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像的认知研究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sh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中,音乐元素总是伴随着视觉元素和故事元素展开的。电影音乐元素的层级结构往往被诸如对话、音效等音乐外声音元素破坏,其表面的统一往往被整个电影的布局削弱。所以,用于分析西方古典音乐的技巧往往很难有效地运用于分析电影音乐。
  语用学的发展,尤其是关于隐喻的研究,使得其研究已经超越了语言学范畴,进入到更广阔的感知和认知领域。对于电影音乐的理解类似于我们理解隐喻的认知过程。[1][2]本研究旨在探讨电影音乐如何通过隐喻加工把视觉元素或故事元素映射到听觉传媒上。
  一、 認知理论述要
  隐喻是指在两个不同成分之间的比较关系。通常把这两个成分命名为:始源域和目标域。我们对于隐喻的理解依赖于我们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突出其相似性。我们通过把始源域的一部分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上,从而架构两域之间的相似性。据此,莱克夫和詹森认为:“隐喻的本质特征是借用一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3]他们认为隐喻思维是人类认知加工的基础,数个同类的语言隐喻可以归入某种更加包罗万象的概念隐喻范畴之中。例如:“您在浪费我们的时间。”“我在她身上投入了很多时间。”“您这些日子是如何过的?”以上例子都可以范畴化为概念隐喻“时间是金钱”。我们把时间这一概念理解为具有金钱的属性、功能和价值。在概念隐喻理论中用“A IS B”表示,其中A是目标域,B是始源域;目标域较抽象,始源域较具体,隐喻映射是从较具体的始源域投射到较抽象的目标域。[4]
  为了揭示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基础的相似性,詹森继续发展了意象图式理论。他认为诸如意象图式的涉身概念可经过系统扩展后提供结构给较抽象的概念或概念域,意象图式可以充当隐喻映射的始源域。意象图式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可以充当其他概念的基础。因为,意象图式派生于我们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人类自身的基本客观体验产生了意象图式;反过来,意象图式又为许多抽象概念的隐喻引申提供结构理据。所以,意象图式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为隐喻映射提供具体理据。[5] [6]
  二、 电影音像中的隐喻
  《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是米高梅电影公司于1939年制作的动画片,该片以闹剧为特色,描绘了一对水火不容的猫、鼠——汤姆和杰瑞之间的对战,片中的汤姆经常使用狡诈的诡计来对付杰瑞,而杰瑞则时常利用汤姆诡计中的漏洞逃脱他的迫害并给予报复。
  在影片中,音乐元素总是伴随着视觉元素和故事元素展开的。但是,揭开这些不同范域元素之间的关系,依赖于我们对于它们之间的某些相似性进行识解和凸显的能力。可以把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关联用莱克夫和詹森提出的概念隐喻模型A、IS、B表示。通过揭示基于线性意象图式的两域之间的关系,分析该片中不同感知域之间的隐喻映射关系。
  例如:线性意象图式通常代表在一维空间上连续不断且彼此连贯的质点,而由此构成的简单隐喻主要就是依赖以线性意象图式为基础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联。[7]节选自《猫和老鼠》的以下三段关于在不同感知之间进行映射的隐喻样例,属于概念隐喻“垂直空间运动是基音频率波动”。在这个概念隐喻中,向上的运动即基音频率的提高,向下的运动即基音频率的降低。
  (一)第1集《甜蜜的家》。剧情不是描绘一个物体或人物的向上移动,而是通过一个(虚拟)镜头迅速抬升来表现猫汤姆用双手捧着的高高的一摞子盘子。这个片段的配乐运用了一长串上行的半音阶和衔接紧凑的节奏,一直演奏到老鼠杰瑞出现在盘子的最顶部。
  (二)第3集《圣诞节》。描写了杰瑞跳到一根糖果棒上,边沿着棒子慢慢滑落边细细舔食品尝,品尝一遍还不满足,所以杰瑞继续爬上去再次至上而下舔食一遍。配乐运用弦乐奏出了一个下行的半音阶和两个反向小滑音来表现杰礼在糖果棒上从上滑下,然后再爬上并滑下的运动。尤其,这里弦乐运用了滑音来演奏,使得所表现的老鼠杰瑞这个形象更加风趣、乐观,乐曲也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富有表现力。
  (三)第11集《扬社鼠》。表现的是老鼠杰瑞从一架飞机上降落,在下降的中途借助以胸罩临时充当的降落伞作短暂的停留。这段视频的配乐通过一个下行的半音阶,按顺序多次演奏,并在其间插入一拍休止的停顿表示下落中间的短暂停留。而且,在下行半音阶的最前面出现了一个颤音,表现了杰瑞在空中的停滞。
  结语
  本文分析了诸如基音、节奏等电影音乐中的线性参数类比视觉元素中的垂直运动,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了在电影中配乐和其他元素是如何通过隐喻相互作用的。[8]我们认为,把莱克夫和詹森的概念隐喻理论可以有效地运用于分析电影音乐,这种有效性取决于电影音乐的结构特点的凸显和识解。
  参考文献:
  [1]张松松.汉语起始动词认知研究前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2017-04-18.
  [2]张松松.语言符号观的认知视角研究[J].中国外语,2014,(2):46-53.
  [3]Lakoff,G.,
其他文献
饮食文化在电影中的呈现模式随着电影的诞生并一以贯之。电影的开拓者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拍摄的电影《婴儿的午餐》,也开创了在电影中展现饮食文化的先河,将电影摄像机以受众的视角对准了一家三口共进午餐的场景。之后电影大师卓别林的默片《摩登时代》则出现了让人赏心悦目、滑稽可爱的自动喂食机,在他的电影《淘金记》中则将皮鞋作为饕餮大餐,卓别林借用这两部电影中的饮食来表达情绪和进行叙事。而1959年拍摄的中国电
《起跑线》是由萨基特·乔杜里导演、伊尔凡·可汗、萨巴·卡玛尔等人主演的教育题材影片。影片以印度现实社会中的教育问题为背景,以服装店夫妇费劲心思送女儿进顶尖私立学校读书为叙事主线,涉及教育、公平、贫富差距等诸多内容。期间,形体表现元素的应用是《起跑线》的一大亮点,其促使影片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人物动作更具合理性,并由此展示出影片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不断拓展影片的深度与广度。  一、 形体表现元素与思
神话学大师坎贝尔坚持“单一神话”的信念,相信神话事实上不过是一个“元神话”,一切神话都是同一个神话的展现,暗含着普遍性的自我转化。因此,神话是一种象征,一个隐喻,它通过“诸神大变形”对应、创造着一切时代的神话愿景,将之置于永恒的神话起源带里。“在这个起源带里,用来表达不变真理的那些隐喻将会获得重构,以符合我们时代的需要,而从它们那里,我们也将获得勇气,‘欢欢喜喜参与世间的愁苦’。”[1]以之考察中
互文性是保加利亚籍法国著名女性学者克里斯达娃率先提出的,最初仅特指针对文本创作与文本研究的一种技巧性学术术语[1],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术语,却给学界带来了一场理性革命。以这种互文性技巧制作的《朗读者》一片,改编自获得多项世界顶尖文学奖项的德国学者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一书。对《朗读者》这部影片的互文表述策略加以深入探析,从中可汲取中国电影互文式创作的启迪,同时,更能从中针对后现代影视互文理论
在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中,影像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介,电影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同时参与文化符号的解码和编码。电影的编码过程是不同文化符号之间信息的功能转换,其根本属性是文化传播。霍尔认为,编码与解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意义是由接受者制造的,在传播交流过程中编码者与解码者各有一个也许互不相同的“意义结构。”[1]霍尔模式中对编码/解码过程的解读是一个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受操作
[摘要] 《野草莓》这部影片以一个死亡预兆的梦境作为情绪开端,向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爱与生命的故事。梦与现实交错展开的一条旅途,终点通向代表着终身成就奖的领奖会场。中途发生的事情与老旧的记忆(梦境)交缠,主人公伊萨克对人生和爱的反思,在面对终极的人生价值评估面前,面对人生的终点面前袒露出了最直白的恐慌,执著的爱,残酷的不爱,和孤寂苦闷。  [关键词] 《野草莓》 伯格曼 角色分析  《野草莓》这部影
由宋晓飞、董旭执导的国产喜剧电影《情圣》在上映之前的宣传期,人们纷纷批评这部电影片名的烂俗。但是看过电影的观众却发现,《情圣》贴近生活的剧情、直戳痛点的道德审视、演员表演的精准到位,使得这部中低成本电影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并成为彼时中国喜剧电影的一匹票房黑马。《情圣》改编自吉恩·怀尔德自编自导自演的美国电影《红衣女郎》,看过《红衣女郎》的观众自然抱着挑剔的眼光看待这部电影。虽然整部电影的主要剧情和《
《看车人的七月》上映于2005年8月,是由安战军执导,范伟、陈小艺、赵君等主演的一部都市喜剧片。该片讲述了离异的看车人杜红军将要和花店店主小宋结婚时,刚出狱的小宋的无赖丈夫刘三几次三番蛮横搅局,最后杜红军忍无可忍蓄意报复,最终酿成大祸的故事。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看车人的七月》将现实引入艺术,呈现出现实的艺术性,将艺术以日常化的形式铺叙。影片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用平实的眼光剖析普通市民的生
引言  论及民族电影,目前国内研究领域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划分,广义的民族电影是指包含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在内的中国电影整体;狭义的民族电影实际上专指“少数民族电影”,为避免“汉族中心”意味,遂省去“少数”二字。广义的民族电影内涵过于庞大,不利于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本文沿用陈宇教授对“民族电影”的内涵限定:“专指反映非主流族群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之电影。”[1]这一概念在内容上强调了少
一、 身体——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的呈现  身体是人生命的基础,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存在,是人体美的最直接的感性展现。社会通过文化的调节与规范,作用于身体,强加给身体以文化的意蕴,身体也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存在,承载着美学下的青春欲望。  (一)“美妞”的青春形象  作为青春小清新的象征,白百何这个名字既是审美文化的符号,也是一种象征的符号,引发观众的审美知觉,就像我们看到落叶飘零的秋景会引起萧瑟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