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近30年,城乡儿童的身高、体重不断增长,体重率、营养不良率和贫血率也明显下降。但是,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面临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低体重儿童仍然存在,钙、铁、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不足或缺乏普遍存在;另一方面,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疾病正悄然威胁儿童的健康。
儿童营养健康素养,堪忧!
我国儿童营养健康素养较低,普遍存在不健康的饮食行为。调查显示,我国15~24岁人群中,仅9.4%的人具备健康素养,具有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人仅占12.0%。
* 中小学生仅40.1%的人参加家务劳动,42.3%的儿童经常边吃饭边看电视;
* 6.5%~14.2%的儿童不吃早餐,即使吃早餐,营养质量也较差;
* 儿童的快餐食用率较高,尤其是西式快餐,有10%左右的儿童每月吃快餐频率大于5次;
* 吃零食、喝饮料现象较普遍;
* 12岁以上中学生曾饮酒率高达51%,其中28%在10岁以前就尝试过饮酒。
除此之外,我国学龄儿童存在身体活动不足、静坐及视屏时间长、睡眠不足等现象。有15.1%和58.5%的儿童在学习日和周末的视屏时间超过每天2小时, 7~12岁儿童视力不良率为40.9%,13~15岁达到67.3%;77.6%的13~17岁学龄儿童睡眠时间不足。
扫“营养盲”,从娃娃抓起
2016年5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同时,指南根据学龄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针对学龄儿童提出了五条建议:
别让孩子成为“五谷不分”的“营养盲” 学龄期是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提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关键时期。儿童应了解和认识食物及食物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学会选择食物、烹调和合理饮食的生活技能;学习和传承饮食文化和礼仪,提高营养健康素养。
固定饮食,才适合儿童有限的消化能力学龄儿童的消化系统容量和消化能力有限,一日三餐时间应相对固定,每天吃早餐,早餐的营养要充足,午餐和晚餐要做到营养均衡、量适宜、少在外就餐。多数快餐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油、盐等调味品较多,经常吃会增加超重、肥胖发生率,从而导致慢性病。
含糖饮料,能少喝就少喝 经常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学龄儿童龋齿和超重肥胖的风险。
少时不放松,长大无“胖病” 学龄儿童的营养应均衡,以保持适宜的体重增长。偏食、挑食和过度节食则会影响他们的营养素摄入,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暴饮暴食在短时间内会摄入过多的食物,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增加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更容易延续到成年期,增加慢性病的危险。
不做“小宅男宅女”,出门“玩”起来儿童应减少久坐少动和视屏时间,开展多样化的身体活动,增加户外活动,每天的活动应至少达到60分钟。增加户外活动可以有效减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充足、规律和多样的身体活动可强健骨骼和肌肉、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最古老的计算机”,承载最殷切的期望
为了让这些建议能够付诸实践,指南修订专家又专门设计了形象、实用的“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形象地描绘出食物的搭配和食用份数,适用于所有中等身体活动水平下的8~11岁儿童。
算盘被誉为“最古老的计算机”,是中国智慧的象征之一,用来呈现儿童平衡膳食,寓意非凡。平衡膳食算盘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食物类别,用算盘珠的个数表示膳食中食物的份量。算盘共有6档,从下往上依次为:桔色代表谷薯类,每天应吃5~6份;绿色代表蔬菜,每天应吃4~5份;蓝色代表水果,每天应吃3~4份;紫色代表动物性食物,每天应吃2~3份;黄色代表大豆和奶制品,每天应吃2~3份;红色代表油盐,每天少量摄入。
在算盘的底部,有一个儿童身挎水壶跑步,代表每个儿童都要足量喝白开水,天天运动。
专家简介
马冠生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妇女儿童问题专家,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儿童营养健康素养,堪忧!
我国儿童营养健康素养较低,普遍存在不健康的饮食行为。调查显示,我国15~24岁人群中,仅9.4%的人具备健康素养,具有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人仅占12.0%。
* 中小学生仅40.1%的人参加家务劳动,42.3%的儿童经常边吃饭边看电视;
* 6.5%~14.2%的儿童不吃早餐,即使吃早餐,营养质量也较差;
* 儿童的快餐食用率较高,尤其是西式快餐,有10%左右的儿童每月吃快餐频率大于5次;
* 吃零食、喝饮料现象较普遍;
* 12岁以上中学生曾饮酒率高达51%,其中28%在10岁以前就尝试过饮酒。
除此之外,我国学龄儿童存在身体活动不足、静坐及视屏时间长、睡眠不足等现象。有15.1%和58.5%的儿童在学习日和周末的视屏时间超过每天2小时, 7~12岁儿童视力不良率为40.9%,13~15岁达到67.3%;77.6%的13~17岁学龄儿童睡眠时间不足。
扫“营养盲”,从娃娃抓起
2016年5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同时,指南根据学龄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针对学龄儿童提出了五条建议:
别让孩子成为“五谷不分”的“营养盲” 学龄期是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提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关键时期。儿童应了解和认识食物及食物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学会选择食物、烹调和合理饮食的生活技能;学习和传承饮食文化和礼仪,提高营养健康素养。
固定饮食,才适合儿童有限的消化能力学龄儿童的消化系统容量和消化能力有限,一日三餐时间应相对固定,每天吃早餐,早餐的营养要充足,午餐和晚餐要做到营养均衡、量适宜、少在外就餐。多数快餐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油、盐等调味品较多,经常吃会增加超重、肥胖发生率,从而导致慢性病。
含糖饮料,能少喝就少喝 经常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学龄儿童龋齿和超重肥胖的风险。
少时不放松,长大无“胖病” 学龄儿童的营养应均衡,以保持适宜的体重增长。偏食、挑食和过度节食则会影响他们的营养素摄入,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暴饮暴食在短时间内会摄入过多的食物,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增加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更容易延续到成年期,增加慢性病的危险。
不做“小宅男宅女”,出门“玩”起来儿童应减少久坐少动和视屏时间,开展多样化的身体活动,增加户外活动,每天的活动应至少达到60分钟。增加户外活动可以有效减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充足、规律和多样的身体活动可强健骨骼和肌肉、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最古老的计算机”,承载最殷切的期望
为了让这些建议能够付诸实践,指南修订专家又专门设计了形象、实用的“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形象地描绘出食物的搭配和食用份数,适用于所有中等身体活动水平下的8~11岁儿童。
算盘被誉为“最古老的计算机”,是中国智慧的象征之一,用来呈现儿童平衡膳食,寓意非凡。平衡膳食算盘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食物类别,用算盘珠的个数表示膳食中食物的份量。算盘共有6档,从下往上依次为:桔色代表谷薯类,每天应吃5~6份;绿色代表蔬菜,每天应吃4~5份;蓝色代表水果,每天应吃3~4份;紫色代表动物性食物,每天应吃2~3份;黄色代表大豆和奶制品,每天应吃2~3份;红色代表油盐,每天少量摄入。
在算盘的底部,有一个儿童身挎水壶跑步,代表每个儿童都要足量喝白开水,天天运动。
专家简介
马冠生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妇女儿童问题专家,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