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与影像:媒体技术与戏曲艺术的融合发展r——以戏曲题材纪录片为例

来源 :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时代,戏曲艺术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与媒体技术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戏曲题材电视纪录片利用媒体技术将戏曲艺术影像化,为新媒体时代的观众提供了了解戏曲艺术的新渠道,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但在融合的过程中,要重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戏曲艺术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其他文献
戏曲电影作为中国艺术片的滥觞,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沉淀后,保留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戏曲电影将戏曲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借助电影现代视听技术置换,实现了戏曲与电影的共话共守。本文从时空呈现、场景转换、镜头设计等方面就戏曲电影的内部融合展开分析,在缝合“影”“戏”矛盾的同时,为今后戏曲电影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波兰二战题材电影形成了独特的“加密”表现形式,将敏感题材按照合乎规范的方式“加密”后呈现给观众,观众再对电影语言“解密”以获得影片所暗含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波兰电影人不断复述并强调能够给予他们存在感的象征性符号,形成波兰的民族身份认同。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即便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这些文化符号仍然不可或缺,尤其在国产动漫创作中,与之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向世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国产动漫《新神榜:哪吒重生》在封神IP背景下创造性地通过李云祥和哪吒元神的不断磨合,表达人性战胜神性的时代寓意。重构与解读传统文化是跨文化传播的基础,因此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才能在跨文化传播中提升国产动漫话语权的核心竞争力。
网剧《我是余欢水》以中年大叔的悲剧人生为切入点,刻画了主人公从“社畜”到“英雄”的戏剧性成长,对家庭、事业、朋友等社会公共议题进行了延展讨论,以黑色幽默的呈现方式抒写现实,抨击功利主义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本文对该热播网剧进行文化叙事分析,探讨其“社会文本”结构逻辑下的认同重构、价值净化及社会反思等意义。
社交媒体时代,大量拥有共同生活志趣和价值取向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网络社群。继天涯论坛、百度贴吧衰落后,豆瓣小组异军突起,成为当下年轻人的集聚地。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将豆瓣小组内的互动交流置于一条完整的互动仪式链下进行研究,分析豆瓣小组互动仪式的构成因素,探究豆瓣小组互动仪式的结果。
可供性理论起源于生态心理学研究领域,它试图在互动中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一致。这一理论自提出后在设计学、人机交互、信息系统研究以及传播学中都有着广泛应用。本文对可供性理论的内涵进行溯源与阐释,结合这一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尝试将这一理论带入融合新闻相关研究中。
2021年是重大历史节点,因此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备受关注.主流媒体顺势而为,将融媒体成果广泛应用于两会,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奏响时代节拍,创新叙事风格,实现了高质量的两会报道,成为融媒体时代的报道典范.
近年来网络视频的热潮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为了进一步认识网络直播,本文从拟剧论角度对网络直播中的主播、观众、房管三种角色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直播通过在虚拟空间中群体的自我呈现与互动,达成了群体认同与情感共鸣,但虚拟空间中的互动也会加重现实中的孤独感。
近几年来,随着4G技术的普及和5G技术的发展,国内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继微博、微信之后的又一主要社交媒介,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媒介的快速化、碎片化、交互性等传播特性为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此,以个体经验为视角的微纪录片《三十,而立》打破了纪录片媒体迁徙和跨媒介传播的常态,利用抖音成功探索出一个微纪录片短视频媒介传播的新范式.
移动短视频作为媒体融合背景下最为主流的传播形式之一,其实践的边界与内涵被不断赋予新的可能。与此同时,它又从文本内容、传播形态、内容生态等层面呈现出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状态。本文从媒介实践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媒介与短视频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短视频实践的空间边界、生产者不同的实践模式为着力点,对当前短视频内容生产所面临的多重困境进行阐释,以期从实践发展进程和社会关系中建构其未来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