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大型工业集团建设特色产业集群
中国材料科工集团是国资委管理的大型企业之一。结合集团产业调整,2004年9月,中国材料科工集团与澳门恒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在北京望京开发区建设中材恒和科技园,力图打造国内一流的技术研发、产业孵化、生产加工一体化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科技园现已吸引集团内6家企业入驻,分别是中材恒和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中材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中材玻纤有限公司、中材建设有限公司、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有限公司、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6家公司的入驻,将为科技园新增20亿元的销售收入。另有8家企业已初步达成入驻协议,它们分别是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建材装备技术公司、中国建材技术对外经济合作公司、中国材料工业科工进出口公司、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烁光特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
实施“一个转变”的新做法
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和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是我国从事人工晶体材料和先进陶瓷材料方面研究与开发最大的单位,承担了大量国防配套新材料、“863”、“973”等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999年转制后,进入中国材料科工集团。
为解决研发与产业发展脱离的状况,最大限度地释放科研院所蕴藏的能量,2004年,中国材料科工集团推出了两院的改革方案:以山东工业陶瓷研究院控股的山东中博先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平台,以增资扩股的形式将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和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的存续资产经中介机构评估审计,并报国资委审批后进入中博先进材料股份公司,于2004年9月组建了“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材高新”)。
新组建的“中材高新”下设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两个国家级科研院所、3个事业部和3家高科技企业。
“中材高新” 将在北京投资 1.5亿元,在中材恒和科技园建设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4条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和先进陶瓷材料生产线;将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研发资源迁到北京,与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重组,同时联合清华大学新型陶瓷及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发中心;将原挂靠研究院的国家建材工业石材检测中心和国家建材工业陶瓷检测中心整合,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检测中心等。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科研院所以前通过剥离部分良性经营性资产改制出现的“一院两制”的体制结构矛盾,实现了由院所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的创新体制向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创新体制转变。
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机遇
面对在京国家级材料大集团的调整,北京市科委对中材恒和科技园的建设以及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改革给予了密切关注。关注的出发点就是结合北京材料产业的现状,探求材料领域“科技招商”的新模式和实施“一个转变”的新做法。
新材料中心对中国建材集团进行了调研,也看到了相似的情况:中国建材研究院并入中国建材集团的报告已由国资委报国务院审批。若获得国务院批准,中国建材集团将考虑以中国建材研究院为核心,整合集团内相关科研资源,建立中国建材集团技术创新体系;同时,中国建材集团正在酝酿整合集团内8个国家级建材质量检测中心的资源,成立面向市场,企业化运作的、综合的建材检测公司;中国建材集团还与房山区政府达成意向,在良乡工业开发区建设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在北京地区,像中国材料科工集团、中国建材集团这样国家级的大型材料产业集团有多家。这些大型产业集团通过1999年国家级院所的转制,吸纳了一批院所;近两年通过国资委的资产划拨和市场化的并购与重组,又吸纳了一部分大型科研院所和中型企业。当前,这些大的产业集团正处于快速扩张之后的调整与整合阶段。调整与整合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清主业、调整布局;二是整合集团内外科技资源,建立以产业集团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技术创新体系。这种形势,给北京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新材料中心应抓住机遇,加强与各大产业集团的沟通,利用北京的首都地位优势和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在这些产业集团的产业布局调整过程中,将适合在北京发展的“三高两少”的产业布局到北京远郊区,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同时,协助这些产业集团在建立以产业集团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创新体系过程中,充分利用和整合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
中国材料科工集团是国资委管理的大型企业之一。结合集团产业调整,2004年9月,中国材料科工集团与澳门恒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在北京望京开发区建设中材恒和科技园,力图打造国内一流的技术研发、产业孵化、生产加工一体化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科技园现已吸引集团内6家企业入驻,分别是中材恒和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中材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中材玻纤有限公司、中材建设有限公司、中国非金属矿工业有限公司、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6家公司的入驻,将为科技园新增20亿元的销售收入。另有8家企业已初步达成入驻协议,它们分别是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建材装备技术公司、中国建材技术对外经济合作公司、中国材料工业科工进出口公司、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烁光特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
实施“一个转变”的新做法
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和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是我国从事人工晶体材料和先进陶瓷材料方面研究与开发最大的单位,承担了大量国防配套新材料、“863”、“973”等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999年转制后,进入中国材料科工集团。
为解决研发与产业发展脱离的状况,最大限度地释放科研院所蕴藏的能量,2004年,中国材料科工集团推出了两院的改革方案:以山东工业陶瓷研究院控股的山东中博先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平台,以增资扩股的形式将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和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的存续资产经中介机构评估审计,并报国资委审批后进入中博先进材料股份公司,于2004年9月组建了“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材高新”)。
新组建的“中材高新”下设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两个国家级科研院所、3个事业部和3家高科技企业。
“中材高新” 将在北京投资 1.5亿元,在中材恒和科技园建设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4条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和先进陶瓷材料生产线;将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研发资源迁到北京,与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重组,同时联合清华大学新型陶瓷及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发中心;将原挂靠研究院的国家建材工业石材检测中心和国家建材工业陶瓷检测中心整合,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检测中心等。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中非人工晶体研究院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科研院所以前通过剥离部分良性经营性资产改制出现的“一院两制”的体制结构矛盾,实现了由院所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的创新体制向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创新体制转变。
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机遇
面对在京国家级材料大集团的调整,北京市科委对中材恒和科技园的建设以及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改革给予了密切关注。关注的出发点就是结合北京材料产业的现状,探求材料领域“科技招商”的新模式和实施“一个转变”的新做法。
新材料中心对中国建材集团进行了调研,也看到了相似的情况:中国建材研究院并入中国建材集团的报告已由国资委报国务院审批。若获得国务院批准,中国建材集团将考虑以中国建材研究院为核心,整合集团内相关科研资源,建立中国建材集团技术创新体系;同时,中国建材集团正在酝酿整合集团内8个国家级建材质量检测中心的资源,成立面向市场,企业化运作的、综合的建材检测公司;中国建材集团还与房山区政府达成意向,在良乡工业开发区建设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在北京地区,像中国材料科工集团、中国建材集团这样国家级的大型材料产业集团有多家。这些大型产业集团通过1999年国家级院所的转制,吸纳了一批院所;近两年通过国资委的资产划拨和市场化的并购与重组,又吸纳了一部分大型科研院所和中型企业。当前,这些大的产业集团正处于快速扩张之后的调整与整合阶段。调整与整合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清主业、调整布局;二是整合集团内外科技资源,建立以产业集团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技术创新体系。这种形势,给北京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新材料中心应抓住机遇,加强与各大产业集团的沟通,利用北京的首都地位优势和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在这些产业集团的产业布局调整过程中,将适合在北京发展的“三高两少”的产业布局到北京远郊区,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同时,协助这些产业集团在建立以产业集团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创新体系过程中,充分利用和整合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