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并重的价值及其养成路径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ng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与思考绝不是彼此分裂的单一行为,学习者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学思结合不但对单纯的知识学习意义重大,而且在对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也有不可小觑的价值,因此非常值得教育者去继承与发扬。
  一、学思并重的内涵及意义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的意思皆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一个人若是只会刻板地背诵理论知识,不勤加思考,必致茫然无所得;反之,一个人若是只思考而不研学,也将必定只是空想,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倦怠厌烦心理。综上,只有将学、思两者并重,才能真正有所获地学习。
  西方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画》中也指出:“阅读只能供给知识的材料,若要据为己有,必须依靠思索能力。”这说的是阅读如果只是简单地摄入知识,而不对此加以思考,那就不能真正地融入吸收。
  《本草纲目》的撰写者李时珍从小就向父亲学习医术,直到22岁时开始给病人看病。他一边行医,一边研究药物,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书中的知识,而且善于去发现很多旧的药物书中的缺点。就这样,李时珍在治病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经验与反思书中的知识,同时向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请教,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最终才促使他写出了流传至今、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的《本草纲目》一书。假设李时珍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沿用书中的知识,没有对其进行质疑、反思与创新,那么就势必不会有《本草纲目》的问世。
  可见,无论中西方,抑或是时代有别,优秀的学习思想都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学思并重,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学思并重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人际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其对于个人的社会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个体的自我提升,个体素质提高会促进人际交往。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人与人在相互交往中,要积极学习他人身上的发光点,同时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从而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有相似的的问题,以便做到及时地纠正。
  清人李汝真在小说《镜花缘》中写了一段“君子国”的故事。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相互谦让成风。顾客与买主是否交易成功不在于价格的高低,只在于对方的举止言谈。一日,一个从外地而来财大气粗的书生想要购买当地有名的特产,但是刚巧一位路过本地的穷苦书生也想要购买,有钱书生威胁卖主将特产卖与他,并扔在地上一大把银票,穷苦书生见状,只好转身离去。卖主却喊住了他,并将东西双手奉上。有钱书生疑惑不解,为何我高价购买,你不卖于我。卖主说道:“同为书生,也许你学识比他渊博,读的书比他多,但是你没有他身上的谦让风度。”有钱书生听闻,羞愧难当,将银票留下,转身离开了。故事虽然略有夸张,但也说明了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有的表现。
  三、学思并重习惯的养成路径
  一是融会贯通。学习并不只是理论的死记硬背。教育者要善于启发诱导学习者,要不仅使学习者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还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不能刻板地将故事中例子应用于生活,而是要多加思考,才能促使个人交际能力的提升。不论是何种学习,都要经过反思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二是不断实践。学习与反思的结合并不只是头脑与思想的结合,还是与实践的结合。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博览群书,更要学以致用。实践的过程中,是反思的绝佳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检验学习理论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大学中往往会开设人际关系学课程,但是书中的知识并不能完全概括人际交往的方式以及真实情况,它只是对大多数人际交往的概括与提炼。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交友观念不同、经历不同,所以个人的人际交往在依靠书本的基础上,更要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与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将书本中获得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三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代在不断变换与前进,不同时代出现不同的思想,與当时的时代相适应,所以学习并不能完全借鉴某一个时代的思想。而创新是在学习与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的,反思之前的思想,得到与当下相适应的一部分,再对其进行相应改变。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会创造,在于善于吸收过去的文献的精华,能够经过消化创造出前人所没有的东西。”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怀疑与反思的精神,而不是书上是什么,就坚定不移地相信什么,若是如此,便会成为学习的傀儡。反思是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过程,反思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可能就是创新的起点。所以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的前提便是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四、结语
  学思并重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单纯的知识性学习方面,也影响着诸如人际交往等社会化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人们理应积极培养自身,养成并保持学思并重的习惯。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李盼盼(1999—),女,陕西延安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其他文献
整体性反映着事物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是相通的。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没有部分,不能成整体,没有整体,部分也会消解。人们在表现传统文化时,不能脱离了事物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关系。本文以中国传统皮影戏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传播的重要性,认为既要有重点地展现皮影戏中的精髓表演部分,更要全方位地展现皮影戏整体的制作环节以及
期刊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此后,工商业迅速发展,新兴的城镇市民阶级对精神文化有极大的需求,因此大量的平民化的小说戏曲开始繁荣,促使了中国社会的印刷出版业走向繁荣,中国的版画发展到鼎盛时期。与此同时,日本江户时代在幕府控制的状态下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与西方的一切接触,只允许清朝船只在码头交易,从而使得清朝姑苏版画传入日本,在文化思想与绘画语言方面都对当时的日本浮世绘巨匠葛饰北斋的创作风格
期刊
导向图形符号区别于一般的图形标志,高度强调功能性,而弱化其形式的自由度,在形式表现上要做到清晰快速的传递信息。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兼顾美观与实用呈现效果的导向系统中的图形符号,希望对设计导向系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导向系统中基础图形符号分类  导向图形符号因其应用位置和作用的特殊性,一般追求高度概括的简约风格,基础的图形符号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一)箭头图形  箭头图形在导向图形符号中应
期刊
古往今来的名人雅士,多向往择水而居的生活。水,清秀、灵动、极富变化,充满着生命力。水在园林造景中有着极为重要地位。古人言:“园无水不活。”在中国园林造景中,水可设计为庭院的景观小品,也可作为庭院的景观中心。要在园林造景中设计一个符合大众赏景的景观设计,可以以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水的运用以及意境的创造作为参考。  一、意境的含义  意境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
期刊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的过程,书法艺术中都体现出了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在艺术上,书法强调审美意境和艺术情境的和谐统一;在文化上,书法艺术中表现出了文化的多重内涵。  一、中国书法概述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书法》一书作为系统论述书法艺术的先驱,将书法艺术从中国传播到欧洲。在该书中,作者对于书法的起源、创作技巧以及流派风格等都作了比较完整的概述。
期刊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量新颖幽默的网络新词也随之出现,如“暴花户”,网络新词丰富了汉语词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着手,以2019年“双十一”网络新词为研究对象,分析隐喻型网络新词的构词方式和构词特点,揭示隐喻型网络新词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机制,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隐喻型网络新词的认识,以促进人们对其更好地理解与运用。  一、隐喻与隐喻型网络新词  隐喻是人类思维基本机制的组成部
期刊
歌唱家关牧村三个重要的艺术成长阶段分别是童年的艺术启蒙、工厂环境的历练与专业的系统学习。前两个阶段都是在天津这座城市发生的,而第三个阶段是从天津起始的。本文通过对关牧村艺术发展三个重要阶段的梳理,旨在分析天津这座城市的地缘文化优势与其演唱艺术风格形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地缘文化优势的分析,总结关牧村艺术风格形成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各自的作用。  一、关牧村简要介绍  关牧村,我国杰出女中音歌唱家,以独
期刊
动画影视作品发展需不斷创新,创新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影视作品文化创新。创作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视觉感非常重要,文化寓意也很重要,只有两者相结合进行创新,才能够创作更多经典动画作品。基于此,本文阐述动画影视中的文化,分析动画影视的创新、民族文化的融入,以及分析迪士尼的文化创新,以期对我国动画事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动画影视不仅仅受小朋友喜欢,现在的影视动画融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后,许多成年人也非常喜欢动
期刊
笔墨纸砚是中國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从书法到绘画,笔墨纸砚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一、“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的说法产生于南北朝时期。从宋朝之后,“文房四宝”便成为特指,主要指的就是湖笔(浙江省湖州出产的毛笔)、徽墨(安徽省徽州出产的墨条)、宣纸(安徽省宣州出产的宣纸)、端砚(古端州出产的砚台),文房四宝的发展也促进了书法创作的发展。  湖笔的产地是浙江省湖州吴兴县的善琏镇,一般的湖笔分为羊毫
期刊
酒店名称作为酒店的“名片”,包含了許多寓意。有的酒店依托某段历史命名,有的酒店依托风土人情命名,有的酒店依托名人命名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酒店,特别是星级酒店的名称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包罗万象,呈现出不同特色,其中所包含的语言文化也别具一格。本文就全国部分星级酒店名称的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对以后星级酒店的命名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星级酒店命名在整个酒店界发展过程中,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