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语言最明显承载文化信息,翻译与语言文化密不可分。由于语言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翻译过程中不考虑语言的文化因素,翻译就无从谈起。译者应当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性,在翻译中充分理解和把握语言深层的文化内涵,让翻译真正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它拥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意味着一种文化能被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而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所以特殊的文化特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翻译。原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翻译的完全等同的局限性几乎都是由两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造成的,并且怎样表达文化意义通常是翻译中的难事。
一、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说”一词,英语有“say ,speak ,tell ”等,这些词可以表达不同情况下“说”的意思。这样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前加副词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嘟嘟囔囔地说。
表示颜色的词语同样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其所蕴涵的意义也有很多不相吻合的地方。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蓝色(blue),在英美文化中常意味着“忧郁、伤感”。例如:in a blue mood,having the blues均指“忧伤”,a blue fit指极其愤怒;蓝色在汉语中象征着温和、平静、清新、静谧,并无伤感之意。
在表示感谢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当别人问我们是否要喝点或吃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eat?),我们常常本能的客气一番,回答:“麻烦您了”、“不用了”等。但是若依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如果想要,就毫不犹豫说“Yes,please.”;若不想要,直接说“No,thanks.”就可以了。这也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直率。
(二)、历史文化的差异
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对民族文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地壳变迁、民族迁徙、民族的征服与同化和民族之间的战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四百多年,英语习语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等都是这段历史文化的影子,如果对历史文化不熟悉,在翻译中就会遇到很多困惑。
汉语中的“鸿门宴”应译为Hong 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若不了解中国楚汉相争时的历史背,景可能会直译为Hong men Feast ,此译法就会令西方人士莫名其妙,不能确切理解。我们只有在熟悉这些习语中具有的浓厚民族、地方色彩的文化知识后,才能找到让读者准确理解的表达方式。
(三)、宗教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传统是在基督教文化中得以整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了解基督教文化,才能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在西方,宗教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毫无疑问,宗教对英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特别是作为西方第一大宗教的基督教的圣书《圣经》对英语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如:If you are late again, the boss will call Rais Cain.如将此句直译成“如果你再迟到,老板就要把该隐叫起来了”就有些莫名其妙了,不知道“迟到”与“叫起该隐”有何联系。实际上,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供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嫉妒,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因此,在英语中“Cain”就表示脾气暴躁、开始发火的意思。
又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译成为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似乎神形兼备,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但由于两者存在着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了西方基督徒之嫌。严格地说此例中的“天”与”God 并不完全对应,笔者认为用 heaven”来代替”God"更忠实于原文。
(四)、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有着不同的态度或表达方式。比如,汉语中,“东风”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草长莺飞;而“西风”则正好相反,有一种砭人肌骨的味道。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便是例证。然而英语的情况却与汉语不同。我们会读到Samuel Butler的“biting east winds”(刺骨东风);关于西风,则有John Masefield的“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 。两种风在两个语言中的味道截然相反。这就是地域差异所造成的。
二、小结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着极大影响。通过从思维、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本文得出翻译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翻译很难跨越文化的障碍。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reck 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还要学习历史、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沟通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的交际工具。翻译也是如此,译者不能刻意追求词句的等值,拘泥于字面意义,要力求把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与文化的真正涵义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陈明娟.语际翻译与异质文化”《山东外语教学》,1996年第3期
[2]马艳华,董敏.《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处理》 〔J〕.商业视角, 2008年537期.
[3]http://wenku.baidu.com/view/e0e5670abb68a98271fefa1f.html2011/7/2.
[4]连颖.《论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J〕. 宁德师专学报,2009年第3 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它拥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意味着一种文化能被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而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所以特殊的文化特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翻译。原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翻译的完全等同的局限性几乎都是由两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造成的,并且怎样表达文化意义通常是翻译中的难事。
一、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说”一词,英语有“say ,speak ,tell ”等,这些词可以表达不同情况下“说”的意思。这样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前加副词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嘟嘟囔囔地说。
表示颜色的词语同样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其所蕴涵的意义也有很多不相吻合的地方。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蓝色(blue),在英美文化中常意味着“忧郁、伤感”。例如:in a blue mood,having the blues均指“忧伤”,a blue fit指极其愤怒;蓝色在汉语中象征着温和、平静、清新、静谧,并无伤感之意。
在表示感谢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当别人问我们是否要喝点或吃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eat?),我们常常本能的客气一番,回答:“麻烦您了”、“不用了”等。但是若依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如果想要,就毫不犹豫说“Yes,please.”;若不想要,直接说“No,thanks.”就可以了。这也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直率。
(二)、历史文化的差异
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对民族文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地壳变迁、民族迁徙、民族的征服与同化和民族之间的战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四百多年,英语习语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等都是这段历史文化的影子,如果对历史文化不熟悉,在翻译中就会遇到很多困惑。
汉语中的“鸿门宴”应译为Hong 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若不了解中国楚汉相争时的历史背,景可能会直译为Hong men Feast ,此译法就会令西方人士莫名其妙,不能确切理解。我们只有在熟悉这些习语中具有的浓厚民族、地方色彩的文化知识后,才能找到让读者准确理解的表达方式。
(三)、宗教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传统是在基督教文化中得以整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了解基督教文化,才能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在西方,宗教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毫无疑问,宗教对英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特别是作为西方第一大宗教的基督教的圣书《圣经》对英语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如:If you are late again, the boss will call Rais Cain.如将此句直译成“如果你再迟到,老板就要把该隐叫起来了”就有些莫名其妙了,不知道“迟到”与“叫起该隐”有何联系。实际上,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供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嫉妒,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因此,在英语中“Cain”就表示脾气暴躁、开始发火的意思。
又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译成为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似乎神形兼备,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但由于两者存在着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了西方基督徒之嫌。严格地说此例中的“天”与”God 并不完全对应,笔者认为用 heaven”来代替”God"更忠实于原文。
(四)、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有着不同的态度或表达方式。比如,汉语中,“东风”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草长莺飞;而“西风”则正好相反,有一种砭人肌骨的味道。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便是例证。然而英语的情况却与汉语不同。我们会读到Samuel Butler的“biting east winds”(刺骨东风);关于西风,则有John Masefield的“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 。两种风在两个语言中的味道截然相反。这就是地域差异所造成的。
二、小结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着极大影响。通过从思维、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本文得出翻译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翻译很难跨越文化的障碍。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reck 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还要学习历史、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沟通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的交际工具。翻译也是如此,译者不能刻意追求词句的等值,拘泥于字面意义,要力求把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与文化的真正涵义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陈明娟.语际翻译与异质文化”《山东外语教学》,1996年第3期
[2]马艳华,董敏.《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处理》 〔J〕.商业视角, 2008年537期.
[3]http://wenku.baidu.com/view/e0e5670abb68a98271fefa1f.html2011/7/2.
[4]连颖.《论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J〕. 宁德师专学报,2009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