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ergh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诗歌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种重要文体,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美育因素。要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教师可充分挖掘并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中潜在的语言艺术美、画面意境美、哲学艺术美。使学生在古代诗歌的学习中感知美、理解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古代诗歌;审美教育;哲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67-01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教学活动中又无处不包含着美育因素。因而语文可以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学科。古代诗歌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大多文质优美,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因而要在语文学科渗透审美教育,可以把古代诗歌教学作为一个突破口,充分挖掘古代诗歌中潜在艺术美,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这些诗歌,并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艺术美,这样就会较好地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那意境深远、形象鲜明、格调高雅的古代诗歌的学习中感知美、理解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语言艺术美
   古代诗歌是用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古代文人又非常注重“炼字”,因而古代诗歌中处处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彩。
   首先,古代诗歌的语言有精确凝炼之美,十分传神。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第一句写得恢弘阔大。“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孤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风正一帆悬”一句写小景己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仍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人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如此“炼字”,美哉!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 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后两句直抒天涯游子之悲。整首小令,景色与情思相融,确实不愧为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美文。
   其次,古代诗歌有节奏韵律美。古代诗歌往往可和乐吟诵或歌唱,因而诗人总要细心“炼句”,力求达到一种内在的节奏美。古代诗歌又十分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诗作多流转圆润。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二、四、六、八句中的“低”“泥”“蹄”“堤”四字押“i”韵,韵脚响亮,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韵律美。
   二、画面意境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诗中有画”之名篇当首推王维之作。《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伟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这幅画的远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扰,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至塞上》上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长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构成一幅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
   三、哲学艺术美
   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抱负等融入景物,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表现出深厚的哲学艺术美。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不见了。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进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这首词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哲学艺术美,让我们感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品中的人生哲学。如此古代诗歌给予我们的是哲学的启迪,艺术的熏陶。
   总之,古代诗歌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因素,只要我们带着一双充满美感的眼睛认真钻研,潜心挖掘,就可以找出每首古代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从而为实施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打开一扇美的窗户。
  
  【作者简介】徐跃平,学历:本科,学位:教育学学士,职称:中学一级,职务:政教主任。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分析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降压对老年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观察对象设定为100名,于研究期内(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从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伴冠
目的:观察并分析刺络拔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后其上肢屈肘痉挛状态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患有上肢屈肘痉挛后遗症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
目的:针对产妇产后出血治疗,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观察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到2020年4月,研究对象为院内产后出血产妇,共计84例.双盲法对患者分组,对照组42例,
目的:通过对儿童孤独症患者进行利培酮治疗,探讨其疗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46例儿童孤独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