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十一级台阶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ba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从一名战士成为一名将军,在卸任前后,写出了大量反映军旅生活的文学作品。他的这个华丽转身,让人敬佩,他就是冯育军。
  携笔从戎,专注军事理论
  1947年11月,冯育军出生在西安市阎良区。这个小村落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衔接地带,方圆几十里每个河川山岭都有内容各异的美好传说。黄帝铸鼎、楚汉相争、黄巢练兵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周围,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神奇生动的历史传说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故事,使幼小的冯育军受到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滋养。他从小就痴迷听书看戏,在那个年代,民间戏曲不仅是老百姓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更是对人的教化、对艺术的传播,戏词中抑恶扬善、针砭朝弊、打富济贫、为民请命的内容在他的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1965年8月,从小就爱带着小伙伴们打打杀杀的冯育军穿上了真正的军装,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军校,迈出了军旅生涯的第一步。但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1968年,“文革”之风越吹越猛,学校停课,一群即将成为军官的学员被发配到各部队,又成为普通一兵。有的人犹豫,有的人不解,有的干脆脱下军装直接复员返回大城市。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冯育军选择了服从,因为他热爱这身军装。刚到部队,放下背包,他就绾起裤腿,向战士学起插秧。初春的胶州湾春寒料峭,腿上的裂口钻心疼痛。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只要有时间就钻进图书室,将为数不多的书籍如饥似渴读了个遍。从此,就像他的小说《十一级台阶》所述:展示了一个军人从士兵到将军、经历了十一级台阶的成长励志故事。他历任过排长、副连长、参谋、连长、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军教导大队副队长、团长、副师长、师长、集团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一直到军区装备部部长,从排级到正军,十一级台阶,每个台阶都脚踏实地走过。
  “可以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勾起我对写作的强烈欲望。”冯育军说,“随部队去孟良崮现地学习战例那年,我有感而发写了篇《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学习体会,在军区报纸刊出后,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称赞。”这虽然还算不上是文学创作,但是在部队的影响十分大,由此受到鼓舞,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便成了他的一大爱好。
  1985年,已经担任副师长的冯育军临危受命,兼任了军作训处长,奔赴西南边境参加防御作战。在极其艰苦的前线上,不论战事多么紧张,工作多么忙绿,他仍然坚持每天写日记,作总结,多篇文章受到了军方高层重视,后来他又将日记整理,出版了纪实文学《我的战场日记》,在军内引起了不小轰动。作为军人拿起笔来,当机关干部的时候倒也没人说什么,但当上了主官后,便遭到质疑:有的上级领导认为,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主官没必要自己执笔,也有个别人说这样会影响工作。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中高级领导似乎都不愿意亲自动手写东西,多由写作班子代劳。但冯育军始终认为:“拿得起枪杆子的手同样要拿好笔杆子。”他坚信写作爱好不但没什么不好,而且还是自己的一个特长。他甚至说过,让我放下笔就不是我了。就这样,无论是担任机关干部,還是部队主官,他总是坚持自己动笔。后来《正在走向军事大国的日本》《发现战争》《军事百文录》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也陆续出版。
  初试牛刀,转型长篇小说
  2005年底,冯育军萌发了创作小说《十一级台阶》的念头。当时是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就连妻子和儿子也搞不清他在写什么。冯育军后来坦然说道:“之所以保密,主要是担心能不能成功,如果过早让人知道,不成功会影响自己的积极性。”他写作的时间都是每天早上5点至7点,还有晚上9以后。节假日、外出开会、集训,在宾馆、招待所,甚至长途火车上的零星时间都不放过。后来,小说出版后,一位老领导戏称:“人家舒同是马背上的书法家,我看你是火车上的作家!”第一稿写完后,称了一下,六斤八两。直到让人打印后准备送进出版社,家人才知道。没想到一炮打响,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看了书稿后感到题材新颖,语言生动,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决定马上出版。
  冯育军后来谈道,《十一级台阶》创作之前,就注意到社会上包括部队上一些年轻人,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奋斗志向不甚明确,社会的一些负面情绪影响着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就萌发了创作以他们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为背景的励志小说的想法,展现一个正直、正派、正气的军人形象。在体裁上也动了一番脑子,考虑到当代青年人对单纯的说教已不太适应,比如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录、自传等尽管真实感人,但却不能吸引年轻人,于是采取了自传体,以新笔记的手法。由于反映的是现实,又贴近生活,出版后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很多老同事老战友也纷纷上门要书,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基层官兵和地方读者也来信谈自己的心得感受。2007年,中国作家协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了《十一级台阶》作品研讨会。之后就有人找到冯育军要改编成电视剧,以在更大范围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不久由当红明星沙溢主演的26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又刮起了一阵军旅题材风。
  笔耕不辍,新作再接再厉
  人生如白驹过隙,匆匆从身边擦过。当年正值英姿少年的冯育军,不觉在军旅征途上已经走过了43载,转眼间已是鬓角双染。征衣牵梦魂,戎马倥偬中。2008年2月,冯育军退休了,但他对军队这所大熔炉仍然一往情深地充满了热爱、怀念。谈及军队,冯育军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军人生涯改变了我的人生,使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共和国的将军。在军人的生涯中,有辉煌和得意,也有过挫折和沉浮,这似乎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他常告诫自己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在逆境时不要气馁。他常说,悟出了立身做人和立志做事的“两本”真谛。也就是一个人成长进步要靠“两本”,即本分、本事。只有本分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坚持走人间正道;而有本事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发挥聪明才智,做出自己对社会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光明磊落,无愧于人生。
  谈及最令他难忘的事,就是有幸参加了长达1年3个月的西南边境防御作战,在那“天天有炮声,月月有战斗,经常有伤亡”的险恶战争环境中,军人的生命与使命并存,像这样的机会在和平时期不是每个军人都有的。那时的冯育军虽然已是副师长兼军作训处长,也必须经常到战斗一线阵地了解情况和指挥作战行动。有一次被敌人的炮弹追着跑,有一次踩到地雷幸亏没爆炸。作战结束后冯育军概括了这样几句话:“没有任何事情能超过战争对军人的吸引,也没有任何业绩比战场上的拼搏荣耀辉煌,更没有任何财富比生命与鲜血创造的经验难能可贵。”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如果没有如此丰厚的生活积淀,也写不出反映时代变迁、生动感人的文学作品。
  离开领导工作岗位后,冯育军退而不休,笔耕不辍,以深厚的部队生活积淀和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创作。他关注转型期军队的发展、军人及军人家庭的变化,创作了以部队精简整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雪融血浓》;他记述了一个师作训科出了五位将军的故事,写出了一部反映部队20世纪70年代断代史的长篇小说《作战参谋》;他深入部队生活,与战士同吃同住,战斗在实炸实爆一线,出版了反映地雷爆破器材销毁站官兵英雄事迹的作品《引爆》。他的一部部军旅小说反映生活,贴近时代,既是崇高的审美与深邃的哲理的统一,又是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统一,更是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统一。在他的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虽然天天拿笔的手指已经磨出了茧子,长期伏案写作把他的毛衣袖子上都磨出了洞,但冯育军从自身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写作是一种乐趣、是一种生活、是一种享受。
  2009年,钟情历史的冯育军又开始酝酿一部历史巨著。为了搜集真实的史料,他不仅阅读了500多本历史资料,还亲自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探寻历史的足迹,聆听历史的回声。武昌起义的楚望台、中共一大的石库门、长洲岛的黄埔军校、南昌城的江西旅社、井冈山上黄洋界、上杭县里古田村、骊山的捉蒋亭、延安的窑洞前都留下他孜孜以求的身影。经过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五年打磨,六易其稿,一部175万字历史风云小说——《巨首乾坤》(六卷本)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本书以大变革、大动荡、大乱世的广阔社会为背景,以近代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生动描绘了从辛亥革命爆发推翻封建专制到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历史,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在他的文中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他的笔下复活。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军事工作的高级将领,能写出这么一部历史鸿篇巨著,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态度之严谨、占有史料之丰富、写作思路之清晰、构思谋篇之巧妙,令人钦佩,让人感叹,但又有谁知道创作背后的艰辛,又有谁能体会写作的苦乐呢?
  冯育军拿起了笔,借助小说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记叙了自己人生的足迹,把沧桑之慨和深刻的体悟奉献了出来。他的人生由此而越发凸显出动人的魅力,由此成为了对文学和广大读者珍贵的馈赠。正是这种修养与积淀,丰富了他的情感,绚烂了他的人生,也把他由一名将军推向一种新的人生境界,那就是作家。
其他文献
夜如墨,风急雨如注。  上等兵洪恩,与战友们扔掉锄头、铲子、铁锹,徒手拼命地挖着、刨着,废墟下埋着老师和学生。  与死神赛跑,时间就是生命。  “有人,轻点儿。”一只手、一条胳膊,长发、头脸……一把大雨伞罩过来。战士们急切地、轻轻地把人从废墟中抱出来。  人,已没了呼吸。战士们黯然,洪恩的心轻轻颤抖。他拼命继续挖着、刨着。“有人,轻点儿。”“还活着,快……”  剌啦,一条银色长蛇,把夜空撕裂。一张
期刊
爷爷的生日,是“八一”。对,“八一”建军节这天,是爷爷的生日。每逢爷爷的生日,全家人都要聚到一起,与爷爷共享天伦之乐。  没错,爷爷是个老革命,13岁参加八路军,亲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大小战斗100余次,多次死里逃生。过去,爷爷常到中小学做报告,激励青少年做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虽然,爷爷一天比一天老了,但他人老心不老,总喜欢给自己过生日。爷爷说,活一天,赚一天喽。多活一天,就是多赚一年
期刊
在青岛市东南的黄海之中,有一座距离陆地5.3海里的小岛,名叫灵山岛。2006年,我军校毕业分配上了岛,成为海防部队的一名新排长。  我出生成长在内陆,面对大海,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岛上生活虽然艰苦,但我似乎有使不完的干劲。两年后,我被选调到机关,后又来到济南工作。  从湿润凉爽的沿海来到干燥闷热的内陆,从基层来到大机关,一时间,我有诸多不适应,思乡的情绪也如蓬勃而发的野草,郁郁葱葱长满整个心田。那段
期刊
民间有句俗话,“听人劝,吃饱饭”,意思是告诫人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兼听则明”中做出正确选择。彭真同志生前也常说,决定问题要“八面树敌”,就是注意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充分研究各种不同意见是否有道理,有哪些好的、有益的东西,这样做出的决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良言一句三冬暖”。实质上,就人的本性而言,好话人人爱听,说者没有顾虑,听者心情舒坦,可谓皆大欢喜。但对于领导干部而
期刊
被梦骗了  @刘豆豆  今天起床很早,先是洗漱,整理被褥,之后又把衣服给洗了,房间也被我打扫拖洗了一遍.总之做了许多事。过了很久,猛然惊觉自己还在被窝里——又被梦给骗了!  帅  @JASONC  在动车温馨的环境中睡着了,醒来迷离地望着窗外,眼神中带着些许失落,我为什么老是被自己帅醒……  自首  @白礼记  一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跑到了当地派出所说:“你好,警察先生,我是来自首的。”警察说:“你杀
期刊
原打算到三亚欣赏海景,不料想却迷上了这里的云。有人说,三亚有中国最妩媚的大海,最洁白的沙滩,最清爽的海风,最迷人的阳光,最纯净的空气,最诱人的海鲜水果。但我却想说,三亚有世界上最美丽的云朵。  三亚的云是纯净的。蓝色是三亚天空的底色,这样的底色就像专门为白云准备的画框,因而只要白云一露面,就出奇地好看。即便是冬季的三亚,白色的云朵依然是空中的主角儿,往往是早晨一推开门窗,展现在你面前的大多是白得耀
期刊
传统聚落与传统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原真性历史信息,承载了复杂背景下厚重的历史发展轨迹。河北省武安市后临河村作为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近年来,聚落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聚落活力日渐消失,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如何延续和发展等多种问题日益突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后临河村为研究对象,从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方面切入,结合社会学、地理学、几何学、类型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大量的文献查证、调研
室内步行商业空间是承载大众休闲消费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近年来,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们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室内步行商业空间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消费者作为室内步行商业空间的行为主体,掌握其行为规律与内在需求是空间品质提升的关键途径。当前在室内步行商业空间设计存在一定局限性,客观量化预测与评价手段的缺乏使建筑师难以准确把握方案建成后消费者行为活动与分布情况,导致使用后空间活力不均衡、空间利用率低、
上校军官文宏对我说,你写写我母亲吧,我母亲为我上学挡狼的故事。他讲他在家乡山村上学时,母亲每天清早护他挡狼的经历。故事刚开头,他的眼眶里泪珠就打转转了。随着故事的展开,我眼眶里泪水也打起了转转……  那时我上学要翻一个叫馒头咀的山和沟壑,那山在我家乡兰州榆中县葛家湾村,算是最大的了。山里有狼,狼的嚎声,从夜晚叫到天亮。狼吃小孩的事,村里村外常有。我上学的邓家营小学,离家好几里山路,路上有狼。上学那
期刊
论机会 金哥  哈佛一调查报告说,人生平均只有7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两次机会间相隔约7年,大概25岁后开始出现,75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这50年里的7次机会,第一次不易抓到,因为太年轻;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為太老。这样只剩5次,这里面又有两次会不小心错过,所以实际上只有3次机会了。  追求不同 胡石  有一天,狗问狼:你有房子车子吗?狼说没有。狗又问:你有一日三餐和水果吗?狼说没有。那你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