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单学优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nlucif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学优,1921年出生在江苏兴仁镇卐字街口(今民主街菜市场后巷畅春楼),幼时父母双亡,他和弟弟靠哥哥单学渠做洋纱生意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南通城,在平潮、兴仁、石港、金沙等地扶植了伪政权,到处构筑碉堡、工事。伪区长李祖恩同伪团长赵伦仪狼狈为奸,无恶不作,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40年秋,新四军向南通、如东、海门、启东挺进,先后在苏中四分区各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及汉奸队伍的种种暴行后,20岁的单学优义愤填膺。在兄长的支持下,他毅然和学友顾汉文一起报名参加了位于苏中四分区掘港西方寺的抗日军政学校。1941年,毕业后的单学优担任南通县警卫团二营见习排长,第二年即光荣入党。他在家排行老二,身材胖且高大,时人都叫他“二胖子”。兴仁镇地处南通与通东、通北的咽喉位置,成为敌我“拉锯”之地,斗争尖锐复杂,革命异常艰苦。在短短几年的对敌斗争中,单学优机智勇敢,直到今天,兴仁镇还流传着他的故事。
  抓“舌头”
  1941年冬天,为了摸清日伪军的有关军事情报,部队决定抓“舌头”,就是活捉敌人来审问。刚从抗日军政学校毕业的见习排长单学优把自己化装成“小木匠”,另一个年龄大的战士化装成“老木匠”。“师徒“二人身背斧、凿、锯、刨,利用黎明前的黑暗,来到掘港镇街头。
  在街头河岸边,两个鬼子正在缩着身子哈气取暖,抬头发现了两个木匠,急忙“咔嚓”一声拉起了枪栓:“什么的干活?”“老木匠”紧上一步,对着其中一个鬼子点头哈腰:“太君亚西!太君大大的亚西!”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小木匠”一个箭步冲到鬼子背后,抡起锋利的板斧,“咔嚓”一声结果了他。另一个鬼子急忙端起三八大盖,嘴里直嚷嚷:“巴格!”早有准备的“老木匠”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办法,跳到鬼子身后,用一只大麻袋把鬼子死死套住,再用麻绳捆得结结实实,急得鬼子在麻袋里哇哇乱叫。
  两个“木匠”缴了两支三八大盖,像搬死猪一般,合力把鬼子俘虏扔到河边事先准备好的船上。一根绳子正系在船头和对面河边的一棵树上。他们两手交替把船拉到对岸,扛起麻袋上了岸。敌人闻风追来,单学优他们早已不知去向。单学优回到连队风趣地说:“我们今天杀了一头猪,捉了一头猪!”
  夺步枪
  新四军的装备非常简陋,尤其缺少武器弹药。1942年,日伪在兴仁的驻军指挥部设在镇东南獭水桥头的私塾先生王小和尚大院,有伪军日夜轮流警卫。单学优等人暗中经过反复侦察,发现每到半夜三更以后,站岗的卫兵老是打瞌睡,有时干脆抱着长枪倚在工事木栏上睡觉。7月12日下午,单学优带着几个战士化装成农民混进镇里,在街道群众家隐蔽起来。凌晨两点左右,他们从獭水桥下潜过一段路,轻手轻脚上了岸,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正在抱枪打瞌睡的两个伪兵身后,把刀横在他们的脖子上,低声严厉地说:“我是二胖子单学优!不许出声!出声就杀死你!”听到“二胖子单学优”这个名字,两个伪军吓得浑身像筛糠似的,结结巴巴地说:“四……四爷(他们对新四军的称呼)饶命!我家有妻儿老小,我不能死……”单学优低声说:“我们知道你们是被逼的,你们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真心为日本人卖命做坏事!今天饶了你们一条命,枪弹我们拿走!”两个伪军连忙缴了枪,又卸下子弹袋交给单学优,老老实实地让单学优他们用麻绳背对背捆在一起,战士们又在伪军口中塞满棉花,然后带着枪支弹药从容撤出兴仁镇。
  事后,伪团长赵伦仪和伪区长李祖恩暴跳如雷,立即派人去单学优的家里逼迫单学渠交出弟弟。单学渠没有出卖新四军,敌人给他扣上一顶“新四军的坐探”的帽子,把他抓到区公所。后来,家人用两万元伪币才把人赎了回来。
  拔“钉子”
  在阚安与西亭之间有个庄子,叫何家桥,又名何家油榨,是汉奸于培根的“五乡联防队”驻扎地。这些伪军平时无恶不作,尤其是经常对河道航行的货船大肆敲诈勒索,搞得地方百姓苦不堪言。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派代表要求新四军警卫团拔掉这颗“钉子”。
  1942年农历八月中旬,秋高气爽,桂花飘香。一天夜里,单学优和几个战士化装成商人模样,用竹篙撑着满载棉花的木船,从阚安向东航行,经过何家桥河段时,故意弄出响声来。果然,站岗的两个伪军提着枪奔到河边,大声吆喝起来:“停船!停船!要检查!”单学优连忙让船靠了岸,连连打招呼:“老总,就是些棉花,没有违禁物品!”这时两个伪军跳上了船,恶狠狠地说:“到底装了什么?你们懂规矩吗?”原来这个所谓“规矩”,就是给他们“买路钱”。说时迟那时快,两个伪军脚跟还没有站稳,四个新四军战士紧紧抱住他们,其他战士用麻绳把两人捆得结结实实,用棉花把嘴巴塞严,然后把他们“扑通”、“扑通”推到河心,这叫“扎粽子”。接着,早就埋伏在伪军据点周围的新四军部队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进据点。20多个伪军在睡梦中惊醒,在新四军一片“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喊声中,多数举手投降。少数企图顽抗,被当场击毙。
  这一战,打得干净利落,缴获了20余支长短枪和几百发子弹,捣毁了联防队的窝,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
  遭不测
  1942年初冬,单学优被提拔为警卫团营教导员。当时日伪进犯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北兴桥及附近的二爻、童家店、穆家园一带。其间,部队取得了谢家渡战斗的胜利。敌人不甘心失败,继续下乡骚扰。
  在这种形势下,单学优和民运科长顾纪以及顾明武秘密在穆家园一个群众家里开会。就在这时,五个日伪特务化装成农民混进了村子。其中一个特务在向群众问路时,无意中瞥见了单学优。他急忙大声招呼其他特务:“二胖子在这里!快抓活的!快!”
  在这种意外突发的危险时刻,单学优极其冷静,他马上叫两位同志隐蔽,自己从腰间掏出一颗手榴弹,拉开了引线,用力扔向刚刚冲进大门的五个特务。手榴弹狠狠地砸在大门框上,反弹时在低空中轰然炸开,当场炸死两个特务,其余的特务见势不妙,回头夺门而逃。但一块弹片砸入单学优的右膝盖。因条件艰苦,药品奇缺,伤口后来严重感染,引发了败血症,单学优于1943年1月30日不治身亡,年仅22岁。
  单学优生前,敌伪曾经发布通缉悬赏令:活捉单学优,赏大洋1000;打死单学优,赏大洋500!这位年纪轻轻却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将鲜血和生命洒在了他所热爱的故土,值得后人永远怀念。
  (责任编辑 魏冉)
其他文献
11月14日,随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年会在革命老区——大洪山召开,会长李克申、随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红出席活动,来自各县市区党史办主任及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参加。  会议学习传达了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有关文件精神,通报了近几年来随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对随州新四军历史研究、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情况,研究和讨论了《湖北省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园》开馆庆典活动筹备工作,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期刊
军功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照亮人们心中深藏的那份荣誉感,激励着后人不断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前行。  每枚军功章都有沉甸甸的荣誉,每枚军功章都有说不尽的感动,每枚军功章都有忘不掉的记忆。2010年5月份以来,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开展的“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不仅在滨海,而且在江苏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传承红色基因,追寻永恒价值。一场轰轰烈烈的以“挖掘红色资源、留住红色记忆”为主题的“让沉睡的军功章
期刊
2014年11月12日至14日,为了促进抢救新四军老战士史料等工作的开展,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杨多良到芜湖市和宣城市考察工作。  在芜湖考察后,杨多良对芜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在市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厚重的成果,抢救新四军史料的工作摸清了底数,进行了示范,工作做得很扎实。他强调四点: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不同于一般社会团体,政治性强,政策性强,原
期刊
在65426部队,有一位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指挥员,一名献身国防现代化的英雄,他的名字叫苏宁。电影《炮兵少校》就是以他为原型拍摄的。  在这个部队苏宁纪念馆内,我们被这位炮兵少校的精神激励着。苏宁1969年2月入伍以来,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认真钻研,使自己胜任所担负的工作。1976年,他由指挥排长提升为五连连长后,努力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充实自己,很快提高了组织能力和领导连队全面建设的能力。1981
期刊
2014年10月29日下午,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副省长徐鸣一行,来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视察。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和江苏省廉政教育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基地。在讲解人员的引导下,李学勇一行先后参观新四军廉政建设史实馆、新四军将帅陈列馆,详细了解新四军在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过程和斗争历史,对新四军“铁军精神”赞叹不已。他说,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
期刊
1937年,南京城历史上最冰冷的冬天。12月13日,国都沦陷。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永远不可被饶恕的最重大、最血腥野蛮的滔天罪行!长达六周的南京大屠杀使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万万千千的中国人用热血乃至生命换来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最后胜利。抗战胜利后的战犯审判也成了中国人翘首以盼的重要事情。这是迟到的正义审判,几名
期刊
北京时间2013年6月的一天,65426部队官兵和往常一样,伴随着起床号出操、训练,开始了新的一天。这一支功勋卓著的部队,参加过的190余次战役战斗中累计歼敌4万人;这一支围绕强军目标奋勇前行的部队,多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团、军事训练一级团。部队训练场大门两侧“在这里学会打仗,从这里走向战场”的巨幅标语,激励着一茬茬老虎团官兵在这里铸梦、追梦、圆梦。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话,他们就是一群时刻
期刊
南京军区“三栖精兵”何祥美个头不高,但壮实敦厚。他古铜肤色,眼神似鹰,寡言少语,是个“用子弹说话”的“一号狙击手”。2011年,他当选“2010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辞上写道:“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执著手中枪,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百战百胜,他是兵中之王!”但是我在和他的接触中,却看到了他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从小就是在王尔琢的墓前玩捉迷藏长大的”  最初见到何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65426部队积极投身驻地经济、社会建设,先后完成抗洪抢险、扑火救灾、民生工程建设等40余大项任务,与地方单位开展军民共建共育活动百余次,模范践行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部队与第二故乡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拥政爱民先进事迹,多次在各大媒体进行报道。  2001年1月5日,哈尔滨冰雪节只剩下10多个小时就举办开幕式了。哈尔滨市政府向65426部队紧急求援,要求帮
期刊
红色队伍里的平凡一兵  朱凡原名陆慧卿,1919年生于浙江宁波,自幼在上海长大。她的少年时期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这时期,朱凡正在读中学,“九一八”、“一·二八”事件的相继发生,刺伤了她年轻纯洁的心灵。为了支援在前方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她不仅动员家人把早餐钱省下来,还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向社会各界募捐。同时,她对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感到困惑和愤怒,她指着祖国版图上疆土的变化,对胞弟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