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回流的噶当铜供养塔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c6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文物总店最近从英国征集得一座铜质供养佛塔,与国内常见佛塔有所不同,殊为罕见。
  细观此塔,黄铜合金质地,表面精磨。塔刹为莲花宝顶,下承莲纹华盖。十三级相轮,有“十三天”之意,代表修成正果的十三个阶段。相轮之下为山字型须弥刹座。覆钵式塔身,饰两条金刚圈。圆形塔座,腰部雕有覆莲和仰莲,底边周圈饰联珠纹。塔内装藏,封底刻有十字金刚宝杵纹。该塔制作精湛,构思巧妙,虽不华美,却极为精致,透出深沉内敛之气。我们认为,此塔为13世纪藏西地区的噶当派黄铜台金供养佛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亦称宝塔,是佛教的象征,原为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又称为浮屠,即来源“Buddastupa”。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其形制实为覆钵形的土冢。汉代,随着佛教传人中国,佛塔的建筑逐渐风行中原。《后汉书》载:“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斗转星穆,印度原有的率堵波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继而衍生出密檐式塔。在我国,最常见的佛塔除以上两种之外,还有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与中原相比,藏区的佛塔产生时间略晚。据记载,佛塔建筑于7世纪中叶传入西藏,印度的覆钵式塔与西藏原有苯教的土石塔结合,并融入藏族的建筑艺术,最终使藏式佛塔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建筑类型。它作为圣物,供信徒顶礼膜拜,同时又威慑压制邪恶或异己力量。从藏传佛教仪轨分类,早期常见有噶当塔等供养塔,形制多与印度佛塔相似。14世纪后,除极少的异形塔外,藏区所有佛塔可归入藏传佛教八大类型塔中,通称“善逝八大佛塔”,即聚莲塔(莲聚塔)、伏魔塔(菩提塔)、法轮塔(吉祥塔)、神变塔、天降塔(降凡塔)、和合塔(和平塔)、尊胜塔(胜利塔)、涅槃塔。
  西藏后弘期,随着伊斯兰教大举入侵印度,佛教高僧逃至尼泊尔等地。1039年,阿底峡尊者进入西藏阿里地区传法,他创建的噶当教派在西藏一度盛行。11—13世纪间,噶当教派成为西藏最具影响力的教派。而此期间,克什米尔等地的工匠大量涌入藏西地区,为噶当派寺院制造佛像及供养塔等佛事用物,其中又以佛塔形制特别,久后习惯称其为“噶当塔”。噶当塔,既有露天佛塔,也有室内灵塔;既有土石垒砌的,也有金属质地的。西藏寺庙中曾发现供养着非常珍贵的合金噶当塔,这类塔大小不一,从一米多高到十几厘米都有,造型独特,制作精美。
  此座回流的噶当塔,即是珍贵的合金噶当塔。造型较古拙简朴,线条流畅而富有力度,极具神韵。根据已发布材料分析,大英博物馆藏有与此非常相似的佛塔(W.Zwalf,Buddhi sm:Art and Faith。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Limited,P.139,1985)。W.Zwalf认为此塔属藏式佛塔模型,年代约在12世纪或略晚,并推测属噶当派法器。从铜质和工艺技法分析,此两座噶当塔与12—13世纪克什米尔及藏西地区铜佛像基本一致。例如,用黄铜制作,铜质黄而泛白,质地莹润光亮,一般不鎏金。整体铸就后抛光处理。莲瓣宽大扁平,似叶片状,底座的莲瓣纹饰比较朴素,尖端呈卷唇的形状,形制古朴大方。
  13世纪后,伴随着萨迦派、格鲁派的相继兴起,噶当派势力逐渐衰弱,然而此种供养塔一直被传承,但铜质及做工明显不及前代。首先,明清时期噶当塔所用黄铜质地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合金配方有关,铜质逐渐从黄中泛白转向泛黄,质地也无莹润之感。其次,明清时期铸造打磨工艺不及以前规整精细,从原来的单体浇铸变为三段式浇铸,焊接痕迹明显且不牢固。再次,纹饰有所变化,尤其以莲瓣时代特征突出,年代越晚,莲瓣的刻划越显粗糙。另外,明清时期噶当塔常在塔刹莲花宝顶之上覆一宝珠,此现象不见于早期噶当塔。
  综上,就目前的材料分析,早期合金噶当供养塔存世数量不多,云南省文物总店不远万里从英国带回的此座精美的噶当塔,弥足珍贵,实为幸事。
  

其他文献
拍卖行情一直是收藏的风向标,当2011年春季拍卖中国艺术品成交额前十位的拍品有九项突破亿元,大家惊呼“亿元时代”来临了。与此同时,作为最“亲民”的邮品钱币项目,北京诚轩2011年春季拍卖的四个专场,取得了总成交额14000余万元的成绩,也正式宣告邮品钱币进入“亿元时代”。  作为邮品钱币中最热门的门类,近代机制币板块的表现尤为突出,北京诚轩2011年春季拍卖的机制金银币专场以7548万元的成交额,
期刊
在我国,机制币出现于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  机制币主要有金币、银币、铜元、镍币、铝币等各种不同金属的货币,它是由一定标准的材质、规格、重量组成的,由机器上的钢模,通过机器冷冲压生产出的货币。  机制币的铸造生产和流通使用,是在我国清代光绪年、宣统年和民国时期,机制币生产数量最多,流通使用最广的是银元和铜元,其他金属质地的机制辅币数量有限。    银元与铜元    1.银元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
期刊
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现代金银币的收藏在国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逐渐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这项收藏是一个包含有金融、文化等多种时代元素的艺术收藏与投资领域,同时也是见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整体经济逐渐壮大、金融逐渐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之路。2011年5月,在中国嘉德和北京诚轩的现代金银纪念币拍卖活动中,很多品种的成交价都创出了国内新高。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
期刊
编者按:3月26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二十讲邀请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副教授任进先生主讲珠宝的鉴赏与收藏。任进先生是中国珠宝首饰设计大师,也是中国珠宝首饰专业设立第一人,现任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的珠宝业发展到现在也就是30年的时间。珠宝是奢侈品,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看待奢侈品?有人曾说,放弃奢侈并不能消除贫困。而且,奢侈品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奢侈品的生产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
期刊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珍藏有一合刊刻于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李远墓志——“清故候选州判拙斋李公墓志铭”。墓志石灰石质,长88厘米,宽64厘米,厚10厘米。志文系字径1厘米的精美楷书,共32行,满行30字,凡828字。墓志由纪昀撰文、窦光鼐书丹、戴震篆盖。李远墓志出自纪、窦、戴三位有清一代为世推重的大师级学者之手,实属难得的稀世珍品。  清故候选州判拙斋李公墓志铭  河间纪昀撰,诸城窦光鼐书,
期刊
中国钱币博物馆作为一座从事钱币收藏、研究和展示的专题性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有古今中外钱币及相关文物30余万件,并按古钱币、金银币、纸币、少数民族钱币、外国钱币、钱范及与钱币有关的文物等几大类别整理和保管。藏品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建馆之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库存的历代金银货币;二是自1992年建馆之后从社会各界陆续征集来的钱币;三是接收团体和个人捐赠的钱币。在浩如烟海的藏品中,有不少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珍
期刊
象牙雕刻行情走高的市场环境    3月19日,嘉德四季第25期工艺品专场推出的205件象牙雕刻拍品仅流拍19件,7件成交品价过10万元,单件价格最高的清代象牙龙凤纹瓶以71.3万元拍出(图1),这场拍卖是该公司历年象牙雕刻成交率最高的一场,反映出了当前内地象牙雕刻收藏、拍卖的人气之旺!而嘉德四季第2l期象牙雕刻上拍的数量仅为102件,价超10万元者仅4件,民国象牙瑞果摆件35.84万元的价格最高(
期刊
不可盲目迷信珍稀钱币    目前,钱币市场十分红火,尤其是各类珍稀钱币在拍卖场上更是风光无限,拍卖价格迭创新高。在当前國内CPI指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收藏和投资珍稀钱币的人已越来越多。珍币是否一定能够保值增值?这是许多集币新手十分关心的话题。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辩证客观地看待。因为有些珍币买进后,的确能够保值增值,为收藏者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另有一些珍稀钱币买进后,不但不能保值
期刊
在我国艺术品门类中,牙雕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现了精美的象牙盅、匕、双凤纹蝶形器、梳子等,其上运用了圆雕、阴刻甚至镂雕技术,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商代的殷墟遗址发现了不少象牙器物。妇好墓出土的夔龙纹杯,镶嵌绿松石为饰,颇为精致。周代,象牙工艺已经独立成为一个门类,制作了大量生活用具,尤以簪、笄为多,河南虢国墓地还出土了雕刻复杂的象牙剑
期刊
史书上对玺印的记载可追溯到周代。据考,《周礼》一书中前后三次提到“玺”和“玺节”:地官司步条下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人之”,掌节条下有“货贿用玺节”的话。郑玄注:“玺节者,今之印章也”。秋官职金条下有“辨其物之嫩恶与其数量褐而玺之”,郑玄注:“玺者,印也。既褐书椾其数量,又以印封之”。这三处提到的玺或玺节,都是起凭信作用的。  战国官印一般称鈴,三晋地区作蜍、氽,而秦作璽。秦以后,作为古体玺的鈴、妳
期刊