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堂中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nian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类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语言的重要价值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初中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在此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初中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英语交际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价值所在。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使用能力,以此促进英语学习效果的提升。
  一、强化语言技能训练,夯实语言交际基础
  目前,不少学生疲于应付高考,使高中英语教学陷入了“哑巴英语”的僵局。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高考成绩的提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初中英语教师要转变重视基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夯实其语言交际基础。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加强英语词汇、语法的教学。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英语基础知识,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词汇和语法教学,使学生扎实掌握英语词汇,并能够灵活、系统地掌握语法知识。学生只有较好地完成英语词汇储备与语法积累,才能有效发展其语言交际能力。
  其次,加强语言技能训练。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不限于词汇、语法教学,教师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教师要认识到加强语言技能训练的重要意义,合理调整英语课堂的教学结构,将语言技能训练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不仅使学生學进去,还要善于让学生讲出来,使其能够实际运用英语知识。
  二、优化课堂交际活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英语课堂阵地的作用,进一步优化课堂交际活动,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元互动,在多元课堂交际活动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语言交互学习,而不是以课堂权威自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英语语言交际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充分提升学生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学生之间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否则,活动往往会陷入无序、低效的局面。因此,教师要重视语言交际活动的设计,确保交际活动的目标导向。
  三、重视交际文化输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与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两者互相干扰、互相影响的现象,学生常常受到母语学习的影响,造成语用上的错误。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英语的交际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缺乏必要的英语语用文化积累。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英语交际文化的讲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将语言交际文化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英语教学内容,将语用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英语语用文化教学。教师尤其要加强英汉语用文化的比较教学,帮助学生扎实、系统、全面地掌握英语语言交际文化。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用文化。学生经过长期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初中英语课堂学习时间比较紧张,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通过课外阅读、网络资源和英语电影等途径,开拓英语学习视野,丰富英语语用文化的积累,从而提升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开展交际实践活动,搭建语言交际平台
  实践是提升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内化,也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素质。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搭建英语语言交际平台,为学生创造英语语言交际的机会。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加强教学设计,丰富英语语言交际的活动形式,通过英语情景剧、英语小品、英语歌曲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其次,教师要组织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要结合学校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教师节、元旦等传统节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英语话剧、情景剧等,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英语交际体验。教师还要善于发挥学校社团、英语角等平台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交际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语言交际的兴趣。
  总之,初中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构建长远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并将其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曹群.初中英语教学与多元化交际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5(4):63-64.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