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小型生活垃圾热处理炉底渣的理化特性

来源 :环境污染与防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ch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型垃圾热处理设备可实现就地处置,节约运输成本,目前在中国山区、丘陵地带的村镇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解村镇小型生活垃圾热处理炉底渣的理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对中国云南、贵州、安徽村镇实际运行的小型生活垃圾热处理设备产生的底渣进行取样,分析其热灼减率、物理组成、化学组成、晶相组成、重金属含量和浸出特性,探讨处理工艺、地域及季节对其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个村镇小型生活垃圾热处理炉底渣样品物理组成均以人工挑拣困难的混合类为主(质量分数>58%);样品热灼减率达标率不高,化学组成、晶相组成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渣相近,除少数样品中As、Ni、Pb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值外,其余重金属含量均远高于该标准,但所有样品的重金属浸出毒性均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限值;地域、处理工艺和季节对物理组成、热灼减率、重金属含量和浸出毒性影响较大,但对化学组成和晶相组成的影响不明显.
其他文献
采用6061-T651铝合金圆棒进行摩擦挤压增材制造(friction extrusi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FEAM)工艺实验研究,探讨和分析不同主轴转速对单道双层增材试样的增材成形、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给定横向移动速度300 mm/min,采用主轴转速为600 r/min和800 r/min均能获得完全致密无任何内部缺陷、厚度分别为2 mm和4 mm的单道双层增材试样,增材整体由细小等轴晶粒组成,增材层间实现冶金连接;800 r/min下工具轴肩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