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桥架现实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d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美国热播的《西部世界》,是据1973年同名电影改编的科幻电视剧,第一集在美收视人数即达330万,IMDB网站综评9.2分。如此好评和热议,不仅因为剧中科幻数码的奇观、新颖精妙的叙事,更是因为创作者在科幻和现实间搭起的鲜活链接,让观众沉醉于虚幻的乐园中观影迷思,再回到现实的世界里反躬自省。如黑格尔所说:“群众有权要求按照自己的信仰、情感和思想在艺术作品里重新发现自己,而且能和所表现的对象起共鸣。”[1]优秀的科幻作品是一面奇幻瑰丽的镜子,让观众通过它照见现实。而如何通过艺术的呈现,在镜中搭建一个科幻的虚拟语境,达到“艺术美境、人生至境、宇宙真境三者的融合,打通艺术与人生的关系”?[2]《西部世界》的成功恰是精彩的回答。
  一、 科学内核的基石之力
  科幻,要尊重科学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绚丽斑斓的“幻想”。刘慈欣说:“科学是一座美的矿藏,但其美感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需经过巨大努力,才能窥到她的一线光芒。但科学之美一旦展現,其对灵魂的震撼和净化的力量是巨大的。科幻,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3]因此,科学是科幻作品的基石和力量;科学技术之美,是科幻影视的美学基础和源泉。
  人工智能一直是科幻影视偏爱的领域。电影版《西部世界》大规模血腥、暴乱的杀戮场景背后,表达的是对科技文明的忧患和反乌托邦的倾向,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反思,但并没有理据的铺垫和构建。美剧版《西部世界》则更具科学性。第二集中,游客威廉刚抵达西部世界时,问接待他的人造人:“你是真实的吗?”对方回答:“如果你并不能区分,真实与否又何妨。”这个听来近乎禅语的对白是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Turning Test)的微观缩影,即一个人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对方进行一系列的问答,如果他无法根据这些问题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则可以认为这个计算机具有同人相当的智力,是能思维的。[4]片中这个对话以现实中的科学实验来证明剧情中的人造人已具备思维,仿像更加真实,也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和颠覆埋下了科学理据的伏笔。
  此外,心理学理论也是该剧发展的基点。第三集游乐园创始人福特博士在讲解“人造人”原理时,提到了该剧的理论基石“二分心智论”①,这是朱利安·杰恩斯在其著作《二分心智的崩塌:人类意识的起源》中阐释的心理学理论,认为直到公元前3000年,人类都处于无意识状态,完全依赖二分心智,即一个半脑会听见来自另一半脑的指引,这种指引被视为神的声音。随着社会日趋复杂,二分心智坍塌,人类最终有了内在叙事的能力,自我意识随之被唤醒。以该理论为基础,剧中围绕人造人如何在意识层面困惑、追寻和觉醒层层递进,他们最早听见脑中的神的声音,是来自程序的植入,而如人类历史发展般经历种种之后,他们的二分心智是否会坍塌?和人类又将以何种形式共存或是斗争?正如福特问德劳瑞斯:“如果你可以承担更大角色,你会是英雄,还是恶魔。”基于心理学展开的科学幻想逻辑严谨,可信度和合理性远超同类影视作品,不仅构建了叙事层面的科学内核,更让观影者在它构造的意境中,对科学提出新问题,对生命体展开新认识。
  二、 观照自身的隐喻之迷
  影视作品是流动的视听语言艺术,隐喻是其意象符号呈现的重要方式。作为美学和言语相互渗透的产物,隐喻融合了大量理性、情感和美感等信息,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言语艺术。[5]成功的艺术作品常用大量的隐喻来构造意象,将创作者的意志通过“相似性”映射到作品当中,传达抽象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而观看者在自身认知观照下,将其还原成丰富多彩的形式,获得意义。
  《西部世界》在二分心智论理论基础上,假设机器人会发展出自我意识。这个过程类似金字塔,最底层是记忆,然后是即兴反应和自我利益,而最上层是什么,没有给出直接答案。创作者着力加强典型角色被摆布的宿命和意志觉醒这两者的戏剧化冲突,德劳瑞斯一次次重复着至亲被杀的痛苦经历,陷在回忆的困境中无法向上挣脱,从开始的毫不自知,到在一轮轮的苦难激发下,质疑生活的真相、自我存在的价值。当她脑中上帝的声音被“自我独白”所取代,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反抗时,终于实现了自我意识。这种意象借助叙事与情感层面的反复拉扯,不断渲染冲突。金字塔的最上层,实现自我意识的最终步骤,到底是经历苦难的挣扎,是冥想之下的灵光,亦或潜意识中的欲望?似乎没有唯一答案,却又处处留余。隐喻的解读,留给了屏幕前的观众。而隐喻构建出的意象之奇妙,在于唤起观众相似的记忆与情感,向内审视自身,进而产生现实中的共鸣。观影者从虚拟的华丽科幻到自我的个体审视,因物以见我,洗礼之后,瞥见对自身困惑的解答,鉴赏已在牝牡骊黄之外。
  叙事方面,该剧用隐性复调叙事发展出两条时间主线,交错叙述黑衣人威廉和德劳瑞斯的爱恨情仇。35年前的威廉爱上人造人德劳瑞斯却最终发现她只是在轮回同一个设定好的程序,因此他的爱情、信仰都随希望的幻灭而散去。35年后他再回来,却一遍遍地折磨德劳瑞斯,以此激活昔日恋人的记忆。通过羞辱和虐杀的方式激发的爱,是失控的疯狂。这种失控恰恰隐喻了人类和代表着最高科技的人造人间的伦理道德冲突和心理情感博弈。威廉最初对德劳瑞斯的爱,亦如人类对科技的着迷。作为造物主的人类创造出和自己一样的人工智能,却又担心自己成为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于是在进守之间来回抵触纠结。威廉反复虐待曾深爱的人造人,目的却是激发对方的爱。这样自私矛盾的心理,是否正是今天人类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希望他们为我们所奴役和控制,却仍然期望得到其爱戴和忠诚。人类忙于追求科技奇迹,却是否准备好“消受”自己的创造?创作者借此喻彼,对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做了碎片化的叙述处理,交互的场景、零碎的情感和凌乱的记忆形成串联和并联,借助艺术情景隐喻现实世界中,人类主体对待智能客体时道德的博弈、妄为的执念、矛盾的情感和困惑的心境。
  三、 意蕴丰实的哲性之思   优秀的科幻影视作品,不仅是一种幻想式的类型,更是对本源问题的反思。通过它,观众可以有更深刻的思索,“不仅从认识论方面,也从价值论方面。着重要求影视艺术提供能满足人对生命存在状态自由解放境界的反思和追求的、高层次、深层次的精神需求的价值”。[6]《西部世界》的精彩之一,正是在于它借助科幻绮丽外衣,从哲学层面关照人类的生存,对人类存在的方式和价值作了深刻意义的质询。
  剧中的迷宫是个贯穿始终的悬念,它代表个人生命的总和,所做的选择,坚持的梦想。黑衣人威廉出场起就在寻找迷宫,不惜一路杀虐,说到底,他是在寻找迷失的自己,亦如生而为人的我们,总在不断寻找和迷失间反复。佛陀说诸法无我,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如何才能找到自己,认清自己。创作者伴随多线叙事,步布悬念,带着观众透过科幻,思考哲学的本源问题。《西部世界》中迷宫图形的出口不是向外设计的,而是向内,也许我们探寻真理的关键并不在于对外追逐,而在于朝向内核的自省。迷宫的路径不是直线形的,它的每个岔口都被赋予选择性,因而最终经历无数错误和曲折才能达到的自我中心显得如此难能和弥足珍贵。反思当下科技急速发展的资本世界,指导我们的科学理性不也是一种“向外驰逐的精神”吗?而只有将“此前向外驰逐的精神将回复到它自身,得到自觉,为它自己固有的王国赢得空间和基地,在那里人的性灵将超脱日常的兴趣,而虚心接受那真的、永恒的和神圣的事物,并以虚心接受的态度去观察并把握那最高的东西”[7]时,人类才能真正找到和平面对自己的方式,唤醒自我意识,找到存在价值。
  近代哲学是在对“真”的探求基础上建立的。[8]《西部世界》构造反乌托邦的虚拟文化语境对人类存在的“真”进行了探寻。以大型游乐场为发生地,人类游客来往这里极尽骄奢淫逸,虐杀屠戮,文明社会里所不容的贪嗔痴恶,都在此得以逃避,人造人变成了游戏中的玩偶、供玩家發泄。“虚拟乐园”“游戏”“玩偶”的设定,又何尝不是现实世界荒诞与悖谬的关照。某种程度上说,人类身处的世界也是一个游乐场,每个人都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的玩偶,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没有本真只有模拟。电视剧中的人造人被人类管理层操纵规则,现实中人类也已坎陷在为权力、知识、资本等异化力量的强力统治中,社会早已精密如完美的机器,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让人身不由己随之翻滚。就像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所描述的,我们以为的真实理想国,不过是另一个虚拟的洞穴而已。于是,在第一季的结尾,福特博士用自己的创造杀死了自己,应了剧中反复诵读的台词“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结局”。《西部世界》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契机来反思社会危机的压力,这种压力与其说是对外来的恐惧,不如说是对人自身的恐惧,对人本体的彷徨。创作者不断交叠象征性的忧患和希望,桥架起当下现实语境中人类的焦虑和彷徨,赋予了剧集巨大的价值张力。
  四、 对中国科幻电视剧的启示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视剧凤毛麟角。从20世纪初较经典的《少年王》到2016年的《超少年密码》,多是将科学知识和虚构剧情进行简单的直线连接,科普意味浓重,却难登艺术的大雅之堂,内涵和审美层次的隔膜亟待解决。基于上述对《西部世界》的分析,本文对中国科幻剧在审美方面的构建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用辨证的态度着眼科学
  科学是科幻作品言说的理论基础。有些国内科幻只重幻想而少了理论的基石,难免天马行空,逐渐过渡到魔幻或奇幻剧情中去,脱离审美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中国长久受到传统的唯物主义影响,相信科学技术美好、正面的力量,难免一味对其歌功颂德,这种朴素的乐观主义精神反映到艺术作品当中去,显得缺乏深度,遑论美感。因此,国产科幻剧应以科学为基础,用辩证的态度来审视和创作,避免流于浅薄庸俗的单调,从而实现以科幻凝附人类智慧、求真、斑斓梦想的艺术价值。
  (二)与东方传统文化的结合
  《西部世界》糅合大量文化特色和经典文学,带来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度。标志性的牛仔文化、莎翁台词、格特鲁德·斯泰因的诗歌、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这些文化标签背后承载的深邃、质感、复杂的互文韵味,让这部科幻剧完全没有“美国式文化”的快餐气,而是充满绮丽的人文性,高雅且深刻。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留下大量灿烂多姿、气韵生动的文化艺术形态,如能将这些和科学相结合,不仅能在神秘虚幻空间中借典故喻今人今事,也会让科幻作品充满独具一格的东方审美韵味,推进国家文化形象的美学传播。
  (三)对生命价值的哲学本源探寻
  在这个荒诞的世界求得人类生存的价值,追寻人生的意义,才能终得救赎。中国目前的科幻剧多只关注剧情的叙事和悬念的构建,缺乏哲学高度上对生命价值的寻找与对诗性精神的执着。好的科幻作品应通过搭设的虚拟想象空间,让观众感知某些高度抽象的问题,毕竟,关心自己诗魂的超越、心灵的安寄,为自己的生存意义操心,是人无法抛弃的内在性。[9]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14.
  [2]倪学礼,李杰.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的审美判断与文化反思[J].现代传播,2005(1):82-87.
  [3]刘慈欣.混乱中的科幻理念[J].星云,1999(3):13-15.
  [4]Turing,A.M.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J].Mind,1950:433-460.
  [5]吴春红.审美意象的隐喻性构建与理解——关于《哈姆雷特》与《红楼梦》中的意象对比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5(5):66-68.
  [6]王世德.影视审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2.
  [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
  [8]孔明安.技术、虚像与形而上学的命运[J].哲学动态,2002(10):37-40.
  [9]刘小枫.诗化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49.
其他文献
《父与女》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年幼的女儿骑车陪父亲来到码头边,父亲独自划着小船离开之后,女儿便时常骑车来码头张望。可是,河仍是那条河,树也仍是那棵树,只是离去的父亲再也不曾回来。女孩渐渐长大,可她仍然在等待着父亲回来的那一天,等待着海平线上逐渐出现她父亲乘坐的小舟,无论寒暑。最后,她老了,她的自行车也老了,期盼太久的父亲最终还是没有出现过,可时光甚至让河流也变成了大片芦苇。年迈的女儿穿过芦苇丛,
《大唐玄奘》一片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是一部玄奘口授,其弟子实录的一部大唐玄奘取经西行的经典著作。《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多达138个国家和地区,历时19载,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大唐西域记》显然是一部不可思议的杰作。《大唐玄奘》一片在忠实于原著内容的同时,在艺术性与人文性方面进行了着力创作,既以唯美的镜语视角带给了全球观众一场东方世界中美轮美奂的视觉审美盛宴,又以饱含慈悲的人文精怀向全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互联网 ”战略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教育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艺术设计教育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如此。在教育部2015年9月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和衔接,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国家已有系统开发相关应用。[1]因此,
[摘要] 音乐这种元素可以说是一部电影中所必不可少的部分,经典的电影配乐能成就一部经典的电影。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也能够在人的内心形成震撼,有时候能起到一种用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效果。我们曾会因为一首熟悉的音乐,想起很多脑海中的影片画面。而电影画面只能给我们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电影中音乐的出现却能让我们的感官全面活动起来,它可以推进剧情,体现主人公的情感,是一部电影所要形成的格调的灵魂。让人在观看时得
传统动画电影历来将儿童视作主要的受众对象,因而大多以明快鲜亮的色彩、可爱娇憨的形象、快速推进的情节以及丰富多变的镜头为特质,讲述带有梦幻和美好色彩的童话故事。但是,动画导演刘健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他自编自导的动画电影《大世界》中,他将目光聚焦于现实社会这个绝对成人化的领域,讲述现代人对金钱的疯狂追逐和在现实欲望中的自我迷失。影片直接撕破了动画电影常见的童话外衣,喊出了“欢迎来到成人世界”的宣言。  
对于中国广大民众来说,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合家团圆欢聚的节日;而在欢度春节假期时,一家人一起看一场电影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习俗。因此,春节档的电影市场就成为检验影片优劣、测试观众口味、赢得投资回报、把握创作趋势之竞争最激烈的电影档期。2019年春节档电影市场已经落下了帷幕,根据国家电影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以《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熊出没·原始时代》《神探蒲松
英雄主义电影塑造为数众多的英雄形象,得到世界年轻人的喜欢和崇拜。《蜘蛛侠》《X战警》《超人》《绿灯侠》等,他们侠肝义胆,拥有超凡的力量、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以拯救国家为己任,进而成就令世人瞩目的英雄业绩。2014年上映的《美国队长2》由罗素兄弟担任导演,克里斯·埃文斯主演。本片在曲折离奇的故事中塑造出光芒万丈的英雄形象,将一个对现代生活没有任何经验的男人扔进凶险难测的现代世界,他却可以
在俄罗斯的电影艺术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相反的艺术理论,而这些理论大多与最早对于电影剪辑的认知有一定的联系。在我们的国家,从好莱坞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所拍摄的影片《纳粹的诞生》和《党同伐异》那时起,他们将每一个画面连接在一起的方式被我们称为“美国剪辑”。而当时苏联电影的创始人列夫·库里肖夫、谢尔盖·爱森斯坦和费谢沃洛德·普多夫金,从美国电影工作中吸取了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得出的剪辑理论,在美国被称为
根据2014年亚洲SAT作弊案改编的泰国电影《天才枪手》,自2017年上映以来,既广受赞誉,亦遭遇质疑,质疑的焦点在于影片所涉考试作弊的道德问题——将作弊行动拍得如此令人热血沸腾,即使在结尾让主人公“迷途知返”,仍难免存为“作弊”辩护之嫌。  然而,之所以要用一部电影讲一个故事,正是因为它有着不能被约化为一个简单道德判断的复杂性。影片并非意在讨论考试是否道德的问题,而是试图通过对一个事件的深入挖掘
于2014年10月31日在大陆上映的《夜莺》,是由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执导,李保田、杨心怡、李小冉、秦浩等主演的一部中法合作的电影,该影片曾代表中国内地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电影《夜莺》是费利普·弥勒继《蝴蝶》之后又一部关于“老人与孩子”的影片,虽然这两部影片的故事框架相差不多,都是一老一小,在远离都市的原野上,从最初的隔阂到亲密无间,这期间虽然充满了曲折,但都是满满的爱,让人感到十分温馨。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