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3岁的“红墙医生”王敏清,不仅曾为领导人的健康出谋划策,更身体力行地创造了生命奇迹:2003年经历过重度喉癌手术后恢复良好,半个世纪不感冒,极少吃药,各项主要生理指标保持良好状态;体重一直保持在62-63公斤;至今,仍保持有24颗完好的牙。
饮食适可而止
我的饮食简单随便,不挑剔,但关键在一个“度”字上。我一般多吃七八成饱,以到下顿吃饭时,有饥饿感为度。我是北方人,常吃面食,佐以玉米面、小米等杂粮。粗茶淡饭和鸡鸭鱼肉都吃得津津有味。
一日三餐的饭量按老规矩“早饭好,午饭饱,晚饭少”,晚上极少吃夜宵。三餐后不再吃任何食品。因为一不需要;二让胃得到休息。我只在休闲时间以少量瓜子、花生等干果助兴。一般不吃糖类和甜食因为吃糖后影响下顿食欲和饭量,还会使胃酸增多,导致消化道溃疡。而且增加了胰腺的负担,长而久之容易患糖尿病,或是体重超标。
戒烟少酒少饮茶
我曾吸过烟,“文革”的遭遇使我经常借此解闷,但我还是成功地戒掉了烟。所以说,戒烟,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实在容易,主要看自己有无决心。
我每天都要喝点儿酒。因为酒是粮食酿造的,其中有许多营养成分,还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虽然常饮酒,但我力戒过量。平日多饮用低度的葡萄酒(每天不超过4两)、啤酒(每天不超过1升)等,以避免对胃、肝、脑神经等器官的伤害。我坚持饮酒的同时,每年做肝功能等检查。
我极少饮茶。因此茶的兴奋和利尿作用,往往影响正常睡眠,我经常饮用白开水来补充水分。
有机会就运动
众所周知,运动能强健体魄。我爱打乒乓球。此外,我还喜好游泳,这使我的身体强健了许多。而自行车是我年轻时的交通工具,也是锻炼身体的好项目。离休后,我外出两三站远的公交汽车路程,常以步代车;上楼,只要不赶时间就不乘电梯。
总之,我一生中,只要有机会,就抓住时机活动和运动。运动还使我长期保持着正常体重。
心理平衡对抗失眠
我十分重视睡眠,经常精打细算地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遇着睡眠不足时,往往想方设法补回来。为了保证睡眠良好,我力争生活规律,白天增加体力活动、不喝茶、睡前少用脑,并尽量使心情平静。只要自己不烦躁、不折腾,保持心境平静,便可自然入睡。我深深感到,至今身体健康状态一直较好,与我重视睡眠关系极大。
保持积极的心态
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我的态度是:保持正直的人品,坚持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即可,不去考虑其他。也不要和他人攀比,做事情量力而行。这让我心中坦然,不内疚、无自责,保持宽容、乐观的心态。
爱好广泛不服老
我的爱好十分广泛。凡是生活中的常用技能,我都感兴趣,如安装和修理常用电器等用品。我还有一手好厨艺,经常做一些自己爱吃的饭菜。我们老两口还在自家的园子里种一些菜,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给邻居和朋友送礼。
我在文艺方面也爱好颇多,如拉二胡、广东音乐、京戏、秦腔等,其中最爱京戏。京戏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趣味,使我经常沉浸在享受美的欢乐气氛中,还结识了不少票友。
无病重视预防
人们生病,主要不是有病菌存在,而是机体免疫力的下降,而为何有人病倒,另一些人却安然无恙?这就是预防的作用。
多年来,我特别重视口腔卫生,早晚和饭后必须漱口、刷牙。清除牙隙间的微少食物残渣,对于口腔卫生、保护牙齿很有意义。
我十分注重饭前洗手,并让其自然干燥。平日,我很少在餐馆吃凉菜,买回家的熟食和半成品,也要经过加热后再入口。尽量不用手直接抓进口的食物,即便吃馒头之类,也多用筷子夹着吃。
外出活动,我总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尽量不去危险之处,避免乘坐不安全的交通工具。
小病消灭在萌芽中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小病症而不被重视,岂不知其中许多小病能酿成大病,不仅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大病多由小病发展而来,如果能及早治疗,便可避免许多疾病反复发作和并发症。
我坚持每年体检。除了年度查体验血外,我极少做静脉注射。因为血管是人体重要的、无菌而密封的循环系统,一般不要轻易伤害它。还要避免身体超负荷运转。感到疲劳或吃力时,应立即停止或减轻活动。勉强做某项活动有损健康,甚至是危险的。
一生极少用药
我除一般防护之外,尽量不吃或少吃药物。每种药都有它的毒副作用,特别要重视它对胃、肝、肾、造血功能的不良影响。现在,不少人靠药来保健,却忽略了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事实上,许多常见的轻度感冒、消化不良、单纯性腹泻、肌肉劳损、腰背酸痛、失眠以及早期的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病症,都能以生活调理改善,病情发展后,才考虑加用药物治疗。
大自然和社会中锻炼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我亲身体会,经常接近大自然、适应大自然,可大大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多在良好空气和阳光的大自然中活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保健方法。同样,在生活上和事业中多经受磨炼,可多增加知识与才干。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造就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自信,要有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王敏清,1929年生,山西省洪洞县人。原中央保健局局长兼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因在中南海为中央首长保健,被尊为“红墙医生”。在其为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做医疗保健工作的30多年中,曾五进五出中南海,被人戏称“五进宫”。
饮食适可而止
我的饮食简单随便,不挑剔,但关键在一个“度”字上。我一般多吃七八成饱,以到下顿吃饭时,有饥饿感为度。我是北方人,常吃面食,佐以玉米面、小米等杂粮。粗茶淡饭和鸡鸭鱼肉都吃得津津有味。
一日三餐的饭量按老规矩“早饭好,午饭饱,晚饭少”,晚上极少吃夜宵。三餐后不再吃任何食品。因为一不需要;二让胃得到休息。我只在休闲时间以少量瓜子、花生等干果助兴。一般不吃糖类和甜食因为吃糖后影响下顿食欲和饭量,还会使胃酸增多,导致消化道溃疡。而且增加了胰腺的负担,长而久之容易患糖尿病,或是体重超标。
戒烟少酒少饮茶
我曾吸过烟,“文革”的遭遇使我经常借此解闷,但我还是成功地戒掉了烟。所以说,戒烟,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实在容易,主要看自己有无决心。
我每天都要喝点儿酒。因为酒是粮食酿造的,其中有许多营养成分,还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虽然常饮酒,但我力戒过量。平日多饮用低度的葡萄酒(每天不超过4两)、啤酒(每天不超过1升)等,以避免对胃、肝、脑神经等器官的伤害。我坚持饮酒的同时,每年做肝功能等检查。
我极少饮茶。因此茶的兴奋和利尿作用,往往影响正常睡眠,我经常饮用白开水来补充水分。
有机会就运动
众所周知,运动能强健体魄。我爱打乒乓球。此外,我还喜好游泳,这使我的身体强健了许多。而自行车是我年轻时的交通工具,也是锻炼身体的好项目。离休后,我外出两三站远的公交汽车路程,常以步代车;上楼,只要不赶时间就不乘电梯。
总之,我一生中,只要有机会,就抓住时机活动和运动。运动还使我长期保持着正常体重。
心理平衡对抗失眠
我十分重视睡眠,经常精打细算地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遇着睡眠不足时,往往想方设法补回来。为了保证睡眠良好,我力争生活规律,白天增加体力活动、不喝茶、睡前少用脑,并尽量使心情平静。只要自己不烦躁、不折腾,保持心境平静,便可自然入睡。我深深感到,至今身体健康状态一直较好,与我重视睡眠关系极大。
保持积极的心态
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我的态度是:保持正直的人品,坚持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即可,不去考虑其他。也不要和他人攀比,做事情量力而行。这让我心中坦然,不内疚、无自责,保持宽容、乐观的心态。
爱好广泛不服老
我的爱好十分广泛。凡是生活中的常用技能,我都感兴趣,如安装和修理常用电器等用品。我还有一手好厨艺,经常做一些自己爱吃的饭菜。我们老两口还在自家的园子里种一些菜,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给邻居和朋友送礼。
我在文艺方面也爱好颇多,如拉二胡、广东音乐、京戏、秦腔等,其中最爱京戏。京戏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趣味,使我经常沉浸在享受美的欢乐气氛中,还结识了不少票友。
无病重视预防
人们生病,主要不是有病菌存在,而是机体免疫力的下降,而为何有人病倒,另一些人却安然无恙?这就是预防的作用。
多年来,我特别重视口腔卫生,早晚和饭后必须漱口、刷牙。清除牙隙间的微少食物残渣,对于口腔卫生、保护牙齿很有意义。
我十分注重饭前洗手,并让其自然干燥。平日,我很少在餐馆吃凉菜,买回家的熟食和半成品,也要经过加热后再入口。尽量不用手直接抓进口的食物,即便吃馒头之类,也多用筷子夹着吃。
外出活动,我总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尽量不去危险之处,避免乘坐不安全的交通工具。
小病消灭在萌芽中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小病症而不被重视,岂不知其中许多小病能酿成大病,不仅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大病多由小病发展而来,如果能及早治疗,便可避免许多疾病反复发作和并发症。
我坚持每年体检。除了年度查体验血外,我极少做静脉注射。因为血管是人体重要的、无菌而密封的循环系统,一般不要轻易伤害它。还要避免身体超负荷运转。感到疲劳或吃力时,应立即停止或减轻活动。勉强做某项活动有损健康,甚至是危险的。
一生极少用药
我除一般防护之外,尽量不吃或少吃药物。每种药都有它的毒副作用,特别要重视它对胃、肝、肾、造血功能的不良影响。现在,不少人靠药来保健,却忽略了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事实上,许多常见的轻度感冒、消化不良、单纯性腹泻、肌肉劳损、腰背酸痛、失眠以及早期的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病症,都能以生活调理改善,病情发展后,才考虑加用药物治疗。
大自然和社会中锻炼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我亲身体会,经常接近大自然、适应大自然,可大大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多在良好空气和阳光的大自然中活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保健方法。同样,在生活上和事业中多经受磨炼,可多增加知识与才干。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造就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自信,要有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王敏清,1929年生,山西省洪洞县人。原中央保健局局长兼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因在中南海为中央首长保健,被尊为“红墙医生”。在其为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做医疗保健工作的30多年中,曾五进五出中南海,被人戏称“五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