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背景下的景观美学试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ian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渭南市大荔县长安屯村为例,利用视觉感知法、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法以及景观美学角度的定论研究,从当地及周边地区体验者、专业设计者以及美学家理论的角度出发,为方案设计前期做好准确定位,力求设计更加满足体验者审美需求。统计结果显示,景观专业人员与当地人设计审美角度存在偏差,当地生态性缺失,遗址破坏较严重,村庄自身建筑及产业特色不明显。尽管田园综合体外在形象以及对美的鉴定随人而异,但对于相似视觉要素会有相似感知。景观美学分析对于进一步的规划设计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田园综合体;景观美学;景观视觉感知;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4-012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4.03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aking Chang’an Village in Dali County of Weinan City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visual perception method, the aesthetic evaluation method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and the final study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and surrounding area residents, professional designers and aesthetic theorists, made accurate positioning for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esign, and strive to design to meet the aesthetic needs of the experience.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deviation between the aesthetics of the landscape professional and the locals. The local ecological loss is lacking, the damage to the site is serious, and the village’s own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obvious. Although the image of the pastoral complex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beauty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there will be similar perceptions for similar visual elements, and the landscape aesthetic analysis will be of great help to further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Pastoral complex;Landscape aesthetics;Landscape visual perception;Landscape aesthetic quality evaluation
  作者簡介 刘素(1993—),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通信作者,二级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从事风景园林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2-25
  “田园综合体”是依托生态发展,以农业为基础,遵循以农为本、综合性、特色性、创新性等原则,融合休闲产业市场为导向的智慧集约型大农业产业集群,是一种生态绿色田园生活模式[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各地兴起田园综合热,对于乡村实体用户、体验者与设计者的相关理论在审美方面的差异应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建设什么样的田园综合体能够真正满足体验者的审美需求需要进一步思考。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因各地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存在很大差异,设计不应千篇一律,应针对各地的特点与当地人审美需求,采用不同的设计规划方法进行设计。笔者从理论与操作层面对田园综合体景观美学进行分析,为整体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视觉感知法
  视觉感知作为风景园林理论下的一种基础理论研究,覆盖了心理、生理、精神等多个方面。它是一种结合了不同群体审美体验的评估和评价方法[2]。在评估景观视觉感知时,系统的抽样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对照组,选用不同的位置和视角变换来观察景观,是站在景观体验者的角度对景观进行采样分析进而进行评估[3]。景观建筑方面专家Eroglu等[4]指出:景观视觉感知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反映了文化、经济、生物三者间的相互联系。
  1.2 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法
  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法作为一种地域美的评判标准,是景观规划研究的基础。Hannes Palang[5]提出环境景观美学强调多样性、统一性、连续性。郑文俊提出乡村景观美学质量的评价从自然性、奇特性、有序性、多样性和文化性5个方面来研究[6]。
  等[7]提出视觉景观质量一方面与景观多样性、自然性、和谐性、神秘性等参数相关;另一方面,它与自然性、色彩多样性、地形、水元素和人为因素有关。结合前人的经验观点,以及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具体要求,总结可知设计需要同时考虑生态性、地域性、空间秩序感、产业多样性和历史文化性。   2 视觉感知法对当地人与周边城镇居民审美分析
  2.1 抽样调查
  从长安屯村当地居民、周边村镇、大荔县城、西安市各随机选取30人作为对照组1,选取120名景观专业的学生利用微信投票的方法形成对照组2,进行对比抽样调查。抽样组1的抽样对象包括老、中、幼3个年龄段。
  选取关中地区的乡村景观照片,采用实地询问与微信投票的方式了解不同群体对于乡村景观的看法。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实地调研中,通过实地考察法与照片对照法,从建筑、景观、民俗活动3个方面选用不同时间段的100张不同风格的效果图,在以上2组中进行照片的筛选对比,对不同人群的视觉感知进行评估,按照公众的喜好进行排序,将大众喜好的设计元素提取出来。力求呈现满足不同年龄段喜好的规划设计(表1)。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人对于美的认识、解读、以及功能的定义与体验是不同的,设计应当考虑多元化因素。通过横向数据对比,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出景观专业人员与
  当地人在设计观念上的分歧。景观专业的同学喜欢维持原
  有的传统建筑形式,如保留玉米堆、草垛等元素,以此作为吸引人的亮点。而当地人更喜欢新颖、现代的空间外观形式,对于修旧如旧的空间外观热情度并不是很高。
  研究结果对于方案定位至关重要,所以整个田园综合体的设计可以采用中式现代风,在后期设计时,可以利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将现代感融入传统元素中,从而满足不同体验者的审美需求。
  通过统计研究,得到一些数据,但也存在局限性。抽样组中没有考虑被调研人的背景如不同生活环境等。照片的选取也存在一些主观性和片面性,不够全面。此外,被调研人只能通过照片进行静态观察,不能进行动态视野感受分析。这些不足在今后研究中还需要深入探讨。
  3 设计者理论研究分析
  3.1 生态性分析
  田园综合体注重生态发展,多与休闲、养生、养老服务相结合,扩大绿化面积,体现绿色设计。生态性的应用法则包括尊重场地的自然特征、系统与整体优化、利用乡土资源等[8]。生态性反映在生态语言上,可分为要素、空间单元、组合与格局、生态过程等,每一种又可以划分为自然和文化两方面[9](表2)。
  设计要结合前期视觉感知调研数据,一方面利用生态性,营造田园的悠闲与宁静,与城市的紧张喧闹气氛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将场地内现有材料与新材料相结合,利用新工艺,在传统中体现现代感。
  3.2 地域性分析
  所谓地域文化,即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直到今日仍发挥巨大影响的文化传统。它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在特定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迹、生产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也可以指自然风光、自然资源等[10]。田园综合体坐落于某地,必须与当地地域特色相結合,这是区别于其他项目业态的最大竞争力。据实地调研,长安屯村的历史文化遗迹有太白庙、明城墙遗址、古塔。生活习俗方面有花馍文化,红白喜事要送“礼馍”。建筑风格方面多以土木结构为主,其中54户房屋依旧为土木结构。所以后期设计要因地制宜,将地域优势充分体现。
  3.3 空间秩序感分析
  空间秩序感是对景观要素组合关系和人类的景观管理水平的一种表达,主要指空间平面肌理分析、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的管理维护性等[11]。建筑密集的乡村景观则给人一种拥挤感。长安屯村的居住建筑为集中式,周边被农田环绕(图1)。这种布局为田园综合体整体设计提供了空间依据。
  3.4 产业多样性分析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发展,指具有农业文化相关性的产业,如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养生养老产业、互联网农业等[12]。长安屯村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约占总收入的25%。通过实地调研,该村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辣椒、水稻、四季豆等,经济作物有枣、桃、火龙果、梨等。养殖业以猪、羊为主。在进行田园综合体设计时可以结合当地产业,设计一系列农业体验基地,融入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种植,为游客提供农业性旅游服务,增加当地人收入。
  3.5 历史文化性分析
  文化性主要包括景观的历史文明价值、历史的悠久性、以及完整性与真实性[6]。文化性是建设田园综合体的灵魂。历史记载,长安屯村建于元代,取名洼底。明代潼关卫屯田于此,村庄平面仿明长安城所建,故之后取名为长安屯。村内建有太白庙,又名“太白行宫”,始建于唐代,为祈雨祈福所建,各朝各代均有修缮。大荔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田园综合体文化内涵,对于设计者,有必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对田园综合体进行深入分析设计。
  4 景观美学理论研究
  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美”的事物总是达到人们内心的一种相对标准,才能产生美,那些看不见、听不见、得不到刺激的事物,人们是感觉不到美的[13]。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美的体验,对美的追求,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更高尚的祈求[14]。
  也可以从景观构成要素角度入手,结合前人美学理论,以及视觉感知实地调研结果,对田园综合体设计进行美学角度的前期定位研究。
  4.1 造山理水艺术
  田园综合体设计要与山水结合,体现自然性与丰富性。通过视觉感知数据分析,人们对山水自然景观偏爱有加。元代汤采真说,“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可见山水对于景观布局的重要性;宋代郭熙论山水画中提到“山水有可游者,有可望者,有可行者,有可居者”[15]。而可游、可观、可行、可居,也是园林中艺术的基本理论表达。结合前期视觉感知调研数据,2组问卷组都对微地形景观偏爱有加,所以在后期设计时可以添加一些微地形与静水面,用地形来分割空间,增加趣味性,同时更体现现代感。
  4.2 植物造型艺术
  植物作为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具有生命力,造型、色彩、生长周期具有观赏性,体现变化美。长安屯田园综合体设计以度假、养生为主,植物可选用油菜花、薰衣草、枣树、桃树等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同时也可以融入物流业、互联网等,对农产品进行线上线下销售。   设计也可利用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中经验的表达,但美感经验又常包含移情作用[14]。正如,陶渊明独爱孤傲高洁的菊花,林和靖爱香疏影的梅。所以设计可以结合文化背景,引入明代诗人的诗句,营造意境。
  4.3 建筑艺术
  建筑多体现空间与形体美。中国古代喜欢将生机勃勃的动物形态运用到艺术上来。通过调研,长安屯村多户人家屋顶多为宝塔鸟兽图或牡丹花卉图案(图2),与丰图义仓古建屋顶相同(图3)。故园区综合体内建筑应以大荔合院民居建筑为原型,结合现代新中式的建筑风格,体现统一性。
  5 结语
  运用视觉感知法、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法、美学理论法,从当地及周边地区体验者、专业设计者、美学家思想3种不同层面角度对长安屯村景观美学进行分析,将数据与理论相结合,对长安屯村田园综合体地域特色与造型方向进行了初步的定位。将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与生态性、地域性、历史文化、产业多样性等相结合,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中。
  尽管田园综合体的外在形象并不是固定的,人们对美的认识多少会带有个人主观成分,美的感受往往随人而异,但对于相似的视觉要素会有相似的感知。景观美学分析对研究点有所侧重,对于进一步的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琴,周超,董桥锋,等.创新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4):222-224,227.
  [2] 邵钰涵,刘滨谊.乡村景观的视觉感知分析[J].中国园林,2016,32(9):5-10.
  [3] HERNANDEZ J,GARCIA L,AYUGA F.Integration methodologies for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buildings b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4,88(2):255-263.
  [4] EROGLU E,KAYA S,DOGAN T G.Determination of the visual preferences of different habitat types[J].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2018,27(7):4889-4899.
  [5] PALANG H,ALUMAE H,MANDER U.Holistic aspects in landscape development:A scenario approach[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50(1/2/3):85-94.
  [6] 鄭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7] DZGNE
  [8] 岳邦瑞,费凡.从生态学语言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转化途径[J].风景园林,2018(1):21-27.
  [9] 王云才.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的初步探讨[J].中国园林,2011(9):52-55.
  [10] 于向华.文化景观中地域性传承与研究[J].美术观察,2018(3):128-129.
  [11] 兰平.论国土规划[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9(1):20-23.
  [12] 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9):72-78.
  [13] 宗白华.宗白华讲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4] 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15]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要 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問题,总结近年来陕西省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知识产权系列培训工作的经验,提出进一步提升相关培训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知识产权;培训  中图分类号 F2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1-0215-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期刊
摘要在云南省罗平县、寻甸县、东川区选取80个样本农户开展实地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整理数据,采用A-F方法定量分析样本农户多维贫困现状。结果显示,8个贫困指标的单维度贫困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活水平、生产资源、收入、健康、教育、政治参与度、卫生设施、家庭资产。1~7个维度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为93.75%、83.75%、43.75%、27.50%、10.00%、3.75%、1.25%,其中生活水平
期刊
摘要 以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阐述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以期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现代学徒制;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1-0226-02  Abstract Taking Hubei Vocational C
期刊
摘要精准扶贫是中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间在扶贫工作中做出的重大创新举措,也是当前有效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县域扶贫治理的最佳路径。基于新疆A县当前县情和民情现状,精准扶贫应在采取有效措施唤醒农民主体意识,调动主动脱贫意愿的同时,采取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综合贫困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以发展为导向的精准扶贫,实现扶贫精准对接,推动长效扶贫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精准扶贫;路径选择;A县
期刊
摘要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在实践中以全国特大灌区之一的河套灌区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为依托,在培养双师型教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化的课程设置、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中国肉鸡规模化养殖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方法]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方法,研究大型肉鸡养殖场的化肥生产、作物种植、饲料加工、肉鸡饲养等阶段的环境影响。[结果]整个过程中,全球变暖的主要因子是CO2和N2O,主要贡献是化肥生产与种植阶段;环境酸化的主要因子是NH3和NOX,其中NH3主要来源于化肥生产与种植和粪便处理阶段;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因子是NH3;全过程主要环
期刊
摘要 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耕地质量等别主导因素的基础上,划分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结果应用方向。结果表明,辉县市耕地质量等别的主导因素为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土层有效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空间分布呈显著的地带性规律,今后质量监测单元及样点的布设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的部署均可依据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区划分结果进行安排。  关键词 主导因素;耕地质
期刊
摘要 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对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文化建设进行探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资源利用的顶层设计、人才战略复耕乡村文化、“互联网+乡村文化” “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4个方面,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留得住乡愁,又能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城乡文化交流的乡村文化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乡村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皖南烟区土壤养分状况。[方法]选取皖南烟区2 个市 4个产烟县(区)中的黄渡、城区、芜湖、南陵、泾县5个烟站所覆盖的30个种烟乡镇,共采集土样 139 个进行理化性状检测。[结果]植烟土壤平均pH黄渡5.87、城区5.62、芜湖5.77、南陵5.76、郎溪5.44、泾县5.61;植烟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黄渡22.80 g/kg、城区26.23 g/kg、芜湖27.19 g/kg、南
期刊
摘要 以莎车县英巴格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例,在分析项目实施后英巴格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阐述土地整治对精准扶贫的助推作用,为莎车县未来“土地整治+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精准扶贫;土地整治+;南疆地区莎车县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4-0252-03  doi:10.3969/j.issn.051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