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vi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程中充分发掘审美教育,既能够有效解决审美教育在我国教育现状中的一些问题,也促进语文学科教学走向深入,真正达到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课程;素质教育
  
  
  以塑造完人、健全人格为重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进多年,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题中之义,更是健康完整的人格的必需养料。如果说素质教育给人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审美教育则侧重于给人以美的启迪,关照着人性发现美、感悟美的本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文课程中的美育使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教育的多功能和综合性质,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程肩负着美育的使命。
  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围绕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美育的具體任务和要求。大致说来,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要求逐步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阅读方面,要求感受语文之美,逐步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的欣赏方式和初步的欣赏能力,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熏陶;在写作方面,要求感情真挚,努力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口语交际方面,能够逐渐注意自己和对方说话的表情和语气,并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综合性方面,能够随着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开展一些相对独立的评赏活动。美育维度贯穿在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中,构成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二、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功能
  语文课程审美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表现为:
  1、对智育发展起促进作用。现代科学证明:人脑两半球都具有高级智力功能,开发和拓展右大脑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美育。通过一系列的美的熏陶能有效地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首先通过审美教学能不断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层。一个人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通过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借助于文学艺术等。艺术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有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欲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追求获得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
  2、还能有效地培养、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审美教育对非智力的发展同样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兴趣首先容易被美的东西激活,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追求欲望。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把爱美发展为理解美、学习美,从而去创造美。可以说,崇高的人生理想、坚定的信念、刚强的毅力等都是建筑在审美素质上。
  三、语文课程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育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它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给学生以人类的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理想的审美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认识的发展与审美情感发展共同构成个性的和谐。明智的教师深谙“以美启真”的道理,同时,又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性的发展。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融入审美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双方作为“人的本质的最完美的体现”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审美教育应以人为本,从而唤起每个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使教育在一种 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以完成。所以审美教育的关键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爱每一个学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而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这方面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有:
  1、教师以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师职业道德概括为一句话:为人师表。这个“表”并不是仅指渊博的学识,还指德行举止,率先垂范。以美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用美的形象影响学生,才能真正堪为人师。美的形象,既包括教师课堂上端正、大方、得体的仪表,又包括自然、适当、和谐的教态,还包括清晰、适度、文雅的语言,工整、规范、美观的字迹以及简明、科学、醒目的板书,更包括展示在学生面前的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言行一致的处事原则,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热情、公正、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等等。总之,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完美和谐、自然得体 、生动可敬的形象,学生耳濡目染的一切全是令人愉悦的。受其熏陶,自然便会仿之效之,成为一个美的主体。
  2、让学生认识到多样的美。“雪融化了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而语文审美教育中这类问题很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教师经常把语文中的“朦胧性”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于学生,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应有的判断力,从而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丧失自我。当然,给学生创造自主的空间,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生理、思维等特点进行,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3、鼓励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教师们可以在课堂的五分钟时间,向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审美感受,同时倾听学生们的感受、抒发自己的对美的感受。例如,笔者曾经启迪学生们关于“坐火车路上的美”,有学生说,在火车上看外面的风景很美,有平时看不到的辽阔、广大的美感;有的说,夜里,火车窗外点点的灯光映衬人的面庞很美;有的说,给身边没有座位的乘客让座的人很美,因为他体贴善良……有了发现,才有创造,多让学生进行自觉的个体感悟,才会使他们拥有生命活力。让他们快乐,有兴趣并保障个体表现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让他们相对自由地按自己的个性去理解、表达和创造,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保证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的语文审美教育才能帮助学生以一切可能去实现自己,使他们成为发展变化的主体,挖掘他们的潜能。同样,这才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努力实现人生境界的超越。
  4、语文审美教育应给学生提供发现美,创造美的机会。人的需要从根本说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语文需要发现,唯有发现才能悟出语文,才能达到语文的理想境界。无论是文章还是文学作品,充满了审美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用他们的情感去体验去感悟其中的审美内容,语文课程中“像刚落地的娃娃”,新,“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一样美,“像健壮的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明媚的春光,寸寸都是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愫,“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要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的夙愿(《生命的意义》),句句都是启迪学生的良知,句句都是对美的描述和热爱,让学生们纯真的心灵懂得美的震撼,更加热爱生活、增加自信。
其他文献
一、背景  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人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的变革带来了机遇。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由于科技含量高、应用性强,决定了它是教育事业中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方式,引发了整个教育观念的巨大改变。幼儿教育的现代化正顺应着这个时代的潮流而飞速地发展。幼儿教育的现代化,除了教
期刊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创新教育的研究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
期刊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是开展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动画(MOVIE)、声音(SOUND)、视频(VIDEO)等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无疑成了倍受教师青睐的一个方向。而生物课的特殊性,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的教学,单靠教師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生物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生动性。  关键词: 多媒体 优化信息密度 抽象 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运用现代多媒体(如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进行
期刊
现在,国内各级各类学校都为解决面向21世纪的生存问题积极创新,努力改革。在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人们只有通过贯穿一生的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适应从某一工作岗位上或转岗再就业的要求。  一、多媒体优化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多媒体优化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把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
期刊
摘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坚定、热情、向上的情感,并且表里如一,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教材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增力情感,激励学生奋进向上。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实施方法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内心体验。所谓
期刊
摘要: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它能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加强实验是物理教育的本质,符合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
期刊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运用信息技术非常重要,要提高认识,创新模式,综合运用创景导入、设疑引探、模拟启导、网络教学等方式,同时,要防止陷入误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
期刊
摘要:要有效地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真正达到课文教学的预期目标,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探究,积极进取,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使小学教育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主体 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期刊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它的本质变化就是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倡导: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变。随之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师生关系已经开始形成。但是,由于过去“师道尊严”的影响较深,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现在的师生关系许多方面与新课程要求不相适宜,比如师生伦理、情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