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眶下筛房的影像解剖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眶下筛房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分析其与鼻窦黏膜增厚的相关性,探讨其在慢性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从头面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连续病例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60例(52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图像数据行多层面重组(MPR)及仿真内镜重组(VR),观察眶下筛房的显示率、起源、分型等情况;分析眶下筛房的存在与鼻窦黏膜增厚的关系;测量上颌窦口区眶下筛房的最大横径、上颌窦口横径,观察眶下筛房炎性征象及上颌窦1:I黏膜碰触情况,应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与鼻窦黏膜增厚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1)260例眶下筛房的显示率:单侧26.1%(68例),双侧对称31.2%(81例),单双侧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9,P>0.05).左右分侧观察,两侧显示眶下筛房合计230侧,左侧占52.2%(120侧),右侧占47.8%(110侧),左、右侧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P>0.05).(2)眶下筛房的起源:单纯起源于前组筛房124侧(53.9%),单纯起源于后组筛房62侧(27.O%),既有起源于前组筛房、又有起源于后组筛房的眶下筛房44侧(19.1%).(3)眶下筛房的分型:共分3型,起源于前组筛房的以I型为主(160侧),Ⅱ、Ⅲ型少见;起源于后组筛房的Ⅱ(48侧)、Ⅲ型(45侧)更为多见,不同起源的眶下筛房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433,P0.05).鼻窦黏膜增厚时上颌窦13区眶下筛房的最大横径为(4.48±1.28)mm,未增厚时为(4.54±1.18)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3,P>0.05);鼻窦黏膜增厚时上颌窦口径线为(2.63±1.64)mill.未增厚时为(2.28±0.75)mm,上颌窦13径线与鼻窦黏膜增厚无明显相关关系(Wald=2.534.P>0.05);眶下筛房炎性征象与鼻窦黏膜增厚有明显相关关系(Wahl=10.817,P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红细胞中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与硫唑嘌呤导致的血液毒性和肝脏毒件等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98例肾移植受者红细胞中T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患者肌肉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活性变化与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跨膜易位的相关性,探讨它们在妊娠期
目的 观察运动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探讨慢性心理应激致海马损伤的机制.方法 建立慢性心理应激模型,结合运动训练后,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
目的:通过对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及肝、肾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探讨该疾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肝肾功能受损情况。方法:采用全血法流式细
目的 探讨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海马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的代谢特点.方法 应用1H-MRS成像系统检测24例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和24名健康对照双侧海马N-乙酰天冬安酸(NAA)、胆碱
目的 调查维持性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情况,并探讨鲑鱼降钙素治疗维持性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56例在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经
目前,较成熟的视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成像技术已成为监测青光眼发生、发展的极具潜力的工具,临床上常用的包括GDx VCC、HRT-Ⅱ及Stratus OCT.这些仪器根据视网膜组织和光的
目的 探讨利用人体仿真头模对瓦里安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进行质控的方法.方法 将人体仿真头模按常规方法进行CT模拟、计划设计、治疗摆位、锥形束CT扫描和千伏特正交片位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或血源性感染的疾病.近几年,梅毒发病率明显升高,2003年达到5.63/10万[1].
目的 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 对2例IVLBCL的尸体解剖检查(简称尸检)病例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表型(SP法染色)及抗原受体基因(TCR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