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发病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总结了其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曲病;发病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5.111.4 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181-01
稻曲病是中、晚稻生产中常见病害之一,又叫丰产病。近年,稻曲病发生普遍且越发越重,如2004年江西修水、安义等县一季稻因稻曲病发生严重,农民在收割水稻时,大量吸入稻曲病菌孢子粉,有的农民出现高热等中毒现象,稻曲病已成為危害人们健康的杀手。现将其发病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发病症状
稻曲病仅在穗部发生,危害谷粒。病菌侵入谷粒后破坏谷粒内部组织,形成菌丝块并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块状物(孢子座),后包裹颖壳,形成墨绿色球状物,其后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的厚壁孢子[1]。一般病穗上有几粒至数十粒发病,病粒上的墨绿色球状孢子座直径为0.7~1.5cm。稻曲病不仅影响水稻产量,而且污染稻谷,危害人身健康。
2侵染循环
稻曲病菌以厚壁孢子附着在种子表皮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落入田间越冬。翌年厚壁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菌核萌发形成子座产生囊壳和子囊孢子,在水稻的孕穗期(主要在破口期前6~10d)借气流、雨、露传播,侵入剑叶叶鞘内,侵染花器及幼颖,引起谷粒发病[2]。
3发病规律
偏施氮肥,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多雨、多雾、多露有利于发病[3]。偏施氮肥,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的偏施,会使禾苗孕穗贪青,这就为稻曲病菌生存发生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稻曲病主要在抽穗扬花期发生,与气候条件、田间湿度、氮肥施用情况关系密切,对病害发生轻重影响很大。中、晚稻抽穗扬花期如遇持续阴雨天气,将有利于稻曲病菌的侵染与繁殖,病害将发生重;田间湿度大,露水重且上午露水干得迟的情况下也往往发生较重;偏施氮肥、水稻叶片宽大而披垂,田间荫蔽,通风透光性差,稻株碳氮比失调,抗生下降,也容易诱发病害且发病程度会加重。此外,水稻品种稻穗的着粒密度对病害发生也有一定影响,一般着粒密的品种,谷粒上露水不易干,病害发生要重些;而着粒稀的品种,谷粒上结水时间较短,通常发生较轻或发生时间偏晚。杂交稻因其生长旺盛,叶色浓绿、郁蔽且开花时颖壳张开时间稍长,有利于病菌入侵,发生程度要重些。稻曲病一般只为害水稻谷粒,但在破口前10d左右即开始侵染,可以一直到灌浆期。影响病害的发生有2个最主要的因素:一是品种的感病情况,常规稻一般不会发病,三系杂交稻发病也很少;唯有两系杂交稻(优质稻,超级稻)发生严重,这是最关键的;二是水稻抽穗时的天气情况,如遇到阴雨天气,则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水稻不同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不同,根据各地的情况选择种植抗性强的品种。稻曲病可通过种子传播,凡是已感染了稻曲病的品种不宜留作稻种。二是加强种子消毒。浸种时用500倍强氯精液浸种消毒10~12h,或播种前每100kg种子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400g拌种或用先正达的适乐时拌种[4]。三是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促进禾苗生长健壮,增强抗性;避免氮肥施用过量,防止禾苗贪责晚熟,诱发病害。推广薄露灌溉技术,孕穗后期注意田间水管,勿大小漫灌,长期淹水,宜浅水勤灌,以免田间湿度过大,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与入侵。四是防治药剂。在破口前5~7d(即大肚子时),用43%好力克180~225mL/hm2,对清水450kg喷雾,隔10~14d再喷1次,常发田块或品种特别感病,最好第1次用药时每桶水加入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25g(一种保护性的杀菌剂);或使用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的30%己唑醇225g/hm2,对水450kg喷雾,隔10~14d再喷1次,常发病田块或特别贪青、偏氮肥田块,可在水稻移栽后或抛栽后10~15d或者水稻分蘖盛期用30%己唑醇225g/hm2先喷雾1次;或用30%的苯醚·丙225mL/hm2,对水450kg喷雾,隔10~14d再喷1次,在秧苗期用225mL/hm2可提前杀菌,增加水稻秧苗的抗病能力,将更有利于水稻稻曲病的控抑。也可用5%井冈毒素水剂7 500mL/hm2或12.5%纹霉清水剂2 250 mL/hm2或20%三唑酮乳油1 500mL/hm2加奇菌植物基因活化剂300g/hm2,对水450kg喷雾,破口抽穗1/3~1/2时再喷1次。上述各种防治措施不但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稻曲病,同时还可增加水稻营养成分的积累,使水稻青枝腊秆,增强水稻抗逆性,对延缓水稻衰老、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效果显著。对水稻纹枯病、稻粒黑粉病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持久保护作物不受病菌侵害,长期使用不易产生抗性。
5参考文献
[1] 赖贵青.稻曲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59-60.
[2] 黄世文,余柳青.国内稻曲病的研究现状[J].江西农业学报,2002(2):45-51.
[3] 吴桂福,边沛然,秦艺,等.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J].上海农业科技,2009(5):128-129.
[4] 石鸿文,许国.稻曲病防治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1996(8):41.
关键词稻曲病;发病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5.111.4 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181-01
稻曲病是中、晚稻生产中常见病害之一,又叫丰产病。近年,稻曲病发生普遍且越发越重,如2004年江西修水、安义等县一季稻因稻曲病发生严重,农民在收割水稻时,大量吸入稻曲病菌孢子粉,有的农民出现高热等中毒现象,稻曲病已成為危害人们健康的杀手。现将其发病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发病症状
稻曲病仅在穗部发生,危害谷粒。病菌侵入谷粒后破坏谷粒内部组织,形成菌丝块并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块状物(孢子座),后包裹颖壳,形成墨绿色球状物,其后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的厚壁孢子[1]。一般病穗上有几粒至数十粒发病,病粒上的墨绿色球状孢子座直径为0.7~1.5cm。稻曲病不仅影响水稻产量,而且污染稻谷,危害人身健康。
2侵染循环
稻曲病菌以厚壁孢子附着在种子表皮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落入田间越冬。翌年厚壁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菌核萌发形成子座产生囊壳和子囊孢子,在水稻的孕穗期(主要在破口期前6~10d)借气流、雨、露传播,侵入剑叶叶鞘内,侵染花器及幼颖,引起谷粒发病[2]。
3发病规律
偏施氮肥,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多雨、多雾、多露有利于发病[3]。偏施氮肥,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的偏施,会使禾苗孕穗贪青,这就为稻曲病菌生存发生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稻曲病主要在抽穗扬花期发生,与气候条件、田间湿度、氮肥施用情况关系密切,对病害发生轻重影响很大。中、晚稻抽穗扬花期如遇持续阴雨天气,将有利于稻曲病菌的侵染与繁殖,病害将发生重;田间湿度大,露水重且上午露水干得迟的情况下也往往发生较重;偏施氮肥、水稻叶片宽大而披垂,田间荫蔽,通风透光性差,稻株碳氮比失调,抗生下降,也容易诱发病害且发病程度会加重。此外,水稻品种稻穗的着粒密度对病害发生也有一定影响,一般着粒密的品种,谷粒上露水不易干,病害发生要重些;而着粒稀的品种,谷粒上结水时间较短,通常发生较轻或发生时间偏晚。杂交稻因其生长旺盛,叶色浓绿、郁蔽且开花时颖壳张开时间稍长,有利于病菌入侵,发生程度要重些。稻曲病一般只为害水稻谷粒,但在破口前10d左右即开始侵染,可以一直到灌浆期。影响病害的发生有2个最主要的因素:一是品种的感病情况,常规稻一般不会发病,三系杂交稻发病也很少;唯有两系杂交稻(优质稻,超级稻)发生严重,这是最关键的;二是水稻抽穗时的天气情况,如遇到阴雨天气,则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水稻不同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不同,根据各地的情况选择种植抗性强的品种。稻曲病可通过种子传播,凡是已感染了稻曲病的品种不宜留作稻种。二是加强种子消毒。浸种时用500倍强氯精液浸种消毒10~12h,或播种前每100kg种子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400g拌种或用先正达的适乐时拌种[4]。三是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促进禾苗生长健壮,增强抗性;避免氮肥施用过量,防止禾苗贪责晚熟,诱发病害。推广薄露灌溉技术,孕穗后期注意田间水管,勿大小漫灌,长期淹水,宜浅水勤灌,以免田间湿度过大,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与入侵。四是防治药剂。在破口前5~7d(即大肚子时),用43%好力克180~225mL/hm2,对清水450kg喷雾,隔10~14d再喷1次,常发田块或品种特别感病,最好第1次用药时每桶水加入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25g(一种保护性的杀菌剂);或使用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的30%己唑醇225g/hm2,对水450kg喷雾,隔10~14d再喷1次,常发病田块或特别贪青、偏氮肥田块,可在水稻移栽后或抛栽后10~15d或者水稻分蘖盛期用30%己唑醇225g/hm2先喷雾1次;或用30%的苯醚·丙225mL/hm2,对水450kg喷雾,隔10~14d再喷1次,在秧苗期用225mL/hm2可提前杀菌,增加水稻秧苗的抗病能力,将更有利于水稻稻曲病的控抑。也可用5%井冈毒素水剂7 500mL/hm2或12.5%纹霉清水剂2 250 mL/hm2或20%三唑酮乳油1 500mL/hm2加奇菌植物基因活化剂300g/hm2,对水450kg喷雾,破口抽穗1/3~1/2时再喷1次。上述各种防治措施不但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稻曲病,同时还可增加水稻营养成分的积累,使水稻青枝腊秆,增强水稻抗逆性,对延缓水稻衰老、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效果显著。对水稻纹枯病、稻粒黑粉病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持久保护作物不受病菌侵害,长期使用不易产生抗性。
5参考文献
[1] 赖贵青.稻曲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59-60.
[2] 黄世文,余柳青.国内稻曲病的研究现状[J].江西农业学报,2002(2):45-51.
[3] 吴桂福,边沛然,秦艺,等.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J].上海农业科技,2009(5):128-129.
[4] 石鸿文,许国.稻曲病防治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1996(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