备按照重要和紧急的程度划分为四个象限,确定了故障设备处理的顺序,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可实现设备报修、订单管理、用户管理、数据管理和资产管理5个核心功能.克服了传统设备管理工作的不足,实现了科学化、可视化、规范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要求.实践表明,该系统的使用可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推进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科考船对科考仪器主机进行远程控制,同时对视频数据进行远程显示的问题,“雪龙2”号科考破冰船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船载实验室采用KVM OVER IP(KVM为Keyboard、Video、Mouse的缩写,数字式多计算机切换器,简称IP KVM)和DVCS(Distributed Video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简称DVCS)技术,将科考仪器主机和视频显示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在科考船其他位置操作科考仪器主机,同时将需要远程显示的视频数据传输到需要的屏幕上.经过在极地
高校实验技术人才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学科持续发展、促进高校科研实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高校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岗位匹配度不高、队伍结构失衡、整体能力不足及发展通道受阻等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满足高校跨越式与内涵发展需要,必须实现制定顶层规划、科学定编定岗、精准引育并举、健全管理机制相统一的实践路径,建设好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才队伍.
随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提升治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新规范和新要求.为紧跟国家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要求,通过深入剖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资产配置标准缺失和配置方式单一、资产使用效率和共享率偏低、资产管理规范和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结合管理新要求,提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发展新路径,即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优化内控评价机制,拓宽资产配置方式和途径、制定资产配置标准,提升资产使用效益、推进共享共用,提高国有
为更好地支撑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深化内控建设及“放管服”改革,设计基于资产平台的设备维修合同电子签章系统.在分析高校设备维修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及调查研究,针对维修过程中线下签订合同环节存在的过程跟踪困难、签章时效性差、归档任务繁琐等难点和问题,从维修电子合同、电子签名架构、合同签署合规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细化设计,实现设备维修合同电子签章系统与资产平台的无缝对接,以及维修合同的线上签署、处理节点短信提醒、业务流程全程可溯、合同信息自动存储,不仅提高了合同签署效率,还有效推动学校资产管理现代化治
高校实验室的综合评价是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教学等工作优劣评价的重要手段.针对航海类高校实验室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ANP-熵值法的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航海类高校实验室综合评价模型.首先结合航海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实验室的特点,建立了高校实验室的4个1级指标,12个2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模糊ANP和熵权法确定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并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最后通过应用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高校实验室评价中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绩效考核方法比较多,其考核指标也各有侧重,但难以用常规定性和定量数学模型进行优化.针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应用模糊Borda数分析法建立考核模型,分别确定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和绝对权重,构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绩效指标体系,据此进行定量考核与评价,实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绩效的量化考核.基于模糊理论和构建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能客观反映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现状和需改进的环节,为提升大型仪器设备使用
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隐患复杂,是安全事故易发场所.人的不安全因素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加强实验人员安全教育,提升安全素养可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着重强化主流价值观对专业教育过程的倡导与引领.高校在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中融合并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安全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对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要确保“课程思政”理念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运用中的实施效果,必须解决好教学“供给侧”问题
实验室安全文化水平能直观地反映出实验室安全管理状况,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重要途径.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分别从实验室安全观念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管理文化建设和物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分析实验室安全文化实践过程中实施的具体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提出高校必须重视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逐步将新形势多元物态影响下的实验室安全观念文化铸形,规范安全行为文化,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模式,达到本质安全.
专业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一直是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内容,BIM+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信息化技术为专业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针对专业实验室环境要素要求高、全生命周期信息管控难度大、对专业老师依赖程度高等问题,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专业实验室的环境要素进行实时监控,利用BIM+技术对大型专业仪器及配套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闭环追溯,利用手机端信息化云管理系统降低对专业老师的依赖,该信息系统能够切实保障实验室安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和管控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技术的进步,需要跨学科交叉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新工科”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必须整合各类软硬资源,打破专业限制,跨学科、跨年级选拔优质生源;实施平台化、项目化、团队化的培养路径;选聘创新型教师,成立跨界师资团队,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众创空间建设为例,从硬件优化、到导师+团队+项目软资源的组织与规划、软硬资源协同育人模式方面详细阐述了建设理念和建设成效,为提高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更好地适应新工科理念下的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