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始人、奠基人,他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奋斗一生。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极为丰富,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探讨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创新观,认真总结毛泽东的创新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不断创新,至关重要。
[关键词]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创新观
[中图分类号]D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9)04-0110-03
毛泽东之后,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先后创造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这是毛泽东在1957年3月12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的。“我说马克思主义也有它的发生、发展与灭亡。这好像是怪话。但既然马克思主义说一切发生的东西都有它的灭亡。难道这话对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灵吗?说它不会灭亡是形而上学。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灭亡是有比马克思主义更高的东西来代替它。”这是毛泽东1964年8月24日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话时讲的。两段话,一个主题:马克思主义必须创新。老一套,灭亡;“灭亡”了,就会有新的东西代替,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东西,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能有新中国吗?只有毛泽东思想,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吗?毛泽东本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先驱,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最宝贵的精神和思想财富——毛泽东思想,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继续创新的宝贵方法。
一、创新就是从实践中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来,产生新的理论
根据实践需要创新理论,根据事物运动规律创新理论,这样的理论才靠得住、用得着。创造出这样的理论,就需要下功夫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毛泽东说:“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我们是信奉科学的,不相信神学。所以,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要面向下层,而不是幻想。同时,我们又相信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
毛泽东一生理论创新很多。他关于农民的理论,无疑是他的一大发明创造。他的“农民论”是怎样创新出来的呢?1941年9月13日他回忆说:“记得我在一九二○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我做了四个月的农民运动,得到了各阶级的一些情况,可是这种了解是异常肤浅的,一点不深刻。后来,中央要我管农民运动。我下了决心,走了一个月零两天,调查了长沙、湘潭、湘乡、衡山、醴陵五县。这五县正是当时农民运动很高涨的地方,许多农民都加入了农民协会。国民党骂我们‘过火’,骂我们是‘游民行动’,骂农民把大地主小姐的床滚脏了是‘过火’。其实,以我调查后看来,也并不都是像他们所说的‘过火’,而是必然的,必需的。因为农民太痛苦了。……不过,在当时我对农村阶级的结合。仍不是十分了解的。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贫农与雇农的问题,是在兴国调查之后才弄清楚的,那时才使我知道贫农团在分配土地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从我个人调查农村来说,是经过了六七年的时间的。”
尔后,毛泽东下功夫认真研究和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动力、对象、任务等,在把握中国革命规律基础上创造了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下功夫认真研究和认识抗日战争的中日双方的方方面面的全貌,在把握抗日战争规律基础上创造了《论持久战》;毛泽东下功夫认真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把握社会主义改造规律基础上创造“一化三改”总路线,等等。毛泽东的这一创新方法,至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创新成果。
所以,我们要牢记毛泽东的教导:理论创新就“应当从实践中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来,产生新理论”。根据实践,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一切胜利的必胜之法宝和成功之道。
二、创新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新东西
毛泽东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东西。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把马克思主义引进来,不能当作好听、好玩的“西洋镜”,也不能拿在手上连连称赞“好箭、好箭”,要用这副“西洋镜”、这支“好箭”,把阻碍中国强盛的敌人打倒。打倒,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新东西来。毛泽东比喻说:“我们党在大炮没有、飞机毫无的条件下创造了八路军、新四军,这就是中国自己搞出来的。”毛泽东举例说:“布尔什维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和方法,创造了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前没有过,这是列宁所领导的党在俄国创造的。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布尔什维克主义,用这个理论和策略搞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斯大林接着又搞了三个五年计划,创造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毛泽东嘱托后人,“我们要按照同样的精神去做。”
三、创新就是改变旧的思维习惯,就是脑子要更新
不打破旧的东西,新的东西很难破土而出,也很难立得住。但是不管怎样难,必须打破束缚。打破束缚就需要脑子更新。毛泽东说:“什么东西都是旧的习惯了新的就钻不进去。因为旧的把新的压住了。……在知识分子当中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很有必要的,要提倡大家学他十年八年,马克思主义学得多了,就会把旧思想推了出去。”“我们的脑子是个加工厂,工厂设备要更新,我们的脑子也要更新。”
第一,一定不能让旧的成了“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成自然就麻烦了,束缚手脚就迈不开步 子,束缚头脑就不敢有新的思考。所以,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在创新的道路上加快步伐,决不能让旧东西成了自然。第二,一定要创造新东西。有了新东西才能钻破、打破旧东西。第三,一定要使脑子掌握新东西。新东西武装了头脑、占领了头脑,旧东西就没了市场,才能把旧东西赶跑。所以,毛泽东说:“旧的东西要一下子去掉很不容易,新的东西要一下子接受也不容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一种新的思想,要慢慢地才能在人们的头脑里占领阵地,才能使旧的东西的影响逐步缩小。”
四、创新就是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新东西
创新不是为了猎奇,也不能随意标新。近些年,很多人著书立说,动不动就用“创新”这个字眼是不行的。理论创新搞哗众取宠,搞昙花一现的轰动效应,必须从现有的实情出发,从现实的需要出发。毛泽东举个例子,他在谈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总路线时说:“这条路线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从外国送来的吗?也不是。它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鲁迅讲过: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这条路线,也是中国人民用脚踩成的。……这条路线的正确性,现在已经完全可以证明得清清楚楚。……那末,是不是现在都觉醒了呢?都相信得那样彻底了呢?都是马克思主义万岁了呢?我看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有万岁的,有九千岁的,有八千岁的……。就是从我们党员来讲,一百二十一万党员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最近华北、华中开了很多座谈会。反映出来不但在党外人士中间有相当多的人,而且在党员中间也有些人,对于我们这样一条路线,是不完全认识、不完全清楚的。所以说,在我们广大党员中,马克思主义是有的,但程度上差别很大,我看是从一岁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岁都有,虽然万岁也有。”毛泽东的口号是:“发扬独立工作能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这些正确的东西。”
五、创新就是向相对真理前进
不要把任何理论创新,看作是一劳永逸、一步到位、一言九鼎的事情。创新,尤其是理论创新永远属于相对真理。江泽民说,我们超过前人,后人必然超过我们,这是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毛泽东在七大会议上指出:“说我毫无本领,一点也不懂马列,那我也不同意。……说我马列主义成了堆,那也不是。人家喊我万岁,我说我五十二岁。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什么万岁,但总是引出一个任务来,即还要前进,要再长大一点。说懂一点马列主义,也引出一个任务来,也是要前进。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地球是在发展的,太阳是在发展的,这就是世界。停止了发展就不是世界。……人世间的事总是不完全的,儿子比老子完全一些,孙子比儿子完全一些,后来居上。……这就是说,事情总是不完全的,这就给我们一个任务,向比较完全前进,向相对真理前进,但是永远也达不到绝对完全,达不到绝对真理。所以。我们要无穷尽无止境地努力。”我们应该在理论创新的道路上“无穷尽无止境地努力”到底。
注释:
[1][10]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28l,261.
[2][11][16]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91,393,109—110.
[3][4][5][6][7][8][9][14]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78,379—380,381,408,408,407,407—408,390.
[12]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89.
[13]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17—118.
[15]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8—300.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8):52.
[关键词]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创新观
[中图分类号]D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9)04-0110-03
毛泽东之后,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先后创造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这是毛泽东在1957年3月12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的。“我说马克思主义也有它的发生、发展与灭亡。这好像是怪话。但既然马克思主义说一切发生的东西都有它的灭亡。难道这话对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灵吗?说它不会灭亡是形而上学。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灭亡是有比马克思主义更高的东西来代替它。”这是毛泽东1964年8月24日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话时讲的。两段话,一个主题:马克思主义必须创新。老一套,灭亡;“灭亡”了,就会有新的东西代替,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东西,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能有新中国吗?只有毛泽东思想,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吗?毛泽东本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先驱,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最宝贵的精神和思想财富——毛泽东思想,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继续创新的宝贵方法。
一、创新就是从实践中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来,产生新的理论
根据实践需要创新理论,根据事物运动规律创新理论,这样的理论才靠得住、用得着。创造出这样的理论,就需要下功夫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毛泽东说:“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我们是信奉科学的,不相信神学。所以,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要面向下层,而不是幻想。同时,我们又相信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
毛泽东一生理论创新很多。他关于农民的理论,无疑是他的一大发明创造。他的“农民论”是怎样创新出来的呢?1941年9月13日他回忆说:“记得我在一九二○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我做了四个月的农民运动,得到了各阶级的一些情况,可是这种了解是异常肤浅的,一点不深刻。后来,中央要我管农民运动。我下了决心,走了一个月零两天,调查了长沙、湘潭、湘乡、衡山、醴陵五县。这五县正是当时农民运动很高涨的地方,许多农民都加入了农民协会。国民党骂我们‘过火’,骂我们是‘游民行动’,骂农民把大地主小姐的床滚脏了是‘过火’。其实,以我调查后看来,也并不都是像他们所说的‘过火’,而是必然的,必需的。因为农民太痛苦了。……不过,在当时我对农村阶级的结合。仍不是十分了解的。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贫农与雇农的问题,是在兴国调查之后才弄清楚的,那时才使我知道贫农团在分配土地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从我个人调查农村来说,是经过了六七年的时间的。”
尔后,毛泽东下功夫认真研究和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动力、对象、任务等,在把握中国革命规律基础上创造了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下功夫认真研究和认识抗日战争的中日双方的方方面面的全貌,在把握抗日战争规律基础上创造了《论持久战》;毛泽东下功夫认真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把握社会主义改造规律基础上创造“一化三改”总路线,等等。毛泽东的这一创新方法,至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创新成果。
所以,我们要牢记毛泽东的教导:理论创新就“应当从实践中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来,产生新理论”。根据实践,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一切胜利的必胜之法宝和成功之道。
二、创新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新东西
毛泽东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东西。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把马克思主义引进来,不能当作好听、好玩的“西洋镜”,也不能拿在手上连连称赞“好箭、好箭”,要用这副“西洋镜”、这支“好箭”,把阻碍中国强盛的敌人打倒。打倒,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新东西来。毛泽东比喻说:“我们党在大炮没有、飞机毫无的条件下创造了八路军、新四军,这就是中国自己搞出来的。”毛泽东举例说:“布尔什维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和方法,创造了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前没有过,这是列宁所领导的党在俄国创造的。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布尔什维克主义,用这个理论和策略搞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斯大林接着又搞了三个五年计划,创造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毛泽东嘱托后人,“我们要按照同样的精神去做。”
三、创新就是改变旧的思维习惯,就是脑子要更新
不打破旧的东西,新的东西很难破土而出,也很难立得住。但是不管怎样难,必须打破束缚。打破束缚就需要脑子更新。毛泽东说:“什么东西都是旧的习惯了新的就钻不进去。因为旧的把新的压住了。……在知识分子当中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很有必要的,要提倡大家学他十年八年,马克思主义学得多了,就会把旧思想推了出去。”“我们的脑子是个加工厂,工厂设备要更新,我们的脑子也要更新。”
第一,一定不能让旧的成了“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成自然就麻烦了,束缚手脚就迈不开步 子,束缚头脑就不敢有新的思考。所以,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在创新的道路上加快步伐,决不能让旧东西成了自然。第二,一定要创造新东西。有了新东西才能钻破、打破旧东西。第三,一定要使脑子掌握新东西。新东西武装了头脑、占领了头脑,旧东西就没了市场,才能把旧东西赶跑。所以,毛泽东说:“旧的东西要一下子去掉很不容易,新的东西要一下子接受也不容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一种新的思想,要慢慢地才能在人们的头脑里占领阵地,才能使旧的东西的影响逐步缩小。”
四、创新就是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新东西
创新不是为了猎奇,也不能随意标新。近些年,很多人著书立说,动不动就用“创新”这个字眼是不行的。理论创新搞哗众取宠,搞昙花一现的轰动效应,必须从现有的实情出发,从现实的需要出发。毛泽东举个例子,他在谈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总路线时说:“这条路线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从外国送来的吗?也不是。它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鲁迅讲过: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这条路线,也是中国人民用脚踩成的。……这条路线的正确性,现在已经完全可以证明得清清楚楚。……那末,是不是现在都觉醒了呢?都相信得那样彻底了呢?都是马克思主义万岁了呢?我看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有万岁的,有九千岁的,有八千岁的……。就是从我们党员来讲,一百二十一万党员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最近华北、华中开了很多座谈会。反映出来不但在党外人士中间有相当多的人,而且在党员中间也有些人,对于我们这样一条路线,是不完全认识、不完全清楚的。所以说,在我们广大党员中,马克思主义是有的,但程度上差别很大,我看是从一岁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岁都有,虽然万岁也有。”毛泽东的口号是:“发扬独立工作能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这些正确的东西。”
五、创新就是向相对真理前进
不要把任何理论创新,看作是一劳永逸、一步到位、一言九鼎的事情。创新,尤其是理论创新永远属于相对真理。江泽民说,我们超过前人,后人必然超过我们,这是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毛泽东在七大会议上指出:“说我毫无本领,一点也不懂马列,那我也不同意。……说我马列主义成了堆,那也不是。人家喊我万岁,我说我五十二岁。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什么万岁,但总是引出一个任务来,即还要前进,要再长大一点。说懂一点马列主义,也引出一个任务来,也是要前进。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地球是在发展的,太阳是在发展的,这就是世界。停止了发展就不是世界。……人世间的事总是不完全的,儿子比老子完全一些,孙子比儿子完全一些,后来居上。……这就是说,事情总是不完全的,这就给我们一个任务,向比较完全前进,向相对真理前进,但是永远也达不到绝对完全,达不到绝对真理。所以。我们要无穷尽无止境地努力。”我们应该在理论创新的道路上“无穷尽无止境地努力”到底。
注释:
[1][10]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28l,261.
[2][11][16]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91,393,109—110.
[3][4][5][6][7][8][9][14]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78,379—380,381,408,408,407,407—408,390.
[12]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89.
[13]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17—118.
[15]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8—300.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