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格米蓝鲸之谜

来源 :航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f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俾格米”在英文中是微小、矮人、侏儒之意。一种身长不足1.5米的矮小人种就被称为俾格米人,但是俾格米蓝鲸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之一,却被冠以这样一个具有“渺小”之意的名字,真是十分有趣。它们身躯庞大,食量十分惊人。夏季时,只有澳大利亚西部和维多利亚西南沿海海域极其丰富的磷虾,才能满足它们的胃口。
  俾格米蓝鲸其实并不是蓝色的,在它们灰白色的皮肤上有一些白色的斑点。当俾格米蓝鲸在湛蓝的海波中上下起伏时,看起来确实非常蓝。要辨别俾格米蓝鲸很容易,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背鳍非常小,与身体不成比例,看起来十分可笑。
  用俾格米这个词来称呼这种鲸鱼确实有点小瞧了它们,因为通常情况下,雌性俾格米蓝鲸可以长到22米长,它们的长度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真正的蓝鲸的3/4!
  俾格米蓝鲸是蓝鲸家族的一个亚种,它最令人惊异之处在于人类对它们不了解的地方太多了。它们不是亚马逊雨林树皮下面隐而不见的甲虫,也不是生活在地底下3千米深的细菌,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之一,比大多数的恐龙还要大,但是,俾格米蓝鲸的大部分生活情况在科学界仍然是一个谜。
  
  为什么喜欢温暖水域?
  
  是俾格米蓝鲸生性不喜欢较冷的水域?
  真正的蓝鲸在夏天的时候喜欢在南极冰架附近的海面上游弋,享受着丰富的磷虾资源,但是俾格米蓝鲸却从不越过南纬50°,它们似乎更喜欢在澳大利亚西部海岸和维多利亚海岸附近徘徊,而不会漂游得太远,这里的磷虾资源比南极少得多,为什么它们不往食物多的地方去呢?也许是它们为了能呆在温暖的水域里,口腹之欲只得将就了。
  
  在大洋中游往何处?
  
  现有的很少一点资料表明,俾格米蓝鲸可能不会像其他种类的鲸鱼那样,在迁移中游得那么远,比如座头鲸。
  在俾格米蓝鲸的迁移之谜中,夏天最喜欢的猎食处是澳大利亚西南一道深1300米的大海沟,每年2月~4月,大批的鲸鱼就会赶来这里。俾格米蓝鲸主要以磷虾为食,它们以巨大的流苏般的鲸须过滤海水取食磷虾。大海沟的海洋深处有着丰富的养分,东风刮起时搅动了温暖的洋面,海底深处的水向上涌起,为无数的磷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无穷无尽的磷虾正是鲸鱼美妙的一道夏日快餐。
  俾格米蓝鲸夏天最喜欢的另一个进餐地点是在维多利亚西南沿海的近海处。据科学家们估计,每年12月至来年5月的时候,约有100头鲸鱼会来到这里觅食,鲸鱼的数量似乎也在逐年增多。为了搞清楚俾格米蓝鲸在迁徒中究竟游向何处,研究人员向鲸鱼发射一种“卫星标签”。但是这项工作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首先得找到它们,然后等它们在船附近的海面上浮出水面,还要确保带有信号发送装置的“标签箭头”能穿过厚厚的鲸脂,并且能保持不掉下来。
  研究人员迈克林尼说,没有比出海寻找鲸鱼更让他兴奋的了。他说,“当我们出海寻找鲸鱼时,感觉就像漫步在大森林里一样——嗅着空气中的气味,观察着树叶,期待着有一头熊在树林中走过,寻找它的足迹和它曾经站立过的地方,以及它曾经折弯树枝的地方——我们寻找着与它有关的一切线索,为什么它在这个地方停留过,它在这儿干什么,以及它的停留时间。”
  研究人员对西澳大利亚等地鲸鱼的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认为“它们也许是从这里到印尼附近的海域之间来回环游的”。迈克林尼说,“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看它们往南游多远。”研究人员用射在鲸鱼身上一个小小的箭头,获取鲸脂的活组织切片,希望能用DNA分析的方式来跟踪研究俾格米蓝鲸。
  
  为什么要呼啸歌唱?
  
  观察、研究俾格米蓝鲸的技术之一就是监测它们神秘的叫声。对于它们的叫声,人类的耳朵是听不见的。它们会发出长长的呼啸声,有3种不同类型的声音,组成的“歌声”可达120秒之久,而且每隔几分钟重复一次,这样持续6个小时之久。在深水时,俾格米蓝鲸的“歌声”可以传送到几百千米之外。
  它们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叫声呢?对于其他种类的鲸鱼来说,这样的叫声是寻偶的信号。不过,这也许是招呼同伴分享食物的信号,它们一般都会在食物丰富的地方集结,几百千米以外的其它俾格米蓝鲸也能听到同伴的呼唤声。
  科学家们戏称俾格米蓝鲸为“卡罗素”(意大利歌唱家,1873-1921)。它们哼着美妙的鲸歌四处遨游,有时一哼就是22小时。更有趣的是,在同一海域所有的俾格米蓝鲸哼的歌总是一个凋门,但并不是百哼不改。每隔几年俾格米蓝鲸歌的调门会全改。为什么?那还是一个谜。
  
  庞大鲸体为什么游速极快?
  
  尽管俾格米蓝鲸体形庞大,但游速极快。重达10多吨的鲸体在短距离的航行中能够达到最大时速20英里。庞大的俾格米蓝鲸为什么这样敏捷?目前的解释只有两种:一是蓝鲸体呈流线型。如果工程师们能够将一条拖鲸置于一个通风道口,测一测鲸体所受的空气阻力,那么他们一定能够发现流线型的鲸体所受的空气阻力最小。
  二是蓝鲸的皮肤。鲸肤圆滑,似乎涂有一层非常光滑的润滑剂,能够减少鲸与水的摩擦系数,减少水对鲸的阻力;鲸脊也有助于鲸快速游弋。蓝鲸肤上的润滑剂使军工厂的工程师们受到启发。据美国海军造船厂报道,几十年来,有许多潜水艇工程师们对这样一个问题一直莫名其妙:即1千马力的;蓝鲸为什么与1万马力的潜水艇航速一样快?
  
  它们现有的数量是多少?
  
  在上一个世纪,由于人类的大肆捕鲸活动,蓝鲸数量大量减少。据估计,在人类大量捕杀鲸鱼之前,蓝鲸的数量约在24万头左右(其中包括1万头俾格米蓝鲸)。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有了禁捕蓝鲸的禁令,但是这时只剩下了1000头真正的蓝鲸和6000头俾格米蓝鲸,种群数量只有原来的3%。有艘捕鲸船仅在一次捕猎行动中就夺取了296头俾格米蓝鲸的性命,仅此一例,就可以看出人类对鲸类的狂捕滥杀达到了何等程度。
  澳大利亚鲸类研究中心的专家米切林·詹娜说,捕鲸人对于蓝鲸“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庞大的身躯代表了更多的收获,雌性蓝鲸更是捕鲸人的目标,它们比雄鲸大,怀有身孕的雌鲸则更大。当人类开始禁止捕鲸时,剩下的鲸鱼多数都为未成熟的雄鲸。在这种情况下,鲸鱼还能不能恢复到原先的种群数量呢?虽然这些鲸是如此的巨大,但是要在浩瀚的大海中发现它们的踪迹却并不容易。事实上,直到1995年才有人在波特兰首次发现了俾格米蓝鲸的踪影。
  俾格米蓝鲸现有的数量是多少?科学家们估计,每年夏天来到波特兰的蓝鲸有40-100头,而到大海沟地区的有30-40头,它们的数量是否在增加,还不得而知。
  
  在哪儿繁育后代?
  
  俾格米蓝鲸在哪儿繁育后代呢?对于它们的行为以及活动范围,人们知道的确实太少了。
  当举家搬迁时,最弱小的蓝鲸仔总是备受照顾,大家都以最慢的游速去将就它。如遇受伤或生病的鲸,其它成员决不会弃之不顾,而是巡游在它的两侧,守护它,或者将它驮载起来,使其冒出水面呼吸空气。这样就难免有时为了照顾一条病鲸而遭全家覆灭,因为这正为歹毒的捕鲸者提供了机会。
  但是,俾格米蓝鲸生活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要发现它们就像在海滩上寻找一颗砂粒那样不容易。如果不是使用“卫星标签”以及年复一年地用跟踪摄像等方法,人们也许根本无从去了解它们。有一些证据表明,美国西海岸近海地区的蓝鲸数量大约以每年7%的比例在增加,但是南半球的俾格米蓝鲸数量的情况却不乐观。人们不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繁殖后代,也许是在热带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某处深海水域。
其他文献
由《中国医院》杂志社、江苏省医院协会、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主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承办,无锡市医院协会协办的第九届中国医院发展战略高级论坛,于2008年3月27日至29日在江苏
最近,由欧洲最现代化的造船公司--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公司(HDW)研制建造的世界第一艘全新的燃料电池驱动的潜艇U31"克拉西号",经过试航准备交付德国海军.
乌鸡不仅是我国培育的著名珍贵家禽,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其养殖技术却很难掌握。现就乌鸡的人工孵化、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育成期的饲养管理以及乌鸡场的卫生防疫等方面
目的:通过对某医院8年数据的分析,找出影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医院统筹管理,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运用相关分析、因
2007年3月4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碾格图村陈某饲养的1头4岁黑白花奶牛产犊。产后胎衣不下,弓腰努责,进食量仅为平时的1/10,未见反刍。经畜主多次治疗,效果不理想。3月9
世界上最大的冰山--"B15A"在"休眠"了近3个月之后开始移动.冰山一般在与冰川或冰架脱离后,都静静地漂浮在格陵兰岛、北大西洋和南极附近的海域中.因为冰的密度比海水小,通常
期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畜牧养殖业提出了新要求,改进养殖模式,发展养殖小区是畜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是部分地区有相当数量的散养户,仍然采用传统的庭前屋后的养殖方式,存在着诸
硒是奶牛体内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过量能引起中毒,过少引起发病,适量能促进牛体的正常发育和正常生产。硒在土壤中多以元素硒和硒的重金属化合物存在,不溶于水,不为植物所吸收。碱
据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的科研小组发表,目前已证实25年前在世界上流行到1981年之后,发生变异,从自然界消失的一种流行性感冒病毒,仍在里海的海豹之间继续感染。该小组成员之一、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的大石和惠研究员从1993—2000年,和俄罗斯的科研小组一起,从里海的77头海豹提取的血液中,检查出28头感染有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H3N2的抗体。把这种抗体与北海道大学喜田宏教授保管的世界上流行性感冒病毒进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水处理设备公司REO研究所,共同开发出在一个鱼缸内,使用超微小氧气泡同时饲养海水鱼和淡水鱼技术。通常,微小气泡在水中缩小的过程中生成,直径为50微米,物理性极不稳定,在短时间内很快消失。科研人员用特殊方法成功地把含有电解质离子的水和气体混合制成的超微小氧气泡(直径仅为100-200纳米,相当于碳酸水气泡的万分之一)保持一个月以上,但详细的结构目前正在研究之中。据产业技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