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豪放皆真情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lock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一直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事实上,他的词更多地流露出一种真情真性的婉约之气。本文通过分析苏轼的《江城子》系列,让读者品味到苏轼作品的独特魅力,即婉约之中流露出豪放,豪放之中透露着婉约。希望通过文本,让读者能够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看到一个真情真性的苏轼。
  关键词:婉约派;豪放派;苏轼;《江城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词”,诗歌的一种,源自于唐代,主要盛行于民间,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起初,“词”的内容主要是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因此也被视为靡靡之音,不登大雅之堂。到了宋代,尤其是以苏轼为代表的上层知识分子对于词的接受,创作了一系列充满豪情壮志的作品之后,“词”逐渐形成了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一直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但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其婉约的一面。婉约与豪放看似相对立,实则都是作者真情真性的流露。因此,婉约派与豪放派并没有境界上、品位上、格调上的优劣,这也是我们赏析文学作品时必须要分清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以下简称《记梦》)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以下简称《出猎》)都是苏轼的代表作,巧合的是,这两首词都是以《江城子》为词牌,且创作于同一时期,不过它们在题材和风格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细细品味,却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共通之处,那就是二者都是作者真情真性的流露。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首作品的分析,向读者展现出苏轼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气质,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苏轼作品的真谛。
  二 婉约的苏轼
  苏轼一直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然而细看苏轼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苏轼能够被称为豪放的作品其实并不多,婉约才是其作品的主流。苏轼的婉约与北宋另一位极富盛名的婉约派词人柳永相比,无疑在境界上高出不少。苏轼的婉约是一种豪放的婉约,这与苏轼独特的精神气质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一个超卓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有着柳永所无法具备的气魄;柳永把个人的伤感发挥到极致,苏轼则无疑把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精神融入到作品之中,因此,苏轼的作品可谓是北宋词中的极品,尤其是我们将要分析的《记梦》,这部作品被称为千古之绝唱,其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可谓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由此可见苏轼为人至真、至纯、至性。
  从文学题材而言,《记梦》是一首“悼亡情诗”。“悼亡”是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表达情感以来就存在着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学题材,它不仅仅是一种对于死者怀念的行为,更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反思。苏轼正是通过这部作品,抒发了自己对于亡妻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政治生涯的忧虑,并且藉此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倾诉。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任知密州。政治上的失意,加之对于亡妻的思念,苏轼陷入痛苦中无法自拔。在某个夜晚,苏轼在祭奠亡妻之后,内心的苦闷与悲痛达到顶点,于是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感人至深的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篇的题旨。本篇以“记梦”为题,但是对于梦中景象只是在词的下篇中短暂出现。因此,有人会觉得苏轼的这篇作品有些文不对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庄的影响。人生如梦,所以真实与虚幻并不是重要的,或者说是严格区分的,而是一种体验。因此,这部作品实则是对于人生、对于爱情的一种体验的记录,而不是对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事件的描述。
  其次,“十年生死两茫茫”充分表明了生与死之间存在着不可超越的界限,这种界限是时间的界限,也是空间的界限。因此,突现出了一种绝望之感。“不思量,自难忘”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亡妻的感情,并不因为这种阻隔而停止了。前后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正是这种绝望之感,才产生了极为强烈的抒情性。
  再看“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句。王氏死后,葬于苏轼的故乡眉山,远在千里之外,因此心中即便有万种凄凉也无处可说。从感情的高峰又陷入了绝谷,在情感上充满了跌宕起伏。正是这种生死之隔、时空之隔,让作者只能寄托于梦境,也只有梦境才能超越这些限制,于是从一种绝望之中,又跳跃到了一种希望之中。“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正所谓希望孕育着的是新的绝望,当我们为作者感到庆幸之时,却突然发现作者陷入了另一种绝望之中。即便相逢,却可能不相识。这是多年来宦海沉浮苦痛折磨的结果,也是多年来对爱人怀念憔悴的结果,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最终反映在了肉体上。
  词的上阕在感情上跌宕起伏,作者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又充满了无限的忐忑。希望见到自己所爱之人,但又害怕自己憔悴的模样让所爱之人无法相识,甚至带有一种年少的情怀,希望能让所爱之人看到一个完美的自己。
  “夜来幽梦忽还乡”,此句有点题之用,作者终于如愿以偿与自己心爱之人在梦中相会了。梦中之境可能有很多,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小轩窗,正梳妆”,与其说这是梦境,不如说是作者一生都难以忘记的真实场景。所以是不是真的做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这种真情,作者仿佛回到了新婚燕尔的时刻,回到了自己年少的时光,回到了自己爱人的身边。“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心中虽然有万千的凄凉,但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那些凄凉顿时消散了,只是希望能够好好看着自己所爱之人,心底的那种真情、那种至爱,让眼泪不停地往下流,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记梦》在情感上充满了跌宕起伏,尽管篇幅不长,但是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无限的。一方面我们不得不赞叹苏轼写作手法的高超,但是这样的作品不可能是精心安排的结果,而是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流露,因此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纯真之美,否则的话,它也不可能打动世世代代的人。
  三 豪放的苏轼
  《出猎》是苏轼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巧合的是,它与之前的那首《记梦》都是在密州写下的。密州的政治生涯对于苏轼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同时对于他的文学事业而言,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这首《出猎》一般被认为是苏轼最早的豪放派作品,因此对于这部作品的分析,对于研究苏轼豪放派风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尽管从仕途上来看,苏轼从京城被下放到了密州,但是对于苏轼个人而言,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让他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底层人民,对于他的思想可谓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远离了京城的浮华,远离了官场的斗争,苏轼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尽管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完全适应新的生活,并且表现出一种焦虑与苦闷,但是他很快发现了新生活的意义,并且在新生活中重新创造了自我,最终将这种创造性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惊讶之感,当时的苏轼不过四十,还算不上老夫,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让他的内心感到了一丝苍老,从之前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然而,苏轼接着又表现出另一种精神状态,那就是所谓的“少年狂”,尽管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难免被岁月所消磨,但是内心的那份纯真与激情并不会随时间完全地磨灭,因此在每个人心底都会保留一份“少年狂”。同时,苏轼也向世人表明,他仍旧有着一份少年的激情,为之后抒发报效国家、驰骋沙场之情埋下了伏笔。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对于出行装备的一种描述,事实上,也是内心情景的一种具体化。一身年轻人的装束,不仅让人觉得在精神上年轻了,同时在身体上也年轻了,再次与“老夫”形成了强烈对比,让人根本感觉不到他老,完完全全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苏轼通过这种描述,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完全有能力、有精力报效国家。不仅如此,行猎的队伍,犹如一支强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具有风卷残云之势。当时的北宋,国力不振,军队数量虽然过百万,但是战斗力极弱,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气势,一种战斗力。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表明苏轼是一个非常受人爱戴的官员,全城的百姓都十分拥护他,乐于追随他,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百姓拥护,万众一心,才能够克敌制胜,保家卫国。正是因为有了百姓的拥护与爱戴,才让人更加充满勇气与力量。显然,苏轼并不是单纯地将打猎视为一种玩乐,而是一种模拟战争,苏轼心中想到的是家国天下,而不是个人,因此上阕之中充满了豪情,这种豪情不是个人游侠式的豪情,而是一种军事家、战略家的豪情,因此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气势磅礴。苏轼向我们描绘的是仁者的形象,是儒家所谓的内圣外王的形象,因此,它不是一首单纯的行猎诗,而是充满政治抱负、远大理想和人生豪情的励志作品。
  上阕之中,苏轼着力描写景物,写景的目的是为了之后的抒情作铺垫,即所谓触景生情。此景如此豪放,此情自然是要情景交融了。因此,下阕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种豪放不羁。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这是一种质询,直接向权力中心发起的质询,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的热爱。苏轼并不是一介文弱书生,而是一个极具豪气和胆气之侠客,从“乌台诗案”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精神气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接着他又问道:“什么时候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视,什么时候能够为国效力,什么时候能够保家卫国呢?”连续地发问,在情感上不断地层层推进,直白率真地表露自己的政治意图,毫不掩饰,毫不矫揉造作,展现了一种豪情,一种真性。这也是苏轼最为人推崇的地方,他不仅有着儒家那种心怀天下的胸襟,更有着道家那种飘逸洒脱的情怀。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仅仅忧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忧。苏轼在这里就表达出希望解天下之忧的豪情与勇气。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当一连串的发问结束之后,苏轼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种表明是极为坚定有力,并且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报效国家,突显出自己的豪情和能力。因此,这首词在思想上具有极为鲜明的爱国主义特色,并且前后具有非常紧密的逻辑性以及完整度。
  《出猎》是极具个人气质的作品,苏轼不仅将儒家的那种刚毅精神融入其中,同时也不乏道家的飘逸潇洒。正因为将传统哲学精神融入到作品中,才让宋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一种市井文化变成一种庙堂文化。苏轼在完成自身精神创造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宋词的再创造。
  四 结语
  尽管在学理上我们划分出了所谓的婉约派与豪放派,但是对于读者或是学者而言,不应该有所谓的“门户之见”。尽管,五代时期婉约词的前身“花间词”确实存在着一些狎昵之气,但是其中也不乏经典的作品。因此,文学赏析的出发点仍旧是作品本身,不能带着偏狭去看待任何一部作品,我们必须深入到文本之中,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记梦》和《出猎》这两首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苏轼的作品并不能被单纯划归为婉约或是豪放。苏轼作品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就在于婉约之中流露出豪放,豪放之中透露着婉约。通过《记梦》这部作品,我们可以领悟到死亡可以带走生命,但是不能带走爱情,真正的爱情是超越生死、超越时空的。同时,在《出猎》中我们又可以领悟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儒家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儒家传统。一个人可以被夺走金钱、财富、荣誉,但是信仰是无法剥夺的,一个人有了信仰才能够战胜一切的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前者是因为苏轼对于爱情充满了信仰,后者是因为苏轼对于仁爱充满了信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强健的精神力量,苏轼的作品才焕发出勃发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项显良:《豪放之余的婉约》,《中学语文·大语文讲坛》,2008年第4期。
  [2] 刘亚莉:《解读苏轼的〈江城子〉》,《文学赏析》,2007年第8期。
  [3] 车雅琴:《论苏轼〈江城子〉的魅力》,《科教文汇》,2007年第5期。
  [4] 朱碧玉:《豪情冲天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与作文》,2008年第4期。
  作者简介:金燕,女,1966—,湖北罗田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高职教育,工作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感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它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无不体现作者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丰富情感,是作家对人生的体验和主观感情的宣泄,它反映现实,体现了作家强烈的自我生命意识,与佛道意趣有着密切的联系,能给人以深层的认识价值和多重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感伤诗词;情感宣泄;生命意识;文学价值;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孔子曰:“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代文学作
期刊
摘要:稼轩词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据笔者统计,被泛拟化描述了的“佳人”意象共出现了15次,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李延年笔下的“北方佳人”则出现了4次,并且明显被特征化了。本文总结了辛词对“北方佳人”形象的因革,并进一步探究了稼轩词的女性观及其成因。  关键词:稼轩词;“北方佳人”;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稼轩词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除了对“北方佳人”之美貌的延续性描述外
期刊
摘要:本文把空间作为重新解读《动物园故事》的代码,找寻其中折射出的理性光辉,通过不同生活空间的对比、公共空间的丧失、社会空间的隐喻,来发现它们不同表现内容下蕴涵的一致的潜在内涵。通过一个社会边缘人的痛苦自省,希望生活幸福安逸的中上层阶级不再继续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无动于衷,希望他们能倾听和理解自己,能够建立一种沟通,从而构建对于作品中相关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多维度的深层解读。  关键词:《动物园故事》;
期刊
摘要:《百道判》以内容广泛、判词准确而被当作中唐策试准绳,是白居易早期思想价值观的体现。本文探讨了白居易忠君爱民的政治价值观,刑、礼、道迭相为用的法律价值观,众生平等的生命价值观,以及和而不同的处世价值观。从分析结果来看,人文价值观是白居易思想价值观的核心,它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的要求,体现白居易对生命的关爱,对人类生存状况、生存环境的关注。  关键词:白居易;《百道判》;价值观;政治观
期刊
摘要:《莺莺传》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传奇名篇,其中描绘的崔莺莺形象凄美幽艳、深情哀婉,古往今来打动了无数读者。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因此,从张生的始乱终弃和“善补过”可以探析元稹复杂矛盾的感情世界。  关键词:《莺莺传》;莺莺;张生;元稹;感情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莺莺传》是唐代大诗人元稹的传奇名篇,它不仅以文笔的细腻优美打动着无数读者,主人公莺莺这一凄美幽艳、深情
期刊
摘要:《西厢记》作为王实甫的代表作,其曲词秀丽典雅,文采华美,情节曲折多变,以诗一般美好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了细腻真实的人物心理,营造了如诗如画般优美的意境,明显的诗剧风格无不显示出王实甫这位语言大师卓越的文学造诣。东方的温婉、含蓄、缠绵,带给人们诗一般美妙的享受。  关键词:《西厢记》;语言;诗意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王实甫的《西厢记》,与曹雪芹的《红楼
期刊
摘要:汉末三国时期,益州地区思想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惜命思想严重;二是谶纬之学兴盛,认为曹魏最终统一天下;三是忠君观念淡漠,择主观念强烈。这些观念,与蜀汉“兴复汉室”的基本国策相违背。刘备在时,一方面任用具有这些思想的人兴教办学,一方面严格控制不利于蜀汉统治思想的流传。刘备去世后,蜀汉政府没有继续采取措施制止这些思想,还大幅任用这些人兴教办学,这就为刘禅选择投降埋下伏笔。至于刘璋选择投降,是他本身就
期刊
摘要:《三国演义》中两个精彩的故事——关羽兵败留曹营期间曹操对关羽的接待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对蒋干的接待,折射出高超的接待艺术,具体表现为:接待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和增加本企业利益;接待工作具有复杂性,接待人员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接待方法应灵活多变;送礼物不在好与贵,关键在于要适合对方心意;对待来宾的态度应该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这也是现今各个企业之间要做好接待工作需要向古人学习的东西。  关
期刊
摘要:《李娃传》是一篇优秀的唐传奇,元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明传奇《绣褥记》在此基础上改编而成,在人物形象、情节变化等方面的比较中,可以窥见唐—元—明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  关键词:《李娃传》;《曲江池》;《绣褥记》;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文学家白行简的《李娃传》是一篇优秀的唐传奇,据此改编的戏曲名目甚多,宋元戏文有《李亚仙》(存残曲),元杂剧有高文秀的
期刊
摘要:美籍华人蔡美儿的《虎妈战歌》于2011年初出版后,出人意料地迅速在美国乃至西方与中国引起广泛的关注,而与之相关的争辩还在继续。本文试从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入手,挖掘出《虎妈战歌》备受热议的原因,进而提出中国家庭教育应走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虎妈战歌》;家庭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美籍华人蔡美儿(Amy Chua),于2011年初出版的新书Batt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