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中为何“春”为首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569148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顾名思义是“春天的节日”。古人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河安南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春”字的十余种写法。其实,在中国古代,“春节”这一称谓原本是在“立春”节气过的“岁节”,而非指现在正月初一过的“年节”。民国初年,作为“岁节”的春节被改到正月初一,成为“年节”即现在的春节;原本是“年节”的“元旦”被挪到了阳历1月1日。宋代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春字最早为什么写成“萅”?
  春、夏、秋、冬,从四季用字类型上看,“春”与“秋”是一组,常称“春秋”;“冬”与“夏”则是另一组,多说“冬夏”。两组虽均表示季节,但取义的角度完全不同:春、秋取自然物候来定义,强调长成;冬、夏则从自然气候层面表述,反映冷热——生长的“春”和成熟的“秋”與酷热的“夏”和寒冷的“冬”,构成了一整年的全部光景。
  春季草木萌生,繁花似锦,是名副其实的“花”季;与冬季相比,春季气温回升,阳光明媚,温暖宜人,但古人为什么不称“暖季”而非要称为“春季”?
  从汉字的形成来看,“春”与“秋”一样,原本都是会意字。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多个“春”字,仅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春”条下便收录了13个,虽然字形有所差异,但基本都由三部分组成,即中(che),象征小草;即日,表示太阳;即屯(zhun),是小草萌芽,上面的“一”代表土地,下面的“中”是小草,表示小草不畏困难破土萌芽。这样的光景只能春天才有,可以说还没有哪一个字比“春”更适合用来表示这样的季节。
  从现代汉语的“春”字上为什么看不出上述内涵?春季的最大特点是花花草草,欣欣向荣,应该是“艹”头才合理。可不论是现代字典,还是清《康熙字典》,“春”字皆归入“日”部。其实,在早期汉字中,“春”字均有“草”,如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上发现的“春”字皆有草木。之后的金文“春”字也都是“艹”头。篆字更进一步规范,同样突出“艹”头。
  与甲骨文比较起来,金文和大篆“春”字形趋向匀整,但结构作出了规范:上部是“艸”,中间是“屯”,下部是“日”。“春”由此形成了标准的古“蒈”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此字划归“艸”即“艹”部,并释称:“萅,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
  “萅”既表义又表音,是一个很完美的字。“萅”为什么又变成了“春”?与秦始皇赢政有关。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进行标准化改革。在字体隶变过程中,最后“萅”被定型为“春”。考古发现证实,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中的“春”字便与现代的“春”字写法相似。“春”是何时成为一年之始的?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称:“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意思是,春天,周王的正月。“元年”什么意思呢?是鲁隐公摄政的第一年;
  “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
  鲁隐公元年是公元前722年,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春秋》即起于这一年。因其体例和褒贬隐晦写法对中国史书编撰产生深刻影响,又有“春秋笔法”一说。之所以起名《春秋》,就是因为史官记事一般是从“春”记到“冬”。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叫《春夏秋冬》?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作过考释:“年有四时,不可遍举四字以为书号,故交错互举,取‘春秋’二字,以为所记之名也。”又称:“春先于夏,秋先于冬,举先可以及后,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故举二字以包四时也。”虽说杜预考释的是书名,但反映的却是古人对四季的理解。
  把春当成“岁之始”,在先秦周代己形成,但《春秋公羊传》所谓“王正月”并非指现在的正月,相当于现在阴历十一月。这说明早期“岁之始”的“春”并不是以春季或立春为起始点,春乃“开岁”之意,与反映气候变化概念的“春”并不一致。为什么会这样?《汉书·天文志》称:“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四时之始也。”意思是,正月初一是君王规定的一年之首,而立春则是四季的开始。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阴阳”宇宙观有关,古人认为岁首与年尾是“阳生”与“阴生”的关系。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南回归线)、阳气始生的“冬至”和太阳运行至黄经90°(北回归线)、阴气始生“夏至”,都曾被古人当过岁首年尾,并选择在此时“过年”。阳生即春生,故有“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等说法。
  到汉武帝刘彻时,“代易岁变”现象被终结,“春天在哪里”有了明确的说法。元封七年亦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刘彻颁行以夏历为基础的“太初年”,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一年二十四节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从此成为春季到来的标志性节气,春季也成了真正概念上的“岁之始也”。
  春夏秋冬为什么“春”排第一?
  春夏秋冬春为首,春季为农历正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份。为何把春季作为四时之首?阴阳家认为,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土”生万物。古人又将春、夏、秋、冬与东、南、西、北相配,《史记·天官书》称“东方木,主春”,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一日之始”;相应地,“春”与“东”相配后,生机勃勃的春季,自然就成了“一年之始”和“四时之首”。
  关于“东方”与“春”的哲学关系,旧本题汉伏胜撰《尚书大传》称:“东方者何也?物之动也。物之动何以谓之春?春出也物之出也,故谓东方春也。”而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称为“立春”,也在“物之动也”的说法里。所谓“立”,建立的意思,引申为开始;“春”呢,《尚书大传》称:“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所谓“立春”就是到了生物蠢蠢欲动的时候。
  秦汉人崇东方,当时的宫殿和在考古中发现的这一时期墓葬几乎全部“面东”,故对四季中的“春”也推崇万分:“春者,天地开辟之端”,民间更有“春朝(立春)大于岁朝(正月初一)”之说。因为对“春”格外重视,古人视立春为“岁始”,过“岁节”往往比过“年节”的声势还大。从周代到清末,都以“立春”为一岁的大典,民间有“立春大过年”的谚语。古人对何时立春、阴历年有无立春都特别在意,立春节气还有“迎春礼”“祀春神”“进春山”“鞭春牛”“咬春饼”“戴春花”“占春兆”等一系列全民性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周期编订的阳历来制定的,立春一般在2月4日前后,而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周期为基础,与阳历有约11天差距。为此,古人通过增加月份,即“闰月”来调整,以便阴历与阳历在寒暑变化上保持基本一致和协调。但这样的后果就是有的阴历年份没有立春,而有的年份则有两个立春。
  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俗称“无春”年。春是生机,无春则无生机。在民俗文化中,“春”还有男女繁衍生育的寓意,因此古时还有“无春年不宜结婚”的迷信说法。具体到2018戊戌狗年,立春在2017年丁酉鸡年腊月十九(阳历2018年2月4日),也就是说2018年阴历岁首无春,但因为2018年岁尾有春——即在腊月三十(除夕,阳历2019年2月4日)刚巧有一个立春,“咬”到2019己亥猪年的立春,所以并不是“无春”年。
其他文献
深秋是最令东京美食界兴奋 的季节,2017年11月29日,当 街道两旁的银杏叶飘落,人行道一片 金黄,一年一度、充满仪式感的《米其林指南·东京2018》便如期而至。这一次,东京以234家星级餐厅的数量,保持了十余年年来不曾改变的地位“全球米其林星级餐厅数量最多的城市”。  其实这并不令人意外,2007年《米其林指南》第一次登陆亚洲时,东京就以150家星级餐厅的数量超过了巴黎和纽约。毕竟,和仅有1.
期刊
“厉害了,我的国!”在以350公里时速行进的“复兴号”列车上,这6个红色的大字格外醒目。  点赞祖国,这样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发自肺腑的感叹。5年来,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塞外到江南,中国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诸多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指引。在这一伟大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在各领域发生着深刻巨变,置身这个伟大时代的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在全国两会召开之
期刊
随着我国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力支持,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的殿堂日趋热闹起来,原本门可罗雀的博物馆已经被各种学校和社会团体所包围。作为一名在博物馆界工作八年的资深讲解员,我对“国宝”的理解可能与大家有所不同。  何谓“国宝”  大家对于国宝的认知标准是不同的。首先要跟大家说明的是,咱们国家没有一个具体的明文标准规定说哪些文物是中国的“国宝”。那什么文物能成为“国宝”?成为“国宝”的条件又是什么呢?  
期刊
如今,王室成员和平民百姓联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尽管如此,对于我们的邻国日本来说,特别是对于日本皇室的女儿们来说,嫁给平民依然不是一个轻易就可以作出的选择。因为按照日本皇室的规定,公主们嫁给平民就意味着将脱离皇籍,放弃皇室身份,成为一个平凡人妇。  去年9月,日本明仁天皇的长孙女真子公主与日本律师小室圭订婚。真子公主也由此成为即将脱离皇室身份的第一位皇室孙辈。原本,真子与小室圭的婚礼定在今年的
期刊
南航机长王亮坐在空客飞机的驾驶舱里,等待起飞的指令。如果一切顺利,飞机下午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傍晚就能抵达北京首都机场。  拥有多家航空公司工作经历,驾龄十几年的“老司机”王亮明显感觉到起飞前的等待时间变短了。  民航业反腐风暴之后,中国民航局陆续发布政策。2017年9月发布的《关于把控运行总量调整航班结构,提升航班正点率的若干政策措施》,被市场视为民航供给侧改革开启;仅3个月后,2017年12月
期刊
在人类上古时期,吃肉恐怕是很奢侈的事情。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韩非子,五蠹》上记载,“伤害腹胃,民多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果蔬蚌蛤”。这其中,素果蓏还好说,荤蚌蛤最容易生事,主要问题是寄生虫多,且容易变质。  这还是河鲜,要是兽肉,就更不让人放心。当时捕猎工具有限,人类与巨型猛兽应该是互为菜谱,我们能想到这样一个画面,狼虫虎豹捕食了一个野味,人类敲敲打打,吓跑了它们,甚至是干脆跟在它们后面,吃一些二手
期刊
道听途说  租房时,文科生:进门第一感觉最重要,还有这面朝南的落地窗,让我仿佛看见了未来的极简生活。理科生:房子的性价比最重要,房租加上通勤,一个月不能超过我收入的三分之一。  品酒,文科生:眼前这杯威士忌,入口温柔,仿佛还挟带一点甘冽,而海风带来的咸味和季风拂过的果香气味,时时提醒着你这是海岛上的高原。理科生:一堆化学试剂的产物,你闻到的是乙酸乙酯,尝到的是杂醛杂酚,只会对你的神经反射造成不可挽
期刊
近两年,计步越来越流行,全民都掀起了一股走路大潮,每天不走一万步似乎都不好意思打开微信运动功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们身边开始流传出这么一句话:每天走—万步对身体好处多多。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调查,原来我们都被“忽悠”了,日行万步并不是必须的,也许快走十分钟更有效。  一万步的由来  那么,对于“日行万步”的说法最初是如何由来的呢?“一万步”这个神奇的数字又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期刊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专项行动>),提出纠正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  随后不久,与小升初相关联的“华杯赛”(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也宣布暂缓举行。两项举措,在家长圈内引发不小的震动。  记者走访深圳学而思等多家校外培训机构和
期刊
“2018年,人类将乘坐可回收火箭飞往太空;2025年,人类将登陆火星;2040年,我们将在火星上建立第一个城市;2060年,一百万人将殖民火星。”  这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描绘的未来太空蓝图。如今,这个看起来很科幻的场景正在转变为现实:美国时间2月日,一艘猎鹰重型火箭把一辆特斯拉汽车送往火星轨道,随后,火箭助推器降落在地球表面。这不禁令人猜测,把大批人类送往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