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病情严重但气数未尽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wenjun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夏天爆发的金融危机,冲击之大,波及之广,影响之深,是自1929年以来所仅见。危机肇始于资本主义的核心——美国,由此严重损伤了美式自由资本主义的声誉,美国也由资本主义世界的灯塔沦落为展示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橱窗,美国优势逐一丧失,霸权地位趋于终结。自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积极反思甚或抨击自由资本主义,但并不代表彻底否认或抛弃整个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向来以弯曲而不是断裂的方式应对内外压力,由危机而预言资本主义消亡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恐怕为时尚早。不过,危机迁延与蔓延,对资本主义的反思仍在持续。
  一、前言:
  危机持续,反思不断
  冷战结束,全球化盛行,资本主义近乎一统天下。2008年的金融危机肇始于资本主义的核心——美国与欧洲,危机的影响遍及全球,几乎涉及所有领域,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左、中、右都在反思,为资本主义会诊,反思会诊的焦点集中于危机的性质、危机的起因以及解决抑或杜绝危机的方法。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形形色色,主要流派包括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新自由资本主义)、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资本主义以及以东亚为代表的国家资本主义。危机肇始所重创的是自由资本主义,因此,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危机,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部分危机。[1]
  但是,自由资本主义在当今世界占据主导、主流地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努里尔·鲁比尼等学者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危机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危机是“由太多私营部门债务和杠杆引起的”。[2]斯坦福大学民主、发展与法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弗朗西斯·福山等学者认为,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正在上演的欧债危机,都是过去30年来出现的放松管制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的产物。[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大学的西蒙·约翰逊教授认为:“金融无监管是走向灾难的药方”。[4]多债务、高杠杆、松监管近乎成为西方主流反思此次危机的标准且趋于一致的答案。
  国际左翼学者显然不认同西方主流学者的“肤浅分析”,认为这场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和过度消费造成的,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定期净化机制引发的周期性危机。危机刚刚度过初级阶段,尚未触底,预言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危机即将来临,是一场规模堪比1929年大萧条和1873—1896年的大危机也并不轻率。时间将证明,这场危机的长度、深度和地理波及范围都将超过以往。[5]更深刻、尖锐的分析认为,这场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以剥削为基础的无政府主义的生产体系以及从中获益的资产阶级,但是,应当负责的并不是某个资本家或特定的资本家团体,而是所有坚持维护这个不公正的体系并为其辩解的人。[6]
  正在延续的金融危机是资本的系统性危机,源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对于系统性危机根本不存在经济角度的解决方法——如赋予欧洲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地位,允许发行欧元债券以填补债务。如果遵循这样的方法,我们就会把自己送上自己准备的断头台。这是一场系统的、深层次的资本危机,它将逐渐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历史是不会沿直线发展的,而是一个基于一定社会矛盾地充满了跳跃和断裂的过程。[7]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是一场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也是一场文明的危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文化制度、生产体系和消费,人类才能延续。[8]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场全方位的危机,令无所不能的金融全球化模式受到了质疑。在我们看来,这无异于一场西方文明的危机。[9]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撰文认为,我们目前所经历的并不是资本主义危机,这是一场金融危机、民主危机、全球化危机,从根本上说是道德危机。[10]
  二、大危机:
  全是自由资本主义惹的祸
  在西方主流体制内,对危机的反思比较深刻的,如全球发展中心主席南希·博德塞奥和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弗朗西斯·福山合编的《金融危机结束后发展方面的新思想》一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该书有一个鲜明的观点是:“这场危机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像美国这样先进的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因此,资本主义的美国版本即使没有完全丧失信誉,最起码也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式资本主义已经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如果说这场全球金融危机让任何发展模式受到审判的话,那就是自由市场或新自由主义模式”。[11]
  自由主义者的一个错误在于,金融能够创造价值。在“市场万能”之下,排斥政府监管,由此产生了一个庞大的金融服务业。自由主义者设法让人民相信庞大的金融服务业创造了大量价值。但是,现在已经十分清楚,这个行业根本不创造任何实际价值。[12]不过,这个不创造任何实际价值的行业,却在创造着巨额利润,而利润则来源于对他人财富的巧取豪夺,“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与金融部门丑陋行为相关的故事——庞氏骗局、内幕交易、掠夺性贷款、用各种信用卡计划从倒霉的用户手中骗取尽可能多的好处等等”。[13]这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表明,真正的经济、能够创造价值和就业的经济,其核心是企业主。今天,全球化这个大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新产品,需要完成项目,需要实干的企业主。[14]
  自由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资本拥有绝对至上的主导地位。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背景下,资本至上原则的重要体现就是所谓“股东主权论”——股东利益最大化。在股东利益最大化驱使下,在非资本主义的“处女地”越来越少的背景下,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产业日趋空心化的情势下,华尔街的金融家便利用金融创新开发了所谓“二次童贞”——对资产乃至债务实现债券化,所以便有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由此看来,这次危机的震源地正是股东主权论的产生地美国,就不是偶然的了。资本主义的敌人,或者说自由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自由放任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主要公司正是因为及时地摆脱了股东主权论的毒害,才使其保留了制造业所需要的高度化的组织力”。[15]   自由资本主义奉行自由竞争、自由兼并,其结果必然会产生一个个巨型垄断企业。与早先中小企业不同的是,这些富可敌国的庞然大物,一方面规避政府监管、规避社会责任,倾向在高风险经营活动中获取高利润,另一方面在竞争中或不当经营中出现严重问题后,政府、社会很难像对待中小企业那样任其倒闭,否则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如此,巨型企业便绑架了政府,绑架了社会,使得风险社会化、国家化,也因此,资本主义丧失了自我清理机制,因而也就丧失了活力。
  自由资本主义的错误在于让“看不见的手”近乎主导一切,拒绝政府有效治理,把经济规律绝对化,把市场调节万能化,“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意识形态加以恪守,而不是一种用来改善人类福祉的实用工具”。[16]自由主义者唯我独尊,固步自封,拒绝接受任何合理意见,尤其是来自东方的经验。亚洲国家通过制定各种促进就业增长的方案来应对市场调节的不足,但是,新自由主义者却认为这是意识形态异端邪说的“产业政策”而拒绝考虑。任由市场调节,任由金融家对中产阶层、资本对大众的侵夺,其结果必然使社会出现日趋明显的两极分化。在2008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经称之为“回报富人的资本主义”。[17]新自由主义者的错误在于“忘记了马克思主义警告:要使资本主义制度存续下去,各个阶级都必须从中受益”。[18]
  综观世界,凡是照搬美国政治民主的,无不引起政治混乱,而凡是照搬美国经济自由的,无不引起经济混乱,这似乎是一道魔咒,又似乎是一个铁律。埃及就是一个新例证。这个原本在纳赛尔政府时期能够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因为穆巴拉克在IMF的建议下采取自杀式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而失去了这一先天条件。[19]金融危机使“主流经济思想出现了危机,主张市场绝对自由,让市场自动调节来消除危机发生可能性的新由主义遭遇失败”。[20]
  三、资本主义:
  病情严重,但气数未尽
  就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资本主义有三类危机:即周期性危机、结构性危机和系统性危机。[21]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总是处于一个不平衡的周期过程中,危机则是这一过程中生产过剩阶段的必然延续,大体每隔十年左右就会发生周期性危机。危机通过企业破产而一次性清理过剩资本及过剩生产。1929年的大萧条是资本主义自身生产模式的宏观经济基本面造成的,是一种结构性危机,其冲击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危机并没有通过“罗斯福新政”而是此后战争及军事凯恩斯主义得以解决。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场源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的系统性危机,它将逐渐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对于系统性危机根本不存在经济角度的解决方法。[22]
  就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看,资本主义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产生不可持续的繁荣和不可避免的破产,二是导致不平等现象,由此分别导致经济、社会危机。[23]因此,只要有资本主义就有经济危机,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减少危机冲击与影响,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包括动用国家信用来避免“太大而不能倒”的巨型企业破产。然而,小患可免但大灾难逃,这只是推迟危机到来,而且危机一旦爆发会更加猛烈。[24]2008年金融危机演绎的正是这一逻辑,而且与金融经济危机相伴随的是一场生态能源危机和一场粮食危机,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特别是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边缘的贫困国家。[25]
  进入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进行了两大实验:一个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验,另一个是“纯粹资本主义”的实验。两大实验均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预示着这样的冷峻现实:资本主义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理想国,但人们却只能在这种制度下谋生。[26]
  英国《泰晤士报》副主编、《资本主义制度4.0》一书的作者阿纳托尔·卡列茨基认为,资本主义总是以弯曲而不是断裂的方式应对内外压力。资本主义不断遭遇危机,但是最终都能化险为夷,此前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三次变革:19世纪初主张实行自由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凯恩斯式的福利国家制度,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由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罗纳德·里根开创的以自由市场为核心的货币主义,如今正面临第四次变革。[27]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可以修复,甚至可以重新打造,但是其希望不在西方,而在亚洲。在亚洲国家看来,这场危机让一种过于简单的观念灰飞烟灭了,即市场会自动形成最佳结果,社会一般须全盘接受市场作用的结果。如今亚洲人可以认真审视如何打造新式资本主义制度。这与美欧局势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发生了“占领”运动以及围绕抗议出现了各种言论,但西方政客们而今想的全是去修复旧制度。[28]
  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梅格纳德·德赛认为,“资本主义并没有陷入危机,陷入危机的只是步入老年的西方资本主义。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冲劲十足、勇于创新、只追求经济增长的资本主义——已经向东方转移。”许多国家筹划一条通向未来繁荣的道路时决定推行越来越资本主义的政策——放松国家对银行、利率以及货币走向的控制,从而面向市场力量开放其经济。[29]
  的确,资本主义形形色色,除了引发危机、饱受病诟的美国式自由资本主义,还有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北欧国家运作良好的德国式社会资本主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实现群体性崛起的新兴市场普遍奉行的国家资本主义。因此,自2008年金融大危机发生后,并没有任何激烈地否定资本主义的现象,这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形成鲜明对照,没有哪个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打算放弃资本主义模式,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没有任何发展中大国的领导人不再坚信自由贸易或全球资本主义制度。[30]相反,却是地位稳固的西方民主国家强调了过度依赖以市场为导向的全球化的风险,呼吁加强对全球金融业的监管。卡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的表述,“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资本主义不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下与未来一段时期,世界尚没有一个有效的制度体系与思想理论可加以替代。冷战结束,可以说是美式资本主义击败了苏式社会主义,也可由此演绎为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胜利。此后社会主义陷入困境,左翼力量步入低潮,而且四分五裂。近些年来,尽管拉美左翼力量盛势空前,在一些国家建立起自称为社会主义政权,但是尚未全面接管权力(如司法权和立法权),而且与形成蔚为大观的社会主义潮流仍相去甚远。正因如此,西方主流学者可以大胆放言“无论变革的呼声多么响亮,资本主义都不会消失”。西方的许多人批评这种让他们致富的制度,中国、印度和其他许多快速发展的新兴国家却在毫不犹豫地加大贸易自由度、解除管制、加强资本流动,以实现富裕。[31]有人说当前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终结或新社会主义的诞生,这些说法只不过是搭起了一个稻草人,分散了人们对真正处在存亡关头的东西的关注。把社会主义当作一种替代制度,目前这显然不在资本主义核心地区——或其他地方(拉美可能除外)——的议事日程上。[32]   四、美国:
  优势逐一丧失,霸权地位将终结
  资本主义制度危机集中于新自由主义危机、美国模式危机,美国的兴衰虽说不会决定资本主义的命运,但是严重影响资本主义的声誉。昔日,美国赢得冷战胜利,资本主义便如日中天;今天,美国遭遇空前危机,资本主义当然也灰头土脸。
  二战后,美国独步天下,建立起他国(集团)难以匹敌的超级地位,在生产、金融、军事以及意识形态上具有明显而强大的优势。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与德国的经济恢复,美国逐渐丧失了“无所不能”的生产优势。21世纪头十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群体性崛起,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剩余的生产优势。从2007年夏至今,在持续的金融、经济危机以及接踵而至的社会、政治危机的多重打击下,美国的金融优势——华尔街市场主导地位、美联储货币政策操纵地位、美元霸权地位——被严重侵蚀,尤其是最为关键的意识形态优势——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华盛顿共识”政策、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普世价值”、“美国梦”等系列神话——烟消云散,留给它的仅剩军事优势。迄今,美国仍拥有强大的陆海空天“四位一体”的军事力量,在120个国家拥有驻军、飞地和军事基地,“军事优势是美国霸权体系的最后防线,如果其他方法失败了,那么武力手段将隆重登场”。[33]
  左翼力量甚或社会主义力量在拉美大张声势,已经揭示了新自由主义——美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在拉美多年实验的惨痛失败。2008年的危机则敲响了主宰世界近30年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丧钟,“资本主义遇到了自两极体系时代以来最尖锐的意识形态危机”。世界由此进入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时期。[34]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华盛顿共识”概念的发明者约翰·威廉森认为,最近全球金融危机的一项重大影响就是让西方有关发展的观点——“华盛顿共识”丧失了信誉。[35]连自由主义的坚定支持者马丁·沃尔夫在自由主义的重要舆论阵地《金融时报》上撰文称:“又一个意识形态上帝失败了”。[36]
  在20世纪头十年里,美国迅速从资本主义世界的灯塔沦落为展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橱窗。十年前,在网络泡沫破灭前夕,美国风光无限,自由资本主义被视为世界潮流。但是,美国优势在很短时间内消耗殆尽:伊拉克战争与军事侵略抹黑了政治民主,而华尔街金融危机则重创了经济自由。[37]40年来,美国完全依靠借贷,依靠越来越冒险的金融手段和筑得越来越高的债台,购买大炮和黄油,并且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但是,现在这幢纸牌高楼倒塌了。重建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的全球主顾受到了损害。谎言被揭穿,信任丧失了。……美国:大炮或者黄油,两者兼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38]从现在起几年以后,历史学家们很可能会认为,这场金融危机是美国在全球事务中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终结。[39]
  多年前,在美国执意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日本国际未来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浜田和幸就撰文警告:美国正在成为“逐渐下沉的泰坦尼克号”。美国将因“经济道德的沦丧”、“对军事力量的迷信”和“政治正义的堕落”等三种“自杀性恐怖行动”而失去方向,从而陷入无底深渊。[40]很显然,日本学者的警告正逐步成为现实。如今,美国已经认识到自己作为世界霸权国家的地位正在走向终结。2010年10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雅尔塔指出,美国必须做好准备失去作为主导国家的地位。[41]当然,那些美国国内的新保守主义者、世界范围内的亲美分子,依然认为美国无所不能,他们不愿或根本不能看到,经济上尤其是意识形态上,美国实际上已经破产。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银萍)
  [1] 郗士.全球化尚未达到鼎盛时期[N/OL].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010-03-26.
  [2] 郗士.中国在西方衰落之际改变姿态[N/OL].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011-08-18.
  [3] Francis Fukuyama, “The Future of History: Can Liberal Democracy Survive the Decline of the Middle Class? ” 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2012.
  [4] 保罗·克雷格·罗伯茨.复苏还是崩溃?[M],西班牙,起义报[N/OL].2012-05-21.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2-06-26.第29720期.
  [5] 阿蒂略·博龙.从无穷的战争到无尽的危机[M],西班牙,起义报[N/OL].2009-03-18.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09-05-05.第28934期.
  [6] 安东尼·普伊赫·索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替罪羊[M],西班牙,起义报[N/OL].2012-06-20.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2-07-02.第29724期.
  [7] 系统性危机的漫长历史[M],西班牙,起义报[N/OL].2012-05-31.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2-06-13.第29712期。
  [8] 安赫尔·格拉·卡夫雷拉.资本主义危机及其政治影响[M],西班牙,起义报[N/OL].2012-05-13.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2-06-01.第29704期.
  [9] 阿尔弗雷德·哈利费一拉默.金融全球化加剧全球饥荒和动乱[M],墨西哥,每日报[N/OL].2011-02-17.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1-02-24.第29386期.
  [10] Fareed Zakaria, “The Capitalist Manifesto: Greed Is Good”, Newsweek, Jue22, 2009.
  [11] Nancy Birdsall and Francis Fukuyama, “The Post-Washington Consensus Development After the Crisis”,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11.   [12] 马凯硕.西方资本主义的三宗罪[M],英国,金融时报[N/OL],中文网[N/OL].2012-02-10.
  [13] Joseph Stiglitz: Why we have to change capitalism, Sunday Telegraph, January 24, 2010. http://www.telegraph.co.uk/finance/newsbysector/banksandfinance/7061058/Joseph-Stiglitz-Why-we-have-to-change-capitalism.html
  [14] 埃尔韦·诺韦利.不,这不是自由主义的终结[M],法国,费加罗报[N/OL].2008-10-16.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08-11-13.第28817期.
  [15] 岩井克人.与自由放任主义诀别[M],日本,中央公论[J].2011-11.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1-11-08.第29562期.
  [16] 马凯硕.西方资本主义的三宗罪[M],英国,金融时报[N/OL].中文网[EB/OL].2012-02-10.
  [17] 神谷秀树.“贪婪国家”美国的破产之日[M],日本,文艺春秋[J].2009,5.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09-05-20.第28945期.
  [18] 马凯硕.西方资本主义的三宗罪[M],英国,金融时报[N/OL],中文网[EB/OL].2012-02-10.
  [19] 阿尔弗雷德·哈利费一拉默.金融全球化加剧全球饥荒和动乱[M],墨西哥,每日报[N/OL].2011-02-17.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1-02-24.第29386.
  [20] 吉列尔莫·L.安德烈斯·阿尔皮萨尔.救援政策的失败与亲周期政策效应[M],西班牙,起义报[N/OL].2012-05-10.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2-06-13.第29712期.
  [21] 系统性危机的漫长历史[M],西班牙,起义报[N/OL].2012-05-31.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2-06-13.第29712期.
  [22] 系统性危机的漫长历史[M],西班牙,起义报[N/OL].2012-05-31.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2-06-13.第29712期.
  [23] David Rubenstein, “A letter to capitalists from Adam Smith”, Financial Times, January 9, 2012.
  [24] 的场昭弘.马克思确实指出了当今自由主义经济的弊端[M],日本,经济学人[J].2012-02-28,2012-03-06.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2-03-09.第29646期.
  [25] 佩德罗·安东尼奧·翁鲁维亚·乌尔塔多.新自由主义引发的“三重危机”即将带来的后果和威胁[M],西班牙,起义报[N/OL].2010-04-19.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0-06-04.第29206期.
  [26] 岩井克人.与自由放任主义诀别[M],日本,中央公论[J].2011,11.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1-11-08.第29562期.
  [27] Anatole Kaletsky, “Asia’s next export boom will be in new ideas”, The Times, 9 November 2011.
  [28] Anatole Kaletsky, “Asia’s next export boom will be in new ideas”, The Times, 9 November 2011.
  [29] David Pilling, “Capitalism in crisis: Perilous path to prosperity”, Financial Times, January 16, 2012.
  [30] 著名的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最新民调表明,2008年的危机及其后果在全世界大幅削弱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心,但是在中国、巴西、印度这些正在崛起的新兴市场仍然有大批的资本主义的支持者(参见,世界正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M],德国,世界报[EB/OL].2012-07-12.)
  [31] Michael Schuman, “How to Save Capitalism”, Time Business, January 19, 2012.
  [32] Seumas Milne, “Not the death of capitalism, but the birth of a new order”, The Guardian, 23 October 2008.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08/oct/23/creditcrunch-economics
  [33] 阿蒂略·博龙.从无穷的战争到无尽的危机[M],西班牙,起义报[J].2009-03-18.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09-05-05.第28934期.
  [34] 马拉特·沙伊胡特季诺夫.未来国际秩序的轮廓:期待与现实[M],俄罗斯,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J].2011,5.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1-11-11.第29565期.
  [35] John Williamson, “Is the “Beijing Consensus” Now Dominant?” Asia Policy, January 2012.
  [36] Martin Wolf, “Seeds of its own destruction”, Financial Times, March 8, 2009.
  [37] Francis Fukuyama, “US democracy has little to teach China”, Financial Times, January 17, 2011.
  [38] 赖纳·鲁普.处于危机中的帝国[M],德国,青年世界报[N/OL].2012-04-27.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2-06-01.第29704期.
  [39] Nancy Birdsall and Francis Fukuyama, “The Post-Washington Consensus Development After the Crisis”,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11.
  [40] 浜田和幸.伊拉克战争的经济背景——在强硬态度的背后“趋向衰落的超级大国”[M],日本,时事解说[J].2003-03-25.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03-04-17.第27419期.
  [41] 米格尔·希里韦茨.世界经济将在2012年再度爆发危机[M],西班牙,起义报[B/OL].2011-10-02.参见新华社,参考资料[J].2011-10-25.第29552期.
其他文献
11月17—21日,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会议由国家主席、党的总书记朱马里主持。会议讨论了党的十大政治报告、经济社会发展八五规划、至2025年国家发展战略、至2030年国家远景规划的起草工作以及修改宪法准备工作,总结了“三建”(即把省建成战略单位,把县建成全面坚强单位,把村建成发展单位)工作成果。  11月1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解散众议院,提前举行大选。12月15
应塔吉克斯坦人民民主党、格鲁吉亚统一民族运动党、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一民族统一民主党、阿尔巴尼亚民主党和土库曼斯坦民主党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于2007年8月26日至9月10日对上述五国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了合作,达到了预期目的。    坦诚相待 高层会见增互信    五国对代表团到访十分重视,各国总统分别会见,各执政党主要领导人主持工作会谈。
一个古老的动物类群,除南极大陆外世界各地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适应力惊人,占据了海洋、淡水、沙漠、树冠、地下……各个生态位。  爬行动物是一个古老的动物类群,除南极大陆外世界各地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适应力惊人,占据了海洋、淡水、沙漠、树冠、地下……各个生态位。它们体表发达的角质层防止体内水分挥发;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大跃进,让其胚胎也能离开水发育;但它们仍然是变温动物,身体温度受到外界环
近年来,有关“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北京共识”成为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竞相谈论的话题。所谓“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外政治家和学者视野中的另一种话语形式。“中国模式”造福于中国与世界,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明成果。本文将“中国模式”置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这段很不寻常的历史和当代世界的“天下大势”中作一审视与解读。    在中国面临
大国力量更趋平衡 和平发展大势所趋  ——2013年的国际形势  □ 左凤荣/文  2013年是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世界经济在艰难回升,美欧经济也在好转,而在2012年经济发展比较快的金砖国家经济却出现增速放缓;世界性和地区性大国发展军备势头较往年强劲,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履新,德国举行大选,伊朗总统易人。2013年展现了这些新领导人给本国和世界所带来的变化。2013年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连接亚非欧商贸与人文交流的主要通路,曾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政治与文化交流。进入新世纪新时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加速,古老的丝绸之路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主动因应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提出共同构筑“一带一路”倡议,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践行区域合作共赢与全球协商共治的战略新方案,不仅充分展
编者按:三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正在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融入世界秩序,并且已经有能力主动化解风险和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创造了巨大的“战略机遇”。当前,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其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如何继续利用推动改革,来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改革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在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改革还被赋予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政府是一个优势与缺陷并存的组织。合理确定职能边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消除内在缺陷,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治理  为什么可能无效或低效  一、从“有限理性”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新古典主义假设的“经济人”在现
百年期盼,八年筹办。火树银花上海夜,绚丽缤纷黄浦江。2010年4月30日晚,在多国元首和亿万观众的见证下,举世瞩目的201 0年上海世博会拉开了帷幕。  上海世博会开幕式融中国元素、世界风情于一身,中外艺术家同台献艺,象征着世界和谐。  世界相约上海。作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球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参展,创造了世博会159年历史之最,世界在中国的上海实现了空前大
应英国政府、加拿大政府、哥伦比亚政府和执政的民族团结社会党、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于2012年4月15—28日对上述四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中联部部长王家瑞,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中央外宣办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文化部部长蔡武,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联部副部长陈凤翔,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等陪同访问。14天,46000多公里行程,近70个小时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