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宁县某猪场仔猪从产房转入保育房,因缺水应激诱发急性猪副嗜血杆菌病。该文总结该病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提出了预防与治疗措施,以期为养殖场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副嗜血杆菌病;缺水应激;仔猪;诊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5.1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74-02
中宁县某猪场将282头仔猪从产房转入保育舍,几天后发现一栏仔猪突然死亡5头,且死亡猪无明显临床症状;另有2头有严重神经症状,如倒地、侧卧、四肢呈划水样;其他栏的仔猪采食、精神都很正常。经诊断为由缺水应激诱发的急性猪副嗜血杆菌病,现将该病例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1 病例描述
发病栏仔猪共22头,刚转入保育舍时皮毛光亮,活泼好动,两眼明亮、有神,呼吸均匀,摇头摆尾且有节奏感,体温正常,睡姿多为侧卧且不扎堆,粪软、尿清,被提抓时挣扎有力,叫声尖而洪亮。4 d后发现突然死亡5头,同栏其他仔猪被毛杂乱、无光泽,采食量减少甚至不食,精神萎顿,姿势不正常;有2头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如倒地、侧卧、四肢呈划水样;站立不稳;栏内粪便少而干硬,尿液少;精神稍好的仔猪见有人进入圈舍会抬头望天,在饲养员扫栏时会围着饲养员转甚至咬其胶鞋或裤子[1]。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和死亡猪都是体格健壮的仔猪,患猪精神沉郁,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咳嗽,眼睑水肿,眼结膜潮红,眼窝凹陷,病死后体表不变色;有2头仔猪出现倒地、侧卧、四肢呈划水样的神经症状;有的站立不稳(或者前肢支起、后肢瘫软),反应迟钝,运动或起时发出尖叫(疼痛反应);有的患猪肌肉震颤、麻痹、惊厥;有的患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测量体温,发现1/2以上的猪只体温升高(41.5 ℃左右)。
3 剖检病变
剖检发现,患猪喉管内有大量黏液,部分猪只出现或多或少的心包积液,包膜增厚,心肌粗糙、增厚,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且与心包粘连形成绒毛心;肺间质水肿;胸腔和腹腔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液;肝肿大,边缘出血严重;脾肿大,出血边缘隆起米粒大的血泡,边缘有梗死[2];肝、脾表面被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腹腔粘连;肾乳头出血严重,肾表面有出血点;切开后肢关节,有透明浆液性胶胨状物质流出;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变化不明显。
4 病因调查
调查发现,因栏内饮水器堵塞(饮水给药后未及时清理)而停水4 d,新上岗饲养员未能及时发现,造成仔猪因缺水应激而发病并出现急性死亡。
5 诊断
(1)染色镜检。无菌采取病猪的心血、胸腹腔积水、心包积液、关节积液直接涂片,采取肺、肝、肾、淋巴结触片,干燥固定后分别作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球杆状或双球状,又可成短链状革兰氏阳性杆菌。
(2)细菌培养。无菌取病变肝脾及心脏血液等病料接种于血液培养基,37 ℃培养24~48 h,可见细小柔软灰白透明针尖状的小菌落,不溶血。挑取培养的典型菌落接种于血液培养基24 h,挑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3]。
(3)综合判断。结合病因调查结果、该场流行病史以及患猪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为由缺水应激诱发的急性猪副嗜血杆菌病。
6 病理分析
因仔猪吸收的水分及营养物质严重减少,造成体液平衡、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机体严重脱水,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造成仔猪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造成猪副嗜血性杆菌病急性发作甚至引起仔猪急性死亡。
7 预防与治疗
(1)改善猪只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经常检查饮水器是否堵塞,保证供水正常;平时加强生产巡查,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果断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2)对断奶和刚转群仔猪尽量减少各种环境刺激,保证饲料优质、饮水清洁,降低饲养密度,并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保健药品,避免仔猪对断奶、转栏、免疫等产生应激[4-5]。
(3)制定严格的消毒程序、制度和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定期开展养殖场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的消毒灭菌工作[6]。
(4)免疫能有效预防仔猪发病,特别是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对种猪进行免疫,若是用自家苗(最好能分离到该菌,增殖、灭活后加入该苗)效果更好。对全场各阶段猪制定必要的保健计划,根据该场疫病的流行史和流行趋势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操作。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剂量2 mL。母猪:初免猪产前40 d首免,产前20 d二免;经免猪产前30 d免疫1次即可,剂量2 mL。仔猪:在7~30日龄进行初免,过15 d再免疫1次,剂量每次1 mL。
(5)对症治疗。将发病仔猪及时隔离,并采取强心补液的措施调节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并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具体如下:①头孢氨苄肌肉注射,每次20 mg/kg·体重,早晨肌注1次,连用5~7 d;②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0 mg/kg·体重,每晚肌注1次,连用5~7 d;③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5~7 d。若该病严重爆发,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纤维素溶解酶(副株利克),可快速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缓解症状,控制猪群死亡率。
8 参考文献
[1] 王金合,王居强,陈益,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2006(10):104-106.
[2] 华升,梅书棋,曾德芳,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11):7-10.
[3] 王天有,刘俊伟,韩天河,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养猪,2009(2):68-70.
[4] 郑其升,何家惠,侯继波.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2010(1):18-20.
[5] 陈金山,李任峰,马金友,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J].动物医学进展,2011(2):117-119.
[6] 熊东艳,葛忠源.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探讨[J].北京农业,2011(S1):36-38.
关键词 猪副嗜血杆菌病;缺水应激;仔猪;诊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5.1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74-02
中宁县某猪场将282头仔猪从产房转入保育舍,几天后发现一栏仔猪突然死亡5头,且死亡猪无明显临床症状;另有2头有严重神经症状,如倒地、侧卧、四肢呈划水样;其他栏的仔猪采食、精神都很正常。经诊断为由缺水应激诱发的急性猪副嗜血杆菌病,现将该病例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1 病例描述
发病栏仔猪共22头,刚转入保育舍时皮毛光亮,活泼好动,两眼明亮、有神,呼吸均匀,摇头摆尾且有节奏感,体温正常,睡姿多为侧卧且不扎堆,粪软、尿清,被提抓时挣扎有力,叫声尖而洪亮。4 d后发现突然死亡5头,同栏其他仔猪被毛杂乱、无光泽,采食量减少甚至不食,精神萎顿,姿势不正常;有2头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如倒地、侧卧、四肢呈划水样;站立不稳;栏内粪便少而干硬,尿液少;精神稍好的仔猪见有人进入圈舍会抬头望天,在饲养员扫栏时会围着饲养员转甚至咬其胶鞋或裤子[1]。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和死亡猪都是体格健壮的仔猪,患猪精神沉郁,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咳嗽,眼睑水肿,眼结膜潮红,眼窝凹陷,病死后体表不变色;有2头仔猪出现倒地、侧卧、四肢呈划水样的神经症状;有的站立不稳(或者前肢支起、后肢瘫软),反应迟钝,运动或起时发出尖叫(疼痛反应);有的患猪肌肉震颤、麻痹、惊厥;有的患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测量体温,发现1/2以上的猪只体温升高(41.5 ℃左右)。
3 剖检病变
剖检发现,患猪喉管内有大量黏液,部分猪只出现或多或少的心包积液,包膜增厚,心肌粗糙、增厚,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且与心包粘连形成绒毛心;肺间质水肿;胸腔和腹腔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液;肝肿大,边缘出血严重;脾肿大,出血边缘隆起米粒大的血泡,边缘有梗死[2];肝、脾表面被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腹腔粘连;肾乳头出血严重,肾表面有出血点;切开后肢关节,有透明浆液性胶胨状物质流出;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变化不明显。
4 病因调查
调查发现,因栏内饮水器堵塞(饮水给药后未及时清理)而停水4 d,新上岗饲养员未能及时发现,造成仔猪因缺水应激而发病并出现急性死亡。
5 诊断
(1)染色镜检。无菌采取病猪的心血、胸腹腔积水、心包积液、关节积液直接涂片,采取肺、肝、肾、淋巴结触片,干燥固定后分别作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球杆状或双球状,又可成短链状革兰氏阳性杆菌。
(2)细菌培养。无菌取病变肝脾及心脏血液等病料接种于血液培养基,37 ℃培养24~48 h,可见细小柔软灰白透明针尖状的小菌落,不溶血。挑取培养的典型菌落接种于血液培养基24 h,挑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3]。
(3)综合判断。结合病因调查结果、该场流行病史以及患猪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为由缺水应激诱发的急性猪副嗜血杆菌病。
6 病理分析
因仔猪吸收的水分及营养物质严重减少,造成体液平衡、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机体严重脱水,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造成仔猪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造成猪副嗜血性杆菌病急性发作甚至引起仔猪急性死亡。
7 预防与治疗
(1)改善猪只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经常检查饮水器是否堵塞,保证供水正常;平时加强生产巡查,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果断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2)对断奶和刚转群仔猪尽量减少各种环境刺激,保证饲料优质、饮水清洁,降低饲养密度,并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保健药品,避免仔猪对断奶、转栏、免疫等产生应激[4-5]。
(3)制定严格的消毒程序、制度和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定期开展养殖场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的消毒灭菌工作[6]。
(4)免疫能有效预防仔猪发病,特别是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对种猪进行免疫,若是用自家苗(最好能分离到该菌,增殖、灭活后加入该苗)效果更好。对全场各阶段猪制定必要的保健计划,根据该场疫病的流行史和流行趋势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操作。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剂量2 mL。母猪:初免猪产前40 d首免,产前20 d二免;经免猪产前30 d免疫1次即可,剂量2 mL。仔猪:在7~30日龄进行初免,过15 d再免疫1次,剂量每次1 mL。
(5)对症治疗。将发病仔猪及时隔离,并采取强心补液的措施调节酸碱平衡与电解质平衡,并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具体如下:①头孢氨苄肌肉注射,每次20 mg/kg·体重,早晨肌注1次,连用5~7 d;②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0 mg/kg·体重,每晚肌注1次,连用5~7 d;③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5~7 d。若该病严重爆发,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纤维素溶解酶(副株利克),可快速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缓解症状,控制猪群死亡率。
8 参考文献
[1] 王金合,王居强,陈益,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2006(10):104-106.
[2] 华升,梅书棋,曾德芳,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11):7-10.
[3] 王天有,刘俊伟,韩天河,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养猪,2009(2):68-70.
[4] 郑其升,何家惠,侯继波.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2010(1):18-20.
[5] 陈金山,李任峰,马金友,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J].动物医学进展,2011(2):117-119.
[6] 熊东艳,葛忠源.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探讨[J].北京农业,2011(S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