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患者免疫功能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单克隆执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侧了22例白塞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和DR细胞,采用<SUP>3</SUP>H-TdR掺入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各种有丝分裂原刺激的应答反应.结果表明患者外周血CD<SUB>3</SUB><SUP>+</SUP>,CD<SUB>4</SUB><SUP>+</SUP>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CD<SUB>8</SUB><SUP>+</SUP>细胞亦轻度人降低,PB MC对各种有丝分裂原刺激的应答反应性低下.患者血清IgG、IgA,IgM和C<SUB>3</SUB>与正常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白塞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其他文献
患者男,76岁,因皮肤色素沉着2年余并进行性吞咽困难半年,于1989年5月21日入院.开始面部皮肤色素沉着,曾诊断为阿狄森病以后颈部、两腋窝、乳晕、外生殖器及双肘关节伸侧等处皮肤出现粗糙和色素沉着.
期刊

患者男,34岁,因龟头红斑、丘疹2年,术后复发1个月于1990年10月8日再次入院.

期刊
1984年Alain等报道白癜风的郎格罕细胞(LC)数量无改变[1].同年Kano等报道LC数量减少[2].1986年Westerhof[3]报道LC数量增加.尽管各家报道结果不一,但都倾向于认为LC参与了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色素脱失过程.本文目的是通过对白癜风患者的LC密度及形态研究来探讨LC与白癜风发病的关系.
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是一种累及后颈部毛走的慢性炎症过程,反复发作,皮损扩大,最终导致瘢痕疙瘩性硬结或硬斑的形成,既有病痛又有损外观.
期刊
患者女,24岁.因胸腹部起皮疹、增多4年就诊.患者17岁发现双下眼睑起数个米粒大小皮色丘疹,无不适.
期刊

我们对58例淋病病人做菌株鉴定时,发现4株嗜乳糖奈瑟菌.这4例病人有性接触史,症状和体征与淋病完全一致.细菌形态、染色、菌落特征与淋球菌一样,所不同的是它可以分解乳精、麦芽糖、还原亚硝酸盐,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34岁.于1986年16月,无明显诱因,先于面部出现多数紫红色带有光亮丘疹,无自觉症状.

期刊
皮肤再生不良又名先天性皮肤缺陷.我们采用小方块皮片移植(邮票植皮),使缺损创面很快修复,短期痊愈.特报告如下.
对1989~1991年间,在本所就诊的100例表皮下大疱病,通过临床、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DIF)、间接免疫荧光(IIF)法以及1M NaCl分离皮肤为底物的IIF法进行了诊断和评价.结果发现DIF检查的100例中有76例皮肤BMZ有免疫反应物沉积,另24例为阴性,但有典型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DIF和分离皮IIF法修正诊断出大疱性类天疱疮(BP)54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
我科于1990年12月至1991年4月对确诊为斑秃、普秃患者35例及正常对照组31例进行了脑血流图对照分析,目的是为了寻找发病原因,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