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权:我已不当大哥好多年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smagi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是冯仑的十年搭档,被冯称为“可堪长交,可做大友”;他也曾是潘石屹的顶头上司,将潘一步步提拔至总裁。作为万通六君子之一,王功权低调异常,用他自己的话说,既没有冯仑的名气大,也没有潘石屹的金钱多,所以经商之余,只好做一些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比如诗词、学佛、公益和慈善。
  时间拉回到19年前,6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在海南开始了一场冒险之旅。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3万块钱在两年后就产出了3000万元的纯利。然而伴随万通迅速做大,分歧在所难免。1995年,6兄弟和平分手。
  从世俗的资产、社会关注度看,潘石屹和冯仑早已被公众所熟悉,而当年的大哥王功权,似乎只停留在冯仑和潘石屹的诉说中。当我们再去寻找王功权的时候,关于万通那段历史,他已不想再谈,甚至还幽默地和记者开起了玩笑。
  调侃归调侃,但最终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王功权,穿着衬衫、头戴一顶有CDH(鼎晖投资)字样的帽子,还带着超大号的电脑包。他如果走在人群中,绝对不会有回头率。他不是一个气场强大的人。
  
  27岁,新开启的门
  
  1988年春天,27岁的王功权从吉林省委宣传部“退休”,成为吉林省改革开放以来正式辞去职务的第一人。此后,在那个象征着权力、年轻人光鲜仕途的大院里,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当时的社会环境已在酝酿大的变化,一种新的经济力量正在跃跃欲试。“企业承包第一人”的马胜利和因东方魔水一夜成名的李经纬,成为当时企业界的明星。在王功权决定正式南下前的几个月,任正非的华为刚刚创办,那时的华为还是一家民间科技公司。
  那时的王功权,读了很多的书,包括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以及影响了一代青年的《走向未来》、《走向世界》丛书。他是一个非常善于吸纳和思考的人,性格直率,但这一点并不适合他在仕途上发展。
  有着非常强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王功权,26岁那年就动笔写出了他自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提出中国的权力阶层将分化成官僚权力阶层和富民阶层。但在那个年代,他写的东西被视为不合适的东西。
  1987年,深圳到长春来招聘工作人员,那时的王功权都不知道深圳在哪儿,但他还是偷偷去应试了,结果被一家开发区的服务公司录取为团总支书记。当对方录取的调令(那家公司当时有人事编制)到了单位,领导开始找他谈话,劝他别走。
  小学校长的父亲坚决反对他离开,从深圳回来的朋友也说深圳不好,于是王功权放弃了去深圳。然而,接下来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让王功权后悔了。当海南建省的消息传来时,他再也坐不住了,借小孩出生、需要护理爱人为由,请了一个月的假。
  1987年4月,兜里揣着没有座位号的硬座火车票,王功权躺在座位下面一路南下。几番周折后,他找到了工作:一家电视机分厂的办公室主任。
  后来,请假出来的王功权又回到长春,等待正式上班的通知。
  等王功权再度南下海南时,已是10万人上岛,满街都是找工作的人。王功权刚刚找好的工作,转眼就被一个清华研究生给抢走了,他急了,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坐失机会。
  几经周转,他去了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的一个分公司。最初的崭露头角,就从一场谈判开始。
  当时正值公司征地,海南那时还没有国土局,开发公司要直接和农民谈判,结果他们看中的那块地一夜之间冒出了300多个坟头。王功权半夜敲开了村里最有威望的长者家的门,他用自己的诚意打动了长者,长者带着他去辨认坟头是真是假。公司4个征地工作组,王功权带领的这组突破最快。与此同时,和买方的协议也签下来了:300亩地,一亩能赚1万元。
  在海南最初的这段从商经历,为王功权日后成为万通的老大写了注脚。
  
  大哥的时代
  
  在岛上的岁月,王功权结识了后来一起创业的冯仑和王启富、易小迪、刘军、潘石屹,这伙人合称“万通六君子”,后来均成为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冯仑定义王功权:“可堪长交,可做大用。”
  那是一个充满了财富、机遇、野心、欲望和梦想的年代。冯仑如此叙述那段岁月:“几乎是游侠般的生活,江湖的日子,江湖和游侠在中国实际是脱离机制的自由状态。都是生人,谁也不欠谁,不管你过去怎么样的,海南不相信眼泪,不承认过去,大家都是这样,然后该求人就求人,没钱了就去蒙,这吃一口,那吃一口,人都没身份感了。”
  在万通最初起家的那段历史中,王功权是极其重要的,这种重要性是在一次谈判中显现的。故事的讲述者还是冯仑。
  1991年,万通六君子刚成立的新公司账面上只有3万块钱,冯仑在对一家信托投资公司老总谈海南房地产的机会。冯仑告诉对方:“这一单,我出1300万,你出500万。我们一起做,你干不干?”
  对方点头同意,冯仑立即骑着自行车跑出去写文件,在最短时间内将手续办完后,王功权负责把钱拿回来。谈判高手王功权顺利地拿到了500万元。万通拿着这500万元,立即从银行贷了1300万元。
  这是一个典型的空手套白狼的故事,也是1991年创立万通后的第一笔资金运作。万通六君子之一、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讲述自己的起家史时说,那8栋卖出高价的别墅就是拿这个钱买的。
  万通成立之初的王功权,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
  1994年至1996年,万通在海南卖出了一块地,赚了5000多万元,后来买方出事了,不认账。对方最后在夜总会包厢里,用枪指着这边人的脑袋,逼迫撕毁合同,退钱不说,还要给26%的利息。王功权判断这个事很危险,有可能会出人命,于是掐了电话,答应人家签一个城下之盟。
  为这个项目,万通损失了1个亿。其他人对这个处理方式表示不满,但王功权认为他这样做是挽救了大家。有次开会,又提这事,王功权很痛苦,一个人跑到山上去哭,众人不得不散会,四处去找。
  厚道、直率、沉稳,有危机处理能力,王功权对万通的稳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冯仑说:“一个组织里要是没有这样一个角色就死了。”
  在万通最初的时候,6个人股份均等,没哪个人有决定权,即使身为老大的王功权也不例外。6个人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分歧不可避免,分手也不可避免。
  在中国的商业社会里,能和平分手的例子不多。关于万通的那段历史,每个人看到的只是六棱镜中的一面或两面,永远不是事实的全部。现如今,关于万通的那段历史,能听到的只有两个声音:冯仑的《野蛮生长》,怎么看都是在佐证其大智慧,他出生于大知识分子家庭;而潘石屹讲述的万通故事,其商人的狡黠一面一再被佐证。
  但毫无疑问,在那段炽热的岁月中,他们之间除了“利”字,还有“情”字。
  2006年11月,王功权的博客上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冯仑发来短信:“横穿胶州,过临沂,下莒县,忆起万通举事之初,铭刻‘毋忘在莒’,庄敬以求自强,不禁胸中再点兵,万里江山一日收……”
  王功权回复:“你的短信,令我感慨万分。我们已年近半百,请多保重!”“除此,我不知说什么好。万通,对于我来说,已成如烟往事。随之飘逝的,是我火热的青春。我记得:毋忘在莒。”
  在万通六君子15年再聚首的会议上,王功权即兴写词一首——《临江仙·万通六合伙人重聚步罗公韵》:
  携手扬浪商海里,风流几度争雄?华光艳朝染长空。纶巾飞卷处,猎猎万旗红。十五春秋似弹指,戏笑雨雪霜风。东方君悦庆重逢,中年情正好,苦乐一杯中。
  同样是此番江湖重聚,潘石屹在博客上写道:“谈到很晚,大家也吵得精疲力竭了,就各自回家,洗洗睡了。”
  
  再见,大哥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20年间,海南由一个边陲省份,变成冒险家的乐园。而在北京,潘石屹赖以起家的SOHO现代城——当年弥漫着酒味的红星二锅头厂,白领进进出出,这个区域已经变成北京最堵车地段。
  如今,坐在记者面前的王功权,尽管在风投界的名气不可小觑,先后投资过亚信、易趣、3721、金融街、万网、框架媒体和俏江南等,却有意无意地和过去拉开了距离。他不想再谈那段历史,“六君子”也各奔前程。
  1995年,“六君子”分家。王功权创建万通国际,投身于风险投资。冯仑留守万通集团,后来终于成功借壳先锋股份。易小迪接管广西万通,并由此开创他的阳光100集团。王启富先是在大连做国际贸易,后转做木地板,现为海帝木业(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军去了四川,据传从事农业高科技。
  现在王功权每天与投资界人士和创业的年轻人待在一起,从前的朋友偶尔才聚一聚,一是由于大家都忙,二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也不一样了。
  除了投资人的身份,王功权还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2008年,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召开,“整个会议花费约80万元,潘石屹、易小迪、冯仑3位企业家承诺以个人身份资助本会共50万元,中华诗词学会承担30万元左右”。
  虽早已不做大哥,但王功权身上还有很浓厚的理想主义情结。他笑谈,如果自己有空,会写一部商侠小说,这部小说不写怎么赚钱,因为赚钱是个辛苦的事。男主人公要英俊,也很容易赚到大钱,同时,又把钱看得很淡,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他曾在飞机上看报道,说一些中年农村妇女因为贫穷出去卖淫,看到这些文字,王功权痛哭流涕;他曾经在人迹罕至的任长霞墓前长跪;在最烦闷时,他就会去妈妈的坟头,点上一颗烟,坐上小半天。
  王功权在房地产圈和风投圈已够有影响力了,但有时还是会感受到无奈,比如,在天涯、新浪上,当他的文字被删除时,他同样破口大骂,这个时候的王功权,只是一个话语权被剥夺的网民。
  王功权在博客上的4年文字,除了自己的诗词外,大部分都是关注弱势群体和三农问题;帮助一些朋友在农村进行调查,如为非北京户籍家庭的孩子争取在北京高考的权利;他毫不掩饰自己对韩寒的欣赏。
  王功权关注的事情,使得他在企业家圈子里面是个异类。一些朋友劝他移民,也有人觉得他危险,甚至有朋友劝他:“有时间做点什么都可以,唱歌、打高尔夫球,都可以。”但在王功权看来,自己只是做了点公益,实在没必要“这么大惊小怪”。(编辑/若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