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大背景中,一些全新的理念终于彻底的改变了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也被带领到了一个自由、开放、活跃的新空间。然而,我们看到的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大多都遇到了这样的困惑:学生面对着经典之作,却频频出现了兴味索然的现象;对于老师的提问,他们却三缄其口。原因何在?是我们的学生都不爱阅读吗?还是问题最终出在教者身上?我们语文课是如何进行教学的?我们的阅读教学,是真正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真正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吗?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够让高职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呢?这是每一位高职语文老师需要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难题。
一 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之上,阅读教学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居高临下的控制将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全部掩埋。课堂上,“读”的方式仅限范读、听录音读或学生自读,至于学生究竟听得怎样,读得如何,教师并不关心,紧接着就是机械的课文讲解,学生根本没有消化理解吸收的时间。课堂之上没有了互动与参与,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使得阅读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学生厌学、厌读的误区。
那么,课外阅读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由于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丧失,造成了绝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有的学生读一点书,多半读的也都是武侠、言情小说、娱乐杂志和漫画书。总的看来,学生课上及课下的阅读状态实在令人堪忧,学生没有阅读兴趣,就无从谈起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二 造成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原因
(一)职业教育中对文化课的认识偏误
在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学习而轻视文化课学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最多的是来源于用人单位招聘时的态度,这种只注意招聘者特长的表现,而忽视其他基础素质的用人机制,无形之中,改变了学生、家长、甚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对于文化课的认识,学生也将语文学科进行了从“主角”到“配角”的转换。以职业特色为本,打造学生的职业特长,在职业教育学校中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辅助特色专长而开展的文化课,也不应被忽视,毕竟这是摩天大厦的基石与砥柱,只有“地基”打的足够牢靠,特色专长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完善与发挥。
(二)教师的教学偏误
许多高职语文教师自身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注重精讲细练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从讲要点到讲难点,从讲重点到讲特点的精讲细练,使文章的人文情怀被四分五裂。“教师绘声绘色口若悬河,学生傻听傻记呆若木鸡”这幅对联就是现行高职语文课堂的真实写照,而正是这样的课堂,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低下。
(三)学生自身素质偏低
目前,高校的扩招直接影响到了高职学校的生源。总的来说,在高、初中文化基础中等偏下的学生大多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毋庸置疑,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们的基础薄弱的确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影响,但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教师,此时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因材施教、引导拓展都会转变当前的教育局面。
三 高职语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端正对语文课的认识
语文学科素来有“百科之母”之称,不仅仅为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多的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学习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文化基础的作用,高职院校不仅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基础学科——语文的意义不言而喻。学校和老师则应该大力向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宣传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纠正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偏误,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语文对于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社交都有重要的意义,而阅读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之本、重中之重”,对于知识的获得,也多半是由阅读实现的。只有学生、家长及社会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提高了,那学生对于阅读的态度自然就会改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重要动机。因此,兴趣是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最根本的动力,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主动探究事物。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才能让高职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勤读乐读呢?这就需要高职语文教师正视教育主体的特殊性,高职的学生普遍存在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在面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的同时,更应该积极的找寻出路,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态度,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开放的、轻松的、愉快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前,可以通过一定的视频材料激趣导入,让学生对《红楼梦》整体把握的同时,产生阅读兴趣。再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一定的比较阅读训练,引入竞争机制,以小组为单位,找寻两篇文章异同,学生在课堂上逐渐找寻到自信与肯定,便能逐渐使学生从厌学到乐学,从被动记忆到主动探究,从不愿读到乐于读,并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
(三)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不同的书籍、文章,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这里,我主要想总结一下针对于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的阅读方法:
1 诵读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更注重的是中心思想和字、词、句的分析讲解,往往忽视了吟诵的意义,忘却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读”是学习语文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然而课堂之上,教师大量的理论分析讲解,占据了学生读的权力,学生读的少,甚至是不读,那么再精彩的分析讲解也无法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得来的感受与体会。因此,课前的预读,课上有选择的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默读,课后的再读等方式,都是极有必要开展和进行的。学生通过充分的诵读,对文章就有了自己初步的判断和了解,那么在这之后,教师引导性地讲解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2 标记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部分都需要学生采用精读的方法,需要学生做细致的推敲揣摩,使学生养成以各种符号做标记的习惯,对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用“…”标注重要语句;用“…”标注关键词或重要短语;用“//"标注重点段落;用“?”标注疑问处;用“!”标注感悟处等等,养成在空白处标明简要的眉批、旁批、尾批,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好词佳句,并于课后写读后感的习惯。表面看似繁琐的标记,实则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他的好处——便于应用时查找;便于记忆重点内容;便于省时再阅读;便于提高分析判断事物能力;便于提升思想认识水平。马克思在读书时一直都采用这种方法。在《忆马克思》一文中曾记录:“他常折叠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空白处作满记号。画横线的方法使他能够非常容易地在书中找到需要的东西。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3 吸收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文本思想的兼容与吸收,课文中人、事、物、景的描写无一不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吸收过程,实际上就是借助于自己的思想来消融作者在作品中渗入的思想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复述练习,例如按照文章原意做全面细致的详细复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扼要复述;改变视角、题材或人称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复述,都可以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其更好地消化吸收文本内容。
(四)体现高职语文阅读特色
高职语文阅读与高中语文阅读存在很大的区别,高职的语文阅读课堂更注重了实际应用的内容,比如高职课本中基本上每一单元都会穿插有实践单元,包括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写应聘书、如何准备面试材料等等,这对学生的求职是最直接的帮助。可是对于这样的实践单元,却并没有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往往在课堂上让学生随便读读,草草了事。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的阅读教学。例如,在班级开展应聘大会,将与应聘相关的材料事先交与学生阅读,学生自主探究应聘时应注意的体态礼节、问题回答以及应聘材料的准备等内容,然后再进行模拟应聘。这种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充分调动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石仙.丰富和提升思想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语文学刊,2009(6):148-149.
[2]黄高才.大学语文[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彦.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7):108-109.
[4]吴秋霞.高职语文教学阅读训练浅谈[J].科技资讯,2011(3):193.
一 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之上,阅读教学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居高临下的控制将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全部掩埋。课堂上,“读”的方式仅限范读、听录音读或学生自读,至于学生究竟听得怎样,读得如何,教师并不关心,紧接着就是机械的课文讲解,学生根本没有消化理解吸收的时间。课堂之上没有了互动与参与,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使得阅读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学生厌学、厌读的误区。
那么,课外阅读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由于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丧失,造成了绝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有的学生读一点书,多半读的也都是武侠、言情小说、娱乐杂志和漫画书。总的看来,学生课上及课下的阅读状态实在令人堪忧,学生没有阅读兴趣,就无从谈起如何开展阅读教学。
二 造成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原因
(一)职业教育中对文化课的认识偏误
在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学习而轻视文化课学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最多的是来源于用人单位招聘时的态度,这种只注意招聘者特长的表现,而忽视其他基础素质的用人机制,无形之中,改变了学生、家长、甚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对于文化课的认识,学生也将语文学科进行了从“主角”到“配角”的转换。以职业特色为本,打造学生的职业特长,在职业教育学校中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辅助特色专长而开展的文化课,也不应被忽视,毕竟这是摩天大厦的基石与砥柱,只有“地基”打的足够牢靠,特色专长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完善与发挥。
(二)教师的教学偏误
许多高职语文教师自身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注重精讲细练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从讲要点到讲难点,从讲重点到讲特点的精讲细练,使文章的人文情怀被四分五裂。“教师绘声绘色口若悬河,学生傻听傻记呆若木鸡”这幅对联就是现行高职语文课堂的真实写照,而正是这样的课堂,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低下。
(三)学生自身素质偏低
目前,高校的扩招直接影响到了高职学校的生源。总的来说,在高、初中文化基础中等偏下的学生大多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毋庸置疑,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们的基础薄弱的确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影响,但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教师,此时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因材施教、引导拓展都会转变当前的教育局面。
三 高职语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端正对语文课的认识
语文学科素来有“百科之母”之称,不仅仅为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多的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学习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文化基础的作用,高职院校不仅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基础学科——语文的意义不言而喻。学校和老师则应该大力向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宣传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纠正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偏误,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语文对于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社交都有重要的意义,而阅读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之本、重中之重”,对于知识的获得,也多半是由阅读实现的。只有学生、家长及社会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提高了,那学生对于阅读的态度自然就会改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重要动机。因此,兴趣是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最根本的动力,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主动探究事物。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才能让高职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勤读乐读呢?这就需要高职语文教师正视教育主体的特殊性,高职的学生普遍存在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在面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的同时,更应该积极的找寻出路,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态度,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开放的、轻松的、愉快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前,可以通过一定的视频材料激趣导入,让学生对《红楼梦》整体把握的同时,产生阅读兴趣。再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一定的比较阅读训练,引入竞争机制,以小组为单位,找寻两篇文章异同,学生在课堂上逐渐找寻到自信与肯定,便能逐渐使学生从厌学到乐学,从被动记忆到主动探究,从不愿读到乐于读,并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
(三)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不同的书籍、文章,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这里,我主要想总结一下针对于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的阅读方法:
1 诵读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更注重的是中心思想和字、词、句的分析讲解,往往忽视了吟诵的意义,忘却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读”是学习语文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然而课堂之上,教师大量的理论分析讲解,占据了学生读的权力,学生读的少,甚至是不读,那么再精彩的分析讲解也无法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得来的感受与体会。因此,课前的预读,课上有选择的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默读,课后的再读等方式,都是极有必要开展和进行的。学生通过充分的诵读,对文章就有了自己初步的判断和了解,那么在这之后,教师引导性地讲解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2 标记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部分都需要学生采用精读的方法,需要学生做细致的推敲揣摩,使学生养成以各种符号做标记的习惯,对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用“…”标注重要语句;用“…”标注关键词或重要短语;用“//"标注重点段落;用“?”标注疑问处;用“!”标注感悟处等等,养成在空白处标明简要的眉批、旁批、尾批,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好词佳句,并于课后写读后感的习惯。表面看似繁琐的标记,实则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他的好处——便于应用时查找;便于记忆重点内容;便于省时再阅读;便于提高分析判断事物能力;便于提升思想认识水平。马克思在读书时一直都采用这种方法。在《忆马克思》一文中曾记录:“他常折叠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空白处作满记号。画横线的方法使他能够非常容易地在书中找到需要的东西。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3 吸收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文本思想的兼容与吸收,课文中人、事、物、景的描写无一不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吸收过程,实际上就是借助于自己的思想来消融作者在作品中渗入的思想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复述练习,例如按照文章原意做全面细致的详细复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扼要复述;改变视角、题材或人称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复述,都可以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其更好地消化吸收文本内容。
(四)体现高职语文阅读特色
高职语文阅读与高中语文阅读存在很大的区别,高职的语文阅读课堂更注重了实际应用的内容,比如高职课本中基本上每一单元都会穿插有实践单元,包括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写应聘书、如何准备面试材料等等,这对学生的求职是最直接的帮助。可是对于这样的实践单元,却并没有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往往在课堂上让学生随便读读,草草了事。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的阅读教学。例如,在班级开展应聘大会,将与应聘相关的材料事先交与学生阅读,学生自主探究应聘时应注意的体态礼节、问题回答以及应聘材料的准备等内容,然后再进行模拟应聘。这种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充分调动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石仙.丰富和提升思想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语文学刊,2009(6):148-149.
[2]黄高才.大学语文[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彦.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7):108-109.
[4]吴秋霞.高职语文教学阅读训练浅谈[J].科技资讯,2011(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