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标本放置时间对流式细胞术浆细胞免疫表型检测结果的影响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owap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骨髓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对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浆细胞(nPC)和克隆性浆细胞(cPC)中不同抗原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择北京朝阳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初治的12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骨髓标本为MM组,微小残留病(MRD)水平10-3~10-2;选择同期12例非浆细胞疾病患者的骨髓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2~8 ℃保存,分别在0、24、48和72 h标记荧光抗体组合CD56、CD138、CD45、CD38、CD117、CD81以及cκ、cλ、CD45、CD38、CD19、CD27。采用Diva软件分析以上10种抗原在nPC和cPC中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分析对照组nPC和MM组cPC占有核细胞的比例和绝对计数。

结果

与0 h相比,对照组骨髓标本放置24 h时,nPC中各抗原表达的MF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置48 h时,nPC中抗原CD38、CD138、CD27、cκ和cλ表达的MFI减低,与0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8 943±6 591比23 569±7 587,P=0.018;1 412±399比817±223,P=0.014;12 855±3 734比9 210±3 660,P=0.005;26 712±9 025比17 247±5 078,P=0.026;17 707±8 633比8 307±3 158,P=0.049);CD45表达的MFI升高,与0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 694±2 525比9 184±1 332,P=0.037)。放置72 h时,cκ和cλ表达的MFI高于0 h,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0 h相比,MM组骨髓标本放置24 h时,cPC中各抗原表达的MF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置48 h时,cPC中抗原CD38、CD138、CD81、cκ和cλ表达的MFI减低,与0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6 664±11 744比10 130±10 026,P=0.003;2 041±1 145比1 371±696,P=0.047;2 679±784比1 524±1 153,P=0.025;29 102±18 138比18 372±10 327,P=0.038;16 314±12 728比9 752±6 271,P=0.034);放置72 h时,cκ和cλ表达的MFI高于0 h,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nPC和cPC的绝对计数逐渐减低,放置24 h与0 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置不同时间nPC和cPC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骨髓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对nPC和cPC中不同抗原表达的MFI和二者的绝对计数有影响,应在48 h内完成检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钙蛋白酶小亚基1(Capn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7月收治的12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存档蜡块标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Capn4的表达情况。收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存档蜡块标本并检测其中Capn4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乳腺癌TNM分期、病理学分级、分子
目的系统评价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化疗前和(或)化疗期间给药对绝经前患者卵巢功能保护作用的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收集GnRHa对绝经前化疗女性卵巢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分析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发生率、月经恢复率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OGCT)是一类衍生自胚胎性腺的原始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具有生长迅速、恶性程度较高的特点。临床原采用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作为肿瘤的治疗方式,术后患者虽获得痊愈,却丧失了生育功能。随着化疗研究的进展,MOGCT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MOGCT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PARP抑制剂是利用联合致死策略获得批准在临床上使用的一类用于卵巢癌和原发性腹膜癌治疗的抗癌药物。随着两个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PARP抑制剂的适应证扩大到胚系BRCA-1/2突变的晚期乳腺癌。但目前PARP抑制剂在乳腺癌领域的探索还属于早期阶段。文章总结了PARP抑制剂的抗癌机制及在乳腺癌治疗方面研究进展。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每年有70余万新增肺癌患者,且其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比例高,达40%~55%。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已经成为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临床研究,为EGFR-TKI类药物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
目的探讨基于3D Slicer软件的CT图像和锥形束CT(CBCT)图像配准技术在子宫颈癌图像引导放疗中的应用。方法基于3D Slicer软件和Slicer RT工具包,分别对2018年1月至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子宫颈癌患者的10幅定位CT图像和50幅CBCT图像进行刚性配准和B样条形变配准,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图像配准前后膀胱、直肠、股骨头、脊髓和体表Dice相似性系数(DSC)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从完成首例同基因骨髓移植到建立国际原创的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单倍型相合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体系(被称为"北京方案"),实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基本解决了供者来源问题。文章综述了我国血液肿瘤移植治疗的发展现状和需要应对的挑战。
炎症反应存在于大多数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近年来,肿瘤相关炎症反应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炎症反应可促进局部淋巴瘤发生,同时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亦依赖于炎性肿瘤微环境,炎症反应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炎性细胞因子是炎症介质的主要类别,其表达水平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状态,具有作为淋巴瘤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点的潜力。
目的探讨初诊时18F-FDG PET-CT显像特征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9月至2016年8月75例初诊时行18F-FDG PET-CT检查M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期、PET-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影像学改变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皮肤浸润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发生皮肤浸润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MM患者皮肤浸润以全身斑疹、血疱、脓疱为临床特征,诊断需与过敏性皮炎、病毒性皮炎、脂膜炎样淋巴瘤相鉴别。患者使用VATD和RCD方案化疗效果差,病情未得到控制,最终死亡。结论MM患者发生皮肤浸润较少见,临床特征不明显,以皮肤病理活组织检查为确诊依据,常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