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肥人才需求的高职会展人才培养建议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7x8f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分析合肥市的会展业发展情况入手,对合肥市会展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找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会展;人才需求;高职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10802
  0 引言
  作为新型产业之一,会展业发展速度快,有着巨大的商机与发展潜力。实践证明,通过举办各类展览、会议及各种节事活动等可以给当地行业、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迅速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及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从此安徽步入泛长三角合作发展的新时代。在泛长三角其他发展速度较快地区的带动下,安徽的会展业迅速发展。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的合肥,其会展业发展水平也处于全省领先的位置。于此不相适应的是合肥的高校中开设会展专业的相对较少,高职院校更少,而其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较差,不能满足会展企业的实际需要。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职会展专业人才是本文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合肥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作为安徽省会,合肥地处安徽中部的江淮之间。其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区位优势。合肥同时也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及交通中心,是国家级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研教育中心城市和全国金融综合中心城市。近些年,随着会展业与会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合肥市的会展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建成了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和滨湖国际会展中心2个大规模的会展场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合肥在会展品牌的建设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有安徽国际会商大会、苗交会、文博会、农机会等全国性的展会,其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较大。
  另一方面,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合肥熟悉会展工作流程、具备较强会展营销、协调能力的会展策划及会展经营的应用型人才,以及会展管理、会展设计与布置、会展接待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各种新兴服务业也需要大量的事件策划、管理运作人才,专业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
  2 合肥市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会展专业开设数量少,专业招生规模较小,人才培养数量有限
  尽管合肥市的会展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会展教育的发展却没有紧跟行业发展的脚步。就全省来看,会展专业目前在我省学校中开设的较少,而且大多是设计方向,服务方向的很少。就合肥市而言,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数量更少,即使开设了会展专业,其每年的招生数量也很有限,招生规模多为1-2个班级,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且这些学生出于种种原因,毕业后真正从事会展业的人寥寥无几,这就更加加大了会展企业的人才缺口。
  2.2 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专业人才培养
  合肥市会展教育虽已有所发展,但会展专业的师资力量却十分薄弱。目前的会展专业教师大多来自相关行业如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广告学、艺术设计等,教师的理论水平有限,缺乏对会展理论的系统性掌握;同时,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的企业实践机会有限,教师的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有些甚至空有理论而无实践经验。而会展行业对实践具有极高的要求,从而造成教师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讲授空洞,无法使学生对会展行业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
  2.3 人才供求不对称,降低了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
  在会展企业看来,会展人才可分为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会展支持人才,其中会展核心人才可从事发展战略、高层策划、市场营销、业务管理等工作,这类人才的需求量有限,而且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会展辅助人才主要从事会展物流运输、展示设计、展台搭建、器材生产与销售等工作,会展支持人才则主要为会展活动提供相关服务和产品,如旅游接待、展会翻译等。从笔者对合肥市会展市场的人才需求分析来看,目前会展企业招聘的多为招商专员、销售专员等岗位,而学校培养的会展专业人才侧重于会展管理、会展策划等。这类人才的招聘较少,因为企业对此类人才有着较高要求。这样,毕业生对职业的定位和会展企业实际需要的岗位人才之间产生了供求不对称的情况,容易造成企业缺人而会展专业毕业生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供需矛盾现象。
  3 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鉴于目前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合肥市会展行业现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以改善市场供需存在的矛盾。
  3.1 加强高职会展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教学是人才质量培养的关键,目前高职会展专业教师大多数不是科班出身,实践经验也极其有限,这造成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首要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积极鼓励会展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改革现有的教师管理体系,积极引导教师到企业一线去锻炼,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会展一线工作技能;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引进行业人士担任专任教师、客座教授,给学生面对面地传授行业知识,介绍发展的前沿,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对会展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本专业和就业,坚定学生的职业发展之路。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行业培训,以促使专业教师紧跟行业发展,促进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提升。
  3.2 落实“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强调校企深度融合,突出工学交替,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在细节上作较多的设计与创新。让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边工作,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真正了解行业性质、行业需求,掌握职业技能,并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制定个人发展方案。其次,还需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同时,增强专业实操部分,如项目运营、现场管理等,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
  3.3 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高职院校与会展行业联合开展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可以在对口企业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工作,通过了解企业文化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行业的自豪感。学生可以根据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工作爱好,提高在校学习的自觉性。这样有利于对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董绍华.会展高等教育与区域会展产业互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2]曾学慧,辜应康,颜逊,等.会展教育:学界与业界对接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0,(30).
  [3]王保伦.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J].旅游学刊,2003,18(1).
  [4]胡平.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5]梁留科,曹新向,孙淑荚.会展旅游的理论及其案例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1).
其他文献
乙酉年二月初七,吾于太湖之畔惠山之阴,观影片《特洛伊》,感其场面之悲壮,敬其英雄之神武,故为千字文一首以记之。黄沙漫卷孤城闭,颓垣断壁沧桑历。敢问海伦今安在?佳人早已驾
题目:春嫩不惧寒(60分)忙忙碌碌,追赶时间的脚步;跌跌撞撞,已走过十五个春秋,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春天……我望向窗外微微绿意,点点嫩芽,万千思绪被拉回一年前……那年春季,在别人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成为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笔者将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例,谈一谈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小学体育的有效教学。
【正】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在2005年浆纸林建设工作中,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采取强有力措施,克服重重困难,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成绩显著。为树立榜
印象中,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父亲基本没怎么涉足,甚至连最近一次共进晚餐也是300多个日夜之前的事了。但父亲那板着脸,眉头紧皱的表情却令我难以忘怀,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
【正】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2号《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办法》已由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6月1日通过,现
很多同学在中考备考时都喜欢做一件事,那就是押题!押题!押题!可是考题不是那么容易押中啊!别急,本期开始,我们为大家献上让你一击命中考题的法宝——《2016年中考作文必备考题》《2016年中考作文最后一题》!这两部押题宝典可是由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专家编写的哦!  “愿得韶华刹那,开得满树芳华。”岁月是贼,总是在不经意间偷走你手里拥有的美好。可失去并不可怕,只要曾经美丽过,绽放过,灿烂过,那么我们
公共管理作为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因此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则需要具体的伦理精神来引导,需要用道德意识去引领公共管理活动进行具有公共
今年春天,我发现花园的一角有一从美丽的紫藤花。  那是一个有雾的早晨,我起得比较早,照例在校园里散步。当走到花园附近时,一股淡淡的清香在薄雾中飘散,直扑我而来。原来,这是在我们校园里已经生长多年的紫藤。  四年来,我一直在这简朴的庭院里工作,每一天,我几乎都要把这不大的庭院转看一遍。起初,靠近紫藤萝的是学校的毕业班,这是我来得最多的校园一角。尽管如此,我似乎对于靠近教室的藤萝好像没什么印象,记忆中
处理突发性事件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最具挑战的工作之一,具有不可预见性。从一起学生突发性交通事故案例入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方法和态度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