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预案研究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136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运动伤害预案,是为降低体育伤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就事故发生前、进行中、事故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和条件,应急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伤害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
  一、当前高校建立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预案的必要性
  研究发现,高校体育运动中伤害事故发生频繁。闫杰2008年在对辽宁省15所高等院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学生达到了学生总数的40.3%。虽然事故伤害程度不同,但是发生几率是比较高的[1]。四川大学的陈峰等通过对四川省5所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样本调查发现,有34.9%的学生发生过1次事故,有25.6%的学生发生过2次,还有4.5%的学生发生过4次以上的伤害事故[2]。这些事故一方面危害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高校体育工作的正常秩序。因此,关注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努力找出伤害事故发生的规律、原因,并据此制订相应的预案,防患于未然,对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风险性,运动伤害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进行体育活动,就可能出现运动伤害事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只能消极等待。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有效的防范措施和预案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与损失。笔者2008年对北京市10所高校98名体育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应当做好安全预案的占93.3%;但令人吃惊的是,41.6%的学校没有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预案[3]!即便有预案,大多数学校也只是根据经验制订或从互联网上下载照抄的,根本没有科学依据。更糟糕的是,预案制订之后往往成为“抽屉里的一张纸”,并没有被真正实施。这说明,当前高校建立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预案十分必要。
  二、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预案的制订方法:艾克勒姆五步分解法
  体育运动伤害预案是否科学、有效,关键要看制订的基础。制订预案依靠的不是经验,不是抄袭,而是信息!只有基于信息、以信息为导向的预案才是最科学、最有效的预案。艾克勒姆是现代警察界公认的信息导向理论的鼻祖。他在1988年首创的艾克勒姆五步分解法[4],向人们展示了以“信息导向”为主的制作预案的一整套流程。依据该方法,每所学校可以在统计和分析本校近年来发生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基础上,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属于自己的体育运动伤害预案,主要包括5个环节[5]。
  1.收集信息
  收集信息,即通过调查,从不同信息来源获取和筛选资料。在制订体育运动伤害预案时,要定期收集和调查高校体育运动伤害的相关信息。比如,学校什么时候发生了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在什么地点发生的,每年一共发生了多少起,都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等等。了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
  2.分析解读
  分析解读,即从已获信息中分析、解读体育运动的伤害模式。可以把收集的信息运用时间标图法与空间标图法制成图表,将事故的高发时间段在图上表示出来,这样就可以直观地看出,什么时间最容易发生体育运动伤害;把事故发生的地点在图上表示出来,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什么地点发生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最多。
  3.战略设计
  战略设计,即从体育运动伤害的前因后果中设计出适当的预防战略。战略设计是预设学校会发生什么样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综合分析解决途径,制订具体的对策、方法来指导应急行动。
  4.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即把预防战略付诸实施的过程。体育运动伤害预案不是空头文件,应随时能够付诸实施,必要的设备要提前准备好。比如,在运动场地安装探头,配备保安、医药箱等。学校要大力宣传,使每位师生都知道、重视伤害事故预案,在场地、设施或重要场所要设有明显的标志,保证在体育运动伤害事件发生时预案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与实施。实施预案的经费是个关键,学校应建立预备金制度,一旦发生严重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预备金应可以随时启动。
  5.科学评估
  科学评估即评价预防战略恰当与否,从而能够根据获得的经验进行反馈与调整。科学评估是衡量一个预案是否有效、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必要步骤。科学评估要遵循外部评估的原则,高校应引入校外的智力资源,对本校体育运动伤害预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
  三、高校体育运动伤害的防范和处理
  基于运用艾克勒姆五步分解法收集的信息,构建信息导向的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预案,应考虑三部分内容:体育运动前、进行中的安全防范以及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
  1.体育运动前的安全防范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 000起事故隐患。这说明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也无法取代实际操作层面每个人合格、高效的日常工作[6]。因此,发现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前的先兆,可以起到“警之于先”的作用。体育运动前的安全防范包括人、物和组织三方面。
  首先,人的方面,学校应基于收集的信息,在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体质档案。考虑到必要的信息可能涉及学生的隐私权,学校要建立制度保证学生的隐私不外传。对身体有疾病的学生能否参加某项体育课,要征求和尊重专家和医生的意见。在咨询专家之前,要控制学生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要为特异体质的学生安排保健或康复医疗的体育课程,如太极拳、导引养生功、按摩等。体育教师要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应用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目的、效果、安全性等问题,掌握急救的正确技术及知识。学校体育部每学期初应对体育教师的教案进行风险程度预测,对高风险的体育课程,学校要尽量配备两个以上的监护人员。学校和体育教师要考虑气温、风、雷、雨等气象状况和室内的气温和湿度条件,进行正确的应对和处理。   其次,物的方面,在场地、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上,学校要特别注意对信息空间标示图所显示的高风险运动场地和设施进行防范。学校体育部应当建立体育安全检查统计表,制定体育硬件设施和配套软件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安全检查登记,并且上报学校进行整改。对于学生使用的场地、设施、用具,学校体育部应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安全确认,特别是对高风险的场地和设施,如游泳课前对游泳池的水深、排水口的盖子以及其他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对攀岩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等。学校对于出现异常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理,并同体育教师一起确认学生使用的场地、设施及用具无破损,不使用存在故障的体育器械和用具。
  最后,组织方面,是指高校体育部应当建立体育运动伤害防范和处理的组织机构,并且明确各自的职责。该组织负责全面收集体育运动伤害方面的信息,制订和修订预案,下达危急情况报告,培训教师和学生,以及处理各类突发意外伤害事件等。该组织应在日常和危急情况中协调与校内外相关安全单位的关系,当突发事件超出体育部处置能力时向有关的上级单位汇报,请求支持与配合。
  2.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
  《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提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即人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防范能力和战斗能力都会大大减弱,因而更加容易受到伤害[7]。所以,无论体育课内还是课外,体育工作者都要做好充分的安全防范和安全教育。
  体育课的安全防范主要是体育教师的安全防范,可以分为一般的安全防范和专项的安全防范。一般的安全防范主要是课前通过询问和观察获取信息。体育教师要做好“课前四问”——有无心脑血管疾病、有无半年之内做过手术、有无习惯性关节脱臼、有无腰颈肩、骶、髂、踝等关节损伤,通过寻问和中医观面色的方法发现和判断身体不适的学生。如,苍白脸色是体质差的表现,脸色苍白而带青紫色提示剧烈的疼痛等[8]。
  专项课程的安全防范是指根据信息导向对体育课程进行风险分类,针对高风险类体育运动进行有效的伤害评估和防范。根据笔者2008年的调查,高校体育课程可以根据受伤害概率分为四类:高风险的体育课,受伤害概率在70%以上,如足球和篮球;中、高风险的体育课,受伤害概率在50%到70%之间,包括橄榄球、散打、跆拳道;较安全的体育课,受伤害概率在15%到50%之间,包括攀岩、游泳、棒球;安全的体育课,受伤害概率在15%以下,包括射箭、手球、健美操和舞蹈课等[9]。对高风险的体育课,教师应当反复强调体育安全常识和安全注意事项,对抗项目的练习,教师要尽量安排同一技能、级别、体格的学生为一组。
  安全教育目前是比较缺失的。笔者2008年的调查表明,面对体育运动伤害,大部分学生(占64.4%)不知道如何去处理[10]。因此,教师应当告知学生运动存在的风险,如何按照规律科学地进行运动,如何避免和处理专项运动伤害,如扭伤、挫伤、肌肉痉挛等。
  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应用基本的运动安全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机会。根据笔者2008年的调查,48.4%的运动伤害发生在课外活动时间[11]。因此,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除运动场地、器械标明使用说明外,学生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必须有专职体育教师进行指导和保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体力,不要过度运动,要进行事前调查,并和有关负责部门联系,确认周边医疗机构的情况。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时,体育教师和队医必须随行。
  3.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
  一旦发生了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学校、体育部及教师等应根据事先制订的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消除正在发生的事故,减轻事故带来的损失,保护学生身心和财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部分往往是预案制订的核心[12],包括事故发生中的迅速控制和安全急救,以及事故后的恢复和补救措施。
  墨菲定律指出:凡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总会发生,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出现[13]。因此,制订预案不仅应该包括“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还应该包括事故发生之后的抢救方法与补救措施等。事故应急处理要注意四项原则:一是果断决策,任何犹豫不觉都可能造成学生和学校巨大的损失;二是行动要迅速,时间就意味着生命;三是以学生为本,要把学生的身心作为应急处理的首要任务;四是要依法行事,在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也要遵守法律,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闫杰.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发生原因分析与规避[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8(2).
  [2]陈峰,等.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调查分析与预防[J].四川体育科学,2006(2).
  [3][9][10][11]张洋.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及其预案[D].北京师范大学,2008:23-24、14、20、15.
  [4]辽宁教育网.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少年儿童安全教育论坛嘉宾发言集锦[EB/OL].http://www.lnen.cn/secpage.htm?actionType=viewjsp
其他文献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重要举措.在高校后勤中,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科学定位,严格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以人性化真情服务为构建校
近期,中央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内设机构中增设医学科学部.我委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已完成组建工作.设立医学科学部,是一项推进科学基金管理组织建设、优化医学资
高校管理文化是高校管理领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高校管理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发挥其积极的内隐文化教育功能.笔者结合广东医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探讨高校管理文化内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方精云院士研究团队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James Brown教授合作,近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在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的机制性解释方面
摘要:智能电网是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了智能电网的特点,针对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区别,在研究传统电网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电网研究现状,从政策、市场和规划设计三方面对智能电网下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智能电网;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时建锋(1982-),男,河南鹿邑人,云南电网公司曲靖供电局,工程师。(云南曲靖6
简要介绍了战略管理的概念与功能,论述了培养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培养单位实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管理要注意的问题.
摘要:首先阐明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分析了我国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我国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进行了阐述,為核电工程总承包企业如何实现稳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核电;总承包;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孟海洋(1977-),男,河南新安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商务部,工程师。(北京100840)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
“郁闷”是研究生不容忽视的心理现象,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大锅烩”课堂、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对“研究”的迷茫、论文发表的疑问、就业难的思考、经济和情感的困惑几方面分
摘要:核电站的建设质量和可靠性对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十分重要,同时也对该地区安全会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从牢固树立全局意识、牢固树立核安全意识、抓住核电站工程管理的核心、政府监督部门要一丝不苟、计量服务保精度等方面就如何加强核电站建设质量和安全监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次,以岭澳核电站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业界领先作为实例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电站;建设质量;安全监管  作者
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办学的自主权和政府扶持政策;管理体制;质量评估和规模效益;营利问题;办学格局多样化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