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活用教材,搭建“问”的桥梁
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在对具体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搭建一个平台,创设一个支点。
例如,范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加减法”这节课时,她改变了教材的例题,设计了如下的情景:
师:周末,范老师准备带孩子去证大乐园游玩,你能为范老师设计一个行程路线吗?
生1:可以先步行去车站,再乘公交车去游乐场。
生2:可以先骑自行车去车站,再乘公交车去游乐场。
生3:我觉得可以先步行去车站,再乘出租车去游乐场。
生4:还可以先骑自行车去车站,再乘出租车去游乐场,这样比较省力。
师:你们为我提出了这么多行程路线,每种方案需要多少时间,怎么列式?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对例题进行了改编,更贴合孩子的生活实际。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跃跃欲试,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生活价值。其实,数学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了生活趣味,教师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方法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鼓励想象,挖掘“问”的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时,出示题目:王大叔用12根1米长的木条靠墙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列表把所有可能一一列举,发现当长是6米,宽是3米的时候面积最大。陆学生提出疑问:樊老师,在例1的时候我们发现:“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可是这条题目与我们得出的结论有些矛盾。陆同学的疑惑得到了很多学生的共鸣。这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可以把靠墙想象成靠镜子。这时,施同学提出疑惑:樊老师,这个墙变成镜子后,镜子里反射出的图形是不是也是一个长6米,宽3米的长方形呢?吴同学立马站起来说:我觉得施的想法是正确的,镜子里就是一个长6米宽3米的长方形。然后把这个镜子里面的长方形和镜子外面的长方形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边长6米的正方形了。陆同学补充道:这就符合我们在例1时的发现:当周长一定时,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的结论了。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效的挖掘了学生想问,敢问,乐问的问题意识。
诱导质疑,营造“问”的环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过程总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质疑的氛围和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敢想、敢问、敢交流。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时,我出示题目:王大叔用12根1米长的木条靠墙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之际,我拿了一份学生的作品展示:
此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份表格,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1:题目中说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可4,4,4围成的是一个正方形,我觉得这组数据应该删除。
生2:我反对,4,4,4虽然围成的是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对呀,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这组数据需保留。还有什么疑惑?
这时,我瞧见平时成绩一般的小张同学有些犹豫的想举手,我轻声询问:小张同学,有什么疑惑可以提出来。
生:我还有一种可能是5,5,2。
这时立马有一些同学反对:5,5,2是不可以的,a怎么可以比b长呢?
师:a是否可以比b长呢?
这时的课堂静悄悄,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渐渐地有学生开始小声讨论,慢慢的同意了小张的观点。这时,我们班的学霸站起来说:我觉得小张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题目中没有规定a是短边,b是长边。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的质疑提问,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把课堂从“教授的场所”转变为“学习的场所”。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教材为学生搭建“问”的平台;鼓励想象,挖掘学生“问”的意识;诱导质疑,为学生营造“问”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能够轻松自如的参与,自由的交流思考,这种自由的交流又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万年小学)
活用教材,搭建“问”的桥梁
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在对具体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搭建一个平台,创设一个支点。
例如,范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加减法”这节课时,她改变了教材的例题,设计了如下的情景:
师:周末,范老师准备带孩子去证大乐园游玩,你能为范老师设计一个行程路线吗?
生1:可以先步行去车站,再乘公交车去游乐场。
生2:可以先骑自行车去车站,再乘公交车去游乐场。
生3:我觉得可以先步行去车站,再乘出租车去游乐场。
生4:还可以先骑自行车去车站,再乘出租车去游乐场,这样比较省力。
师:你们为我提出了这么多行程路线,每种方案需要多少时间,怎么列式?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对例题进行了改编,更贴合孩子的生活实际。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跃跃欲试,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生活价值。其实,数学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了生活趣味,教师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方法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鼓励想象,挖掘“问”的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时,出示题目:王大叔用12根1米长的木条靠墙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列表把所有可能一一列举,发现当长是6米,宽是3米的时候面积最大。陆学生提出疑问:樊老师,在例1的时候我们发现:“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可是这条题目与我们得出的结论有些矛盾。陆同学的疑惑得到了很多学生的共鸣。这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可以把靠墙想象成靠镜子。这时,施同学提出疑惑:樊老师,这个墙变成镜子后,镜子里反射出的图形是不是也是一个长6米,宽3米的长方形呢?吴同学立马站起来说:我觉得施的想法是正确的,镜子里就是一个长6米宽3米的长方形。然后把这个镜子里面的长方形和镜子外面的长方形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边长6米的正方形了。陆同学补充道:这就符合我们在例1时的发现:当周长一定时,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的结论了。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效的挖掘了学生想问,敢问,乐问的问题意识。
诱导质疑,营造“问”的环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过程总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质疑的氛围和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敢想、敢问、敢交流。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时,我出示题目:王大叔用12根1米长的木条靠墙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之际,我拿了一份学生的作品展示:
此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份表格,你有什么疑惑吗?”
生1:题目中说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可4,4,4围成的是一个正方形,我觉得这组数据应该删除。
生2:我反对,4,4,4虽然围成的是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对呀,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这组数据需保留。还有什么疑惑?
这时,我瞧见平时成绩一般的小张同学有些犹豫的想举手,我轻声询问:小张同学,有什么疑惑可以提出来。
生:我还有一种可能是5,5,2。
这时立马有一些同学反对:5,5,2是不可以的,a怎么可以比b长呢?
师:a是否可以比b长呢?
这时的课堂静悄悄,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渐渐地有学生开始小声讨论,慢慢的同意了小张的观点。这时,我们班的学霸站起来说:我觉得小张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题目中没有规定a是短边,b是长边。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的质疑提问,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把课堂从“教授的场所”转变为“学习的场所”。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教材为学生搭建“问”的平台;鼓励想象,挖掘学生“问”的意识;诱导质疑,为学生营造“问”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能够轻松自如的参与,自由的交流思考,这种自由的交流又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万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