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旭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礼若竹,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本文根据其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明显加快的今天,思想库走向世界是必然选择,并将更为有力地推动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对外开放的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们总结当前全球思想库呈现出来的国际化趋势,回顾中国思想库“走向世界”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一些需要破解的主要问题。
一、全球思想库的国际化趋势
总结起米,全球思想库的国际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研究领域的国际化、交流活动的国际化、组织结构的国际化和影响力的国际化。
(一)研究领域的国际化
研究领域的国际化主要是指思想库开展研究工作的内容从传统的聚焦国内问题,扩展为研究全球性公共议题和他国问题,并且在研究方法的选用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更注重跨国比较和国际视野。一方而,各国思想库将研究领域不断向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气候环境、能源安全、国际军控、国际反恐、贫困与疾病等这些全球议题扩展。另一方面,思想库及时关注、广泛涉猎和深入研究其他国家问题,为本国决策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甚至影响他国政策。
(二)交流活动的国际化
思想库的国际化还体现在交流活动所涉及的范围从国内向外国甚至全球扩展。思想库主要通过面向国际受众提供咨询服务、举办会议活动和国际倡导等活动来实现交流活动的国际化。
(三)组织结构的国际化
思想库组织结构的国际化一般包括人员构成国际化、组织形态国际化、网络关系国际化三方面的表现。为实现人员构成的国际化,思想库既可聘请临时或是兼职的外国专家,也可以大规模地招录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小同文化背景的专职研究者。组织形态的国际化一是表现为原有的国内思想席在其他国家设市分支机构,二是以跨国方式组建新的思想席,在思想席成市之初就明确其跨国的组织形态。同时,思想库逐渐开始形成国际网络或是嵌入到一些国际性的联盟和国际组织当中。
(四)影响力的国际化
思想库传统上是为本国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并对国内产生影响的,而今在思想库研究领域、交流活动和组织结构同趋国际化的同时.其影响力也已经打破了国界的限制,直接对跨国政策制定者、他国政策制定者和国际社会的精英群体、大众舆论产生了作用。一方面,由于国际公共政策决策领域的制度化程度比在国家内部公共政策的决策体系要弱,因而思想库可以在塑造政策制定相关因素、定义政策问题等方面获得比在国内更大的影响力,这就形成了思想库在国际社会发挥影响力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思想库的国际化对各国间利益、政策主题和政治理念起到了融合的作用,可以为国际社会和平合作、全球平衡发展作出贡献,因而国际社会对思想库发挥国际影响力存在需求。综合这两方面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此双重需求的共同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思想库将加入到国际化的行列。
二、中国思想库在实现走向世界过程中取得的进展
为总结中国思想库的国际化进展,我们采用科技部于2010年1 0月至2011年5月期间开展的“2009-2010全国软科学研究机构统计调查”数据。此调查由科技部办公厅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具体开展,调查的范围为全国31个省、市、白治区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共下发问卷2451份,回收有效问卷2360份。调查内容中包括至少1 4个与思想库国际化问题相关的指标。在中国,思想库和软科学机构的概念类似,都是为政策制定提供咨询研究的机构,只是在具体涵盖范围方面略有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将中国软科学研究机构的调查统计近似地作为对中国思想库的调查统计。
(一)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
从数据情况来看(如图),中国思想库的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数字背后所蕴含的是过去20年问,中国思想库在对外交流和国际学术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和获得的成绩,体现了中国思想库的国际化水平提高之路初见端倪。同时,中国思想库开展的国际学术活动种类是比较丰富的:既有被邀请参与的,也有主动举办的;既有中国思想席“走出去”的,也有将国外相关人士、团体“请进来”的。如国际合作、向国外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向国外发表会议论文、外文研究著作、出国考察、接待来访、参加国际会议、举办国际会议和参与国际讨论等。
另外,中国各省的地方思想库也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付出了努力。中国幅员辽阔,省份众多,各地政策制定和政治社会运行都有其各自特征,需要既具有广阔视野,又能够扎根当地情况的地方思想库为政府提供各项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撑。
(二)涌观出一批世界知名的优秀思想库代表
通过不断努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思想库已经逐渐涌现出来。它们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和活跃的国际交流活动展示着中国思想库的国际化水平、经验和能力,以及比较成熟的国际公共政策网络资源和国际影响力。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等。这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以国际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的思想库是中国思想库着力实现走向世界目标的一类突出代表。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等。
(三)与海外机构共建思想库
海外机构同高校共建思想库是中国大学思想库近期的发展趋势。虽然与海外机构共建情况在目前中国思想库中仅占很小的比例,但其代表了未来思想库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且具有不容忽视的实际作用。如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三、进一步推进中国思想库走向世界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思想库国际化工作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在调查中,两年中从未有人员出国考察的中国恩想库有700余家,没有参加国际会议的中国思想库也达到700余家,过千家中国思想库没有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有过千家中国思想库没有向国外会议或期刊发表论文,有超过一半的中国思想库没有外文著作出版。
这些问题也体现在同其他国家思想库的对比结果上。根据《2012年全球思想库
报告》,在2011年“全球最佳30名思想库”排名中,美国获12个名次,英国获4个,比利时、德国、俄罗斯、波兰各获2个,中国则同瑞典、智利、肯尼亚、巴西和加拿人等同一样,获1个名次。在《2013年全球思想库报告》的“全球最佳150名思想库”排名中,前30名中,美国获11个名次,英国5个,比利时3个,德国3个,中国仍然获1个。在登上该排行榜的150个思想库中,总共仅有5个中国思想库。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走向世界的目标,一些方面的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首先,思想库应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包括提高学术和政策研究能力、提高决策支撑能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等。其次,应有意识地提升国际化水平,如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进人才资源的国际流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国际影响力等。第三,应加强对“思想库”这一问题本身的研究的国际化,包括“国际比较视角下的思想库研究”和“国际化视角下的思想库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思想库是展示中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代表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民主形象,不仅要对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决策咨询,对外还要积极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为中国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同时,要讲求方法,切忌盲目跟风,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根据政策制定的需要“冈势利导”地开展国际化事务,做好足够的应对、顺应和利用国际化趋势的相关工作,主动开拓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明显加快的今天,思想库走向世界是必然选择,并将更为有力地推动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对外开放的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们总结当前全球思想库呈现出来的国际化趋势,回顾中国思想库“走向世界”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一些需要破解的主要问题。
一、全球思想库的国际化趋势
总结起米,全球思想库的国际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研究领域的国际化、交流活动的国际化、组织结构的国际化和影响力的国际化。
(一)研究领域的国际化
研究领域的国际化主要是指思想库开展研究工作的内容从传统的聚焦国内问题,扩展为研究全球性公共议题和他国问题,并且在研究方法的选用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更注重跨国比较和国际视野。一方而,各国思想库将研究领域不断向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气候环境、能源安全、国际军控、国际反恐、贫困与疾病等这些全球议题扩展。另一方面,思想库及时关注、广泛涉猎和深入研究其他国家问题,为本国决策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甚至影响他国政策。
(二)交流活动的国际化
思想库的国际化还体现在交流活动所涉及的范围从国内向外国甚至全球扩展。思想库主要通过面向国际受众提供咨询服务、举办会议活动和国际倡导等活动来实现交流活动的国际化。
(三)组织结构的国际化
思想库组织结构的国际化一般包括人员构成国际化、组织形态国际化、网络关系国际化三方面的表现。为实现人员构成的国际化,思想库既可聘请临时或是兼职的外国专家,也可以大规模地招录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小同文化背景的专职研究者。组织形态的国际化一是表现为原有的国内思想席在其他国家设市分支机构,二是以跨国方式组建新的思想席,在思想席成市之初就明确其跨国的组织形态。同时,思想库逐渐开始形成国际网络或是嵌入到一些国际性的联盟和国际组织当中。
(四)影响力的国际化
思想库传统上是为本国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并对国内产生影响的,而今在思想库研究领域、交流活动和组织结构同趋国际化的同时.其影响力也已经打破了国界的限制,直接对跨国政策制定者、他国政策制定者和国际社会的精英群体、大众舆论产生了作用。一方面,由于国际公共政策决策领域的制度化程度比在国家内部公共政策的决策体系要弱,因而思想库可以在塑造政策制定相关因素、定义政策问题等方面获得比在国内更大的影响力,这就形成了思想库在国际社会发挥影响力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思想库的国际化对各国间利益、政策主题和政治理念起到了融合的作用,可以为国际社会和平合作、全球平衡发展作出贡献,因而国际社会对思想库发挥国际影响力存在需求。综合这两方面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此双重需求的共同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思想库将加入到国际化的行列。
二、中国思想库在实现走向世界过程中取得的进展
为总结中国思想库的国际化进展,我们采用科技部于2010年1 0月至2011年5月期间开展的“2009-2010全国软科学研究机构统计调查”数据。此调查由科技部办公厅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具体开展,调查的范围为全国31个省、市、白治区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共下发问卷2451份,回收有效问卷2360份。调查内容中包括至少1 4个与思想库国际化问题相关的指标。在中国,思想库和软科学机构的概念类似,都是为政策制定提供咨询研究的机构,只是在具体涵盖范围方面略有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将中国软科学研究机构的调查统计近似地作为对中国思想库的调查统计。
(一)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
从数据情况来看(如图),中国思想库的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数字背后所蕴含的是过去20年问,中国思想库在对外交流和国际学术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和获得的成绩,体现了中国思想库的国际化水平提高之路初见端倪。同时,中国思想库开展的国际学术活动种类是比较丰富的:既有被邀请参与的,也有主动举办的;既有中国思想席“走出去”的,也有将国外相关人士、团体“请进来”的。如国际合作、向国外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向国外发表会议论文、外文研究著作、出国考察、接待来访、参加国际会议、举办国际会议和参与国际讨论等。
另外,中国各省的地方思想库也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付出了努力。中国幅员辽阔,省份众多,各地政策制定和政治社会运行都有其各自特征,需要既具有广阔视野,又能够扎根当地情况的地方思想库为政府提供各项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撑。
(二)涌观出一批世界知名的优秀思想库代表
通过不断努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思想库已经逐渐涌现出来。它们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和活跃的国际交流活动展示着中国思想库的国际化水平、经验和能力,以及比较成熟的国际公共政策网络资源和国际影响力。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等。这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以国际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的思想库是中国思想库着力实现走向世界目标的一类突出代表。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等。
(三)与海外机构共建思想库
海外机构同高校共建思想库是中国大学思想库近期的发展趋势。虽然与海外机构共建情况在目前中国思想库中仅占很小的比例,但其代表了未来思想库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且具有不容忽视的实际作用。如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三、进一步推进中国思想库走向世界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思想库国际化工作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在调查中,两年中从未有人员出国考察的中国恩想库有700余家,没有参加国际会议的中国思想库也达到700余家,过千家中国思想库没有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有过千家中国思想库没有向国外会议或期刊发表论文,有超过一半的中国思想库没有外文著作出版。
这些问题也体现在同其他国家思想库的对比结果上。根据《2012年全球思想库
报告》,在2011年“全球最佳30名思想库”排名中,美国获12个名次,英国获4个,比利时、德国、俄罗斯、波兰各获2个,中国则同瑞典、智利、肯尼亚、巴西和加拿人等同一样,获1个名次。在《2013年全球思想库报告》的“全球最佳150名思想库”排名中,前30名中,美国获11个名次,英国5个,比利时3个,德国3个,中国仍然获1个。在登上该排行榜的150个思想库中,总共仅有5个中国思想库。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走向世界的目标,一些方面的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首先,思想库应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包括提高学术和政策研究能力、提高决策支撑能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等。其次,应有意识地提升国际化水平,如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进人才资源的国际流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国际影响力等。第三,应加强对“思想库”这一问题本身的研究的国际化,包括“国际比较视角下的思想库研究”和“国际化视角下的思想库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思想库是展示中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代表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民主形象,不仅要对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决策咨询,对外还要积极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为中国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同时,要讲求方法,切忌盲目跟风,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根据政策制定的需要“冈势利导”地开展国际化事务,做好足够的应对、顺应和利用国际化趋势的相关工作,主动开拓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