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种自交和回交后代染色体和性状分离的研究

来源 :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z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八倍体小偃麦小偃693和普通小麦烟农15的六个不同杂种世代为材料,研究了自交和顺交对杂种后代染色体和性状分离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随自交和以烟农15为轮回亲本回交世代的增加,染色体数目逐渐减少,但回交比自交能使后代中偃麦草染色体丢失更快;回交后代PMCMI染色体构型较为简单,平均交叉结数减少,回交次数过多不利于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染色体发生遗传重组;自交和回交世代中小偃麦类型、中间类型和小麦类型出现
其他文献
用杂交、回交方法,将农林10号的矮秆是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Y1139F7中。和预期的一样,在不及R组染色体竽组的情况下,导入后的八倍体小黑麦种子饱满度并未下降,还略有提高。审利用直接导入法导
本研究选用不同甘蔗品种,以田间抗黑穗病鉴定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蔗芽形态学特性及芽鳞糖苷类物质含量与其对黑穗病抗性的关系,为甘蔗抗黑穗病育种提供参考.1 材料与
<正>Laser等在70年代就报道作物雄性不育花粉在发育过程中内膜及细胞器膜解体退化,但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生物体内活性氧过多积累,
本文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渍水时间根系的生理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渍水使根系质膜相对透性增大,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呼吸速率及根系活力下降;渍水过程中
采用限制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广泛比较了水稻野败不育系及其籼型保持系线粒体DNA酶切图谱。野败不育系与籼型保持系线粒体DNA在组成上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根据具有相同迁移位
<正>70年代以来即有小麦&#215;豌豆(张思文,1976),小麦与玉米(耿庆汉,1992)、水稻与玉米(段晓岚,1985;万文举,1992)等远缘杂交的报道(Dewet,J,1984).我们将豌豆花DNA 向小麦
以新合成的NAT配制成不同浓度(0.1,1.0,10,50mg.L^-1)的水溶液,对小麦进行浸种,水培幼苗和大田灌浆期叶面喷洒处理,以与NAT相同浓度的NAA作对比,研究了喷后一定时期小麦叶片生理活性和收割时籽粒千粒重,结果表明,NAT使
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单核早期的不育花药的线粒体呼吸速率和LOX活性分别较可育株低11.9%和5%,而单核晚期相应较可育株低18.4%和17.3%。花药发育从单核期至三核期,可育花药的AsA和GSH含量增高,而不
1992 ̄1994年在北京对华北6省市以及国外近年来育成的一些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每亩40万穗左右,亩产400kg的条件下,决定籽粒产量的最重要性状是千粒重;而决定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是
考虑二阶常微分方程x″+f(t)x=0,t≥a,(1)假设应用Riccati方法得到方程(1)的主解(principal solution)的一个渐近积分并研究其副解(nonprincipal solutions)的三种不同的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