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数学教育的宗旨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进行启蒙,通常人们总是将儿童的数学学习当作是认符号、记公式、背定义、练计算、做习题的一种过程,而并不关注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独立思考?是什么激发了深入学习的求知欲望?从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来看,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基本任务应当是发展儿童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扮演好引导者、辅助者,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思维相互沟通的主阵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兴趣就能事半功倍。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选取生活化的习题范例
青少年的认识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鉴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经验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如果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提出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过高要求,把知识体系搞得过于抽象化、形式化和一般化,忽略了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不但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甚至连教育目标中最低要求都得不到充分保证。数学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应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以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要突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应用性、层次性、生活性。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钟面的认识内容,要求认读整时和整时半,下册要求能读出几时几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室内挂上可爱的卡通钟,吸引学生的目光,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钟表实用功能的认知。在授课前又让学生同父母一起做个漂亮的钟面,与家长亲切互动等,这样学生在课前对钟面有了感性的认识,上课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能兴趣盎然地学习,顺利地掌握钟面的知识。
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单算法”时,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引入。比如:妈妈带了167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妈妈该怎样付款?她还剩多少钱?学生由于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妈妈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她还剩(67+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67-100+2。这样,学生对167-98这类简便运算的算理理解了,方法也就掌握得牢固了。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知识的兴趣,产生出内在的学习动力,又沟通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知识,体验到计算知识的价值。
二、利用多媒体新技术,激活课堂环境
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教学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如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通过直观演示: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开出,慢慢相遇。使学生清楚明白“相遇”的意义,在脑海中确定“相遇问题‘中两个运动体运动的表象,将实际运动的情景问题转化为抽象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教学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们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份,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再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的。这样一来既导出的圆的面积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和无限求和的思想方法。
三、鼓励式教育,让教学活动充满自信的情感体验
利用赞美、赏识、鼓励等激励手段,对学生的优点加以肯定,对学生经过努力得到的成绩大力鼓励,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激发,努力做到“激励学生的一个亮点,使他全身变亮。
如教学“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一课,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辛苦的探索,在暂时的错误之后,终于品尝到成功的果实,学生情感体验中达到极其愉悦状态,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激发创造热情。另一方面,由于“表面积”计算方法是探索和发现的载体,如果只告诉学生它的计算方法,那么多半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被淡忘。而提供一块为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沃土,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通过亲身去发现的规律、道理、方法倒有可能使忘记深刻,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本领。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并敢于大胆提出问题。例如教学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用题的时候,提供给学生:工人要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260米,比第二天少修80米______?而后激励学生:“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而且提得好?”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提了许多很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如:(1)第三天比第二天多修30米,三天一共修了多少米?(2)剩下的比两天修的和少9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等等,面对学生提的问题应当给予肯定与激励:“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这个问题有价值”“希望你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教师在提供给学生提问题的材料后,注重对学生的不断激励、鼓舞,学生的思维进入了亢奋状态,问题因此层出不穷,多么精彩!
四、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人的特点。因为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征,所以能够对他们进行集体教学,提出共同的基本要求。但是同中有异,相同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总是带有个人的色彩。即使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他们的身体素质、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才能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又必须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分组教学,分类指导,按不同层次提出要求,不搞一刀切。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 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要允许学生不懂就问,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尤其对差生提出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形式,耐心地回答,不能认为问题简单而不加理睬,更不能讽刺挖苦,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要鼓励他们肯于思考,学会提问题,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適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 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只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在意志、性格、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情况,在课堂教学或个别辅导上注意扬长补短,爱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能不断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做到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有积极参与的兴趣。一言以蔽之,我们应从以人为本角度来认识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使学生自主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选取生活化的习题范例
青少年的认识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鉴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经验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如果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提出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过高要求,把知识体系搞得过于抽象化、形式化和一般化,忽略了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不但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甚至连教育目标中最低要求都得不到充分保证。数学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应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以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要突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应用性、层次性、生活性。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钟面的认识内容,要求认读整时和整时半,下册要求能读出几时几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室内挂上可爱的卡通钟,吸引学生的目光,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钟表实用功能的认知。在授课前又让学生同父母一起做个漂亮的钟面,与家长亲切互动等,这样学生在课前对钟面有了感性的认识,上课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能兴趣盎然地学习,顺利地掌握钟面的知识。
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单算法”时,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引入。比如:妈妈带了167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妈妈该怎样付款?她还剩多少钱?学生由于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妈妈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她还剩(67+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67-100+2。这样,学生对167-98这类简便运算的算理理解了,方法也就掌握得牢固了。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知识的兴趣,产生出内在的学习动力,又沟通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知识,体验到计算知识的价值。
二、利用多媒体新技术,激活课堂环境
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教学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如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通过直观演示: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开出,慢慢相遇。使学生清楚明白“相遇”的意义,在脑海中确定“相遇问题‘中两个运动体运动的表象,将实际运动的情景问题转化为抽象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教学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们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份,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再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的。这样一来既导出的圆的面积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和无限求和的思想方法。
三、鼓励式教育,让教学活动充满自信的情感体验
利用赞美、赏识、鼓励等激励手段,对学生的优点加以肯定,对学生经过努力得到的成绩大力鼓励,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激发,努力做到“激励学生的一个亮点,使他全身变亮。
如教学“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一课,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辛苦的探索,在暂时的错误之后,终于品尝到成功的果实,学生情感体验中达到极其愉悦状态,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激发创造热情。另一方面,由于“表面积”计算方法是探索和发现的载体,如果只告诉学生它的计算方法,那么多半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被淡忘。而提供一块为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沃土,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通过亲身去发现的规律、道理、方法倒有可能使忘记深刻,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本领。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并敢于大胆提出问题。例如教学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用题的时候,提供给学生:工人要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260米,比第二天少修80米______?而后激励学生:“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而且提得好?”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提了许多很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如:(1)第三天比第二天多修30米,三天一共修了多少米?(2)剩下的比两天修的和少9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等等,面对学生提的问题应当给予肯定与激励:“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这个问题有价值”“希望你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教师在提供给学生提问题的材料后,注重对学生的不断激励、鼓舞,学生的思维进入了亢奋状态,问题因此层出不穷,多么精彩!
四、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人的特点。因为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征,所以能够对他们进行集体教学,提出共同的基本要求。但是同中有异,相同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总是带有个人的色彩。即使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中,他们的身体素质、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才能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又必须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分组教学,分类指导,按不同层次提出要求,不搞一刀切。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 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要允许学生不懂就问,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尤其对差生提出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形式,耐心地回答,不能认为问题简单而不加理睬,更不能讽刺挖苦,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要鼓励他们肯于思考,学会提问题,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適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 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只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在意志、性格、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情况,在课堂教学或个别辅导上注意扬长补短,爱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能不断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做到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有积极参与的兴趣。一言以蔽之,我们应从以人为本角度来认识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使学生自主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