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监察委员会调查权的概念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务犯罪和职务违法是监察委员会调查权行使的主要目的,作为监察机关,这是其被赋予的一种职责和权力。在研究监察委员会调查权的领域中,不同的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认同和看法。[1]有的学者则认为,“调查权是单一的行政调查权”。[2]有的学者把调查权的含义一分为二来理解,“调查分为一般性调查和特殊性的调查”。[3]笔者认为 ,监察委员会调查权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内涵方面
  内涵是了解一个事物的特征突破口,了解监察委员会调查权的概念,就要深入到其内涵,精准确定期内涵能够在行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供着重要的依据。“调查权”一词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是一个常见的术语。和相关司法机关在履行国家职权的时候采用的措施具有密切的关联。所以在分析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得穿插着对比论证说明。可以说,“调查权”一词的含义本来就是独自形成了一个体系。而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则应站在其国家机构本身来进行深层理解。
  首先,监察委员会是其权力的行使主体。在司法机关体系中,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公安机关行使的调查权表现为侦查权,监察委员会虽然整合了检察机关的部分侦查权,但是其在具体的诉讼程序当中的一定侦查权的行使。这也就意味着,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具有其独有的行使主体。监察委员会在其职能的表现跟其他国家机构是有差别的,在职能的划分中,其对外具有着监督的职能,具体履职中又具有调查、处置的职能,从而构成了其行使调查的权力。当然,在调查权行使中存在着一个独立的方面,就是监察委员会整合了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调查权的问题,虽在《监察法》已经明确了调查权的使用,但是,同时也在完善和补充这项权力的发挥,增加了新的形式,如规定了留置措施。但不能否认的是,在行使主体方面,监察委员会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其次,行使手段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不仅仅限于“调查”两个字,调查权本身也有支撑和辅助的方式和手段,以此来共同架构着权力的行使。如《监察法》中规定,就有强制性调查手段。相比之下又有带有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性质的调查活动,这类手段主要体现在留置调查措施。从一定色彩来看,这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明确地要求行为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或者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去做,甚至还会要求应该和哪些人接触等等。以上都充分体现了调查权的多元化特征,它们之间应当与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这些都是在监察体制改革完成之后,反腐败力量出现了有效的整合。
  综上所述,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是指由监察委员会行使的、包含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等多种行使手段的、调查职务犯罪和职务违法的权力。
  二、外延方面
  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概念不仅体现在其适用主体和行使范围,还应该包括其与其它权利行使的关系,即表现为外延含义。以下笔者分两部分展开论述:
  (一)调查权与检察权的关系。司法体制改革后,随着监察委员会的设立,有人认为“监察委员会就事实上取代检察机关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监督机关”。[4]同时,也有学者否认这种观点,[5]“监察机关没有去统揽法律监督权”。[6]笔者认同后面两种观点,在监督体系中,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并没有完全取代着检察机关的调查权,而是互相补充、互相充实,与之共同构成多样性的监督体系。
  監督的范围有广窄之分。[7]从法律解读的角度可以得出几个信息点。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范围可以在职务违法、职务犯罪、廉政作风等方面,这是把犯罪和违法、违纪的行为都涵盖了,不仅是具体的违法犯罪行为,更有抽象的道德规范行为。从这个程度上说,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的范围广于其他形式的监督。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对其它国家机关在诉讼程序中职能的发展和延伸。其包含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监督。前者分为立案阶段、侦查阶段、审判阶段、执行阶段等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当中,监察委员会都会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对其他国家机关行使着监督权。确保其行为的合法、公正。另外,在审判阶段还要监督法庭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其公诉职能中往往交织着监督职能。当然,“监督的依据也只能是法律,不包括党规党纪,更不包括道德规范。[8]
  (二)调查权与侦查权的关系。首先,两者的性质不同。从理论上讲,调查权的行使主体监察委员会是不属于司法机关。国家监察制度改革,通过增设监察委员会,形成新的监察权的改革,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实现中国特色的反腐败,形成了“一府两院一委”的局面,权力机构中便形成了一种新权力——监察权。侦查权的行使主体是在司法机关,其使用目的是查明事实真相,强调工作效率。因此,关于调查权与侦查权之间的关系,调查权是不能完全等同侦查权的。其次,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前者范围还“包含公职人员一般的违法行为。”[9]最后,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前者是由《监察法》规定的主体,即监察委员会。后者的主体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监狱、国家安全机关和军队保卫部门,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互相分工,共同在自己的权力中依法履职。
  【注 释】
  [1] 郑贤君.试论监察委员会之调查权[J].中国法律评论,2017(4):111 - 122
  [2] 马怀德.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主耍任务[J].国家行政院学报,2016(6).文章认为,“调查权是指监察委员会有权对公民人身、财产、文件等适用刑事强制措施予以限制,其目的是查明真相。”
  [3] 秦前红.监察体制改革的逻辑与方法[J].环球法律评论,2017(2):17-27
  [4] 胡勇.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机关的再定位与职能调整[J].法治研究,2017(3):88-94.
  [5] 王玄玮.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检察机关的发展[J].人民法治,2017(2):50-53.
  [6] 韩大元.坚持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J].人民检察,2012(23):12.
  [7] 《监察法》第三条规定,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照本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以下称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8] 湛中乐.三个层面构建科学的行政检察监督体系[J].人民检察,2015(2):49-50.
  [9] 戴涛.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调查权与侦查权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92-96.
  【参考文献】
  [1] 郑贤君.试论监察委员会之调查权[J].中国法律评论,2017(4):111 – 122
  [2] 秦前红.监察体制改革的逻辑与方法[J].环球法律评论,2017(2):17-27
其他文献
【摘 要】 起源于古罗马法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与效益和公正的基本价值目标相符,对维护裁判的权威性和维护法律的尊严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恰時的结束诉讼程序,保障司法的公正。本文结合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一事不再理原则的适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一事不再理原则 刑事诉讼 审判公正  一、 一事不再理概述  诉权消耗理论是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理论基础,意思主要是指只有在相对的诉讼系属上行使请求权和诉权上才能够
期刊
【摘 要】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的知识产权侵权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出现这样的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知识产权所有人的防范意识不充分,并且在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过程中,有较为明显的漏洞,对于公有领域的保障还有较大的欠缺,行政处罚力度不足以产生震慑作用,侵权人再犯的可能性不能有效杜绝。因此,国内应当以立法完善和制度建设并重的方式,在重视立法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对依法获取知识产权的个体的保护。  【
期刊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加强我国房地产业反洗钱监管的必要性,并从法律制度、监管机制、人员素质、数据体系等四个角度提出不断完善房地产业反洗钱的法律法规、构建系统化房地产业反洗钱监管模式、增强房地产业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意识能力、推动构建房地产业反洗钱大数据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反洗钱 房地产 监管  随着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利用金融机构进行洗钱的难度日益增加,洗钱犯罪逐渐由传统金
期刊
【摘 要】 无身份者能够同有身份者构成纯正身份犯的共犯,目前在理论和学界都得到广泛认可。其中的共犯又一般是指狭义的共犯,即教唆犯和帮助犯,表现为非身份者利用、借助有身份者之手实施身份犯罪。而对于无身份者能否构成纯正身份犯中的共同实行犯的问题,我国没有明文规定,世界各地刑法理论也意见不一,众说纷坛。该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着身份共同犯罪的犯罪形态的认定以及参与人的刑事责任分配问题。  【关键词】 无身份
期刊
【摘 要】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当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时,消费者有权请求惩罚性赔偿。但是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何种行为能被认定为欺诈行为仍存在争议。首先,从欺诈产生的社会机理和表现形式出发,认识到欺诈行为的本质特征。再次梳理消费行为在消法中的相关规定,可以从中窥见消费行为在消法中的特殊性。最后应站在和民商法的欺诈行为区别的角度对消法中欺诈行为进行认定。  【关键词】 消费者权益 欺诈行为
期刊
【摘 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组织原则,由广大选民按照人口比例直接或间接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代表着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我国的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 
期刊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对《公司法》第142条内容的修改完善,增加了公司可以收购本公司股份的情形,赋予了公司更多自主权,也更加关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正值修改一年之际,我们来看看在实践中的运用和遇到的问题。  一、修改的必要性  股份回购,是国际通行的公司实施并购重组、优化治理结构、稳定股价的必要手段,已是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我国1993年公司法
期刊
【摘 要】 法律风险是企业运作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与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息息相关,但是部分企业在防控意识与防控机制方面较为缺失,再加上管理层面的不足,增加了法律风险的可能性。所以为了实现最佳的经营过程,就必须强化法律风险的防控,将其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在意识提升的基础上构建适宜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法律风险 风险防范 控制要点  引 言  企业必须在国家法律的约束下运行,
期刊
【摘 要】 在新时代社会自然资源开发中,石油企业的高速运转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人与自然资源和谐相处的模式企业中的风险预测以及建设管理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无论是管理还是经营都是是企业家重点思考的问题。企业的宏观意义是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共同创新的组织和形式,在日常的经营理念、出台政策和做事的效率和纪律方面都应该谨遵教职工的守则和纪律,团结企业使企业的运行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当前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如何做好人力资源工作,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而绩效管理则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绩效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很多企业管理者都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导致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管理者需要针对这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持续改进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企业管理 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  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